APP下载

给群众稳稳的安全
——记丰台公安分局西罗园派出所二三事

2020-08-03

工会博览 2020年21期
关键词:作案工具王龙张涛

走进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西罗园派出所荣誉室,奖杯、证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展柜里,从全国一级派出所到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再到北京市模范集体。这沉甸甸的褒奖背后,叙说着一段又一段民警故事。这每一项荣誉,是民警用汗水铸就的辉煌;每一顶桂冠,是民警向荣誉高峰攀登的风雨历程;每一面锦旗,是民警和群众鱼水深情的真实写照。“这与其说是一种荣誉,不如说是一个基层警队执法为民能力以及服务群众、管理社会水平的资质认证。”西罗园派出所所长王鹏如是说。

“片警杨子”三样“法宝”护社区

“每天都能在社区看到杨子。看到他,我们心里就踏实,就有安全感。”说起治安,西罗园第一社区居民陈先生高兴地对记者说到。而陈先生津津乐道的“杨子”,就是西罗园派出所第一社区民警兼第一社区党委副书记,人称“片警杨子”的杨秀奇。

在西罗园派出所的历史里,杨秀奇的名字绕不过。而提起杨秀奇,他在西罗园可谓家喻户晓。说起他所获的荣誉,那真是咱首都民警的榜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在社区,只要群众来找他,一准儿有难事急事,而杨秀奇也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办法为他们排解。“我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我当成家人。他们有啥需求,径直找我;心里有些想不开时,也乐意和我念叨念叨。我是他们认可的‘片警杨子’。”杨秀奇说,这一份认可,是从他为社区搞卫生开始的。

1979年12月,大学毕业的杨秀奇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名雷达测试员。五年后,杨秀奇从部队转入警队,来到丰台分局西罗园派出所,当了一名社区民警。但那时候的“杨子”,并不被居民认可。

刚到社区,入户走访是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第一课”。杨秀奇却因为面生,经常吃“闭门羹”。“这事不琢磨不行。总得让群众先认识我。”

90年代初期,杨秀奇所管辖的第一社区常年没有人清理垃圾,楼道里和楼下垃圾堆积成山。特别是到了夏天,臭气熏天。刚参加工作的杨秀奇到了自己的管片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帮小区里15栋楼的居民掏垃圾。他借了一辆小推车,天天在社区做卫生。坚持了二十多天后,小区干净了,小区的路也熟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来二去,和社区住户混了个半熟脸儿。随后,杨秀奇又着手修路,在社区里种树、种草坪……渐渐地,居民们深受感动,杨秀奇终于被居民们认可。“这期间,我没有做特别多的解释工作,也没有做多么有高度的事儿,反正我再去走访的时候,都能进得去门、谈得上话了。”

这“一访一谈”,就是 30多年。“1986年,那时候我们还被叫‘片儿警’,那时候辖区还有农村,百姓住的还是平房。再后来,才有了眼前的这一切。”杨秀奇说,治安环境在变化,社区民警的工作思路也要跟得上。20世纪末,根据当时的治安状况,他向上级部门提出了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建议,并且在西罗园一区做试点。小区封闭管理后,入室盗窃、丢自行车类的警情发案率下降为零。

在“一访一谈”中,根据工作需要,杨秀奇又召集社区资源,成立了“圆桌调解工作室”,将律师、调解员、居民代表等有影响力的人吸收进来,专门调解居民矛盾纠纷。工作室从成立到现在,调解结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调解模式得到了宣传推广,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提升。再后来,杨秀奇又把“法制大讲堂”搬到了社区,组建了社区巡逻队,安装了充电桩……此后,“一访一谈”“圆桌调解工作室”“法制大讲堂”成为西罗园派出所温情执法的“三件法宝”。

三代警察师徒传承“秒针精神”

杨秀奇认为派出所工作琐碎、细小,就像是表里的秒针,走的快了慢了都不行,只有每秒准时动一下,把该干的干好,才能推动各项工作平稳向前,特别是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小情,连一秒钟都不能耽搁。

杨秀奇也把这种“秒针精神”传给了他的徒弟,分局党委曾专门创办“杨秀奇学校”,让他培养更多的优秀社区民警。至今,杨秀奇的学生和徒弟多达183名,扎根社区这片沃土,张涛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3年,张涛和他的师傅杨秀奇被评为北京市公安局“十佳师徒”。如今,张涛也像师傅一样,开始了“师带徒”。西罗园派出所民警王龙,2015年刚参加工作就成为张涛的徒弟。3年后,丰台分局为张涛颁发“首都公安从警引路人”证书。

而今,杨秀奇、张涛、王龙三人的师徒故事亦成为西罗园派出所的佳话。

拜师几年,王龙从张涛身上学到最多的,就是他办案子的那股钻劲和韧劲。2016年,为适应“两队一室”警务改革,派出所成立打击办案队。队伍成立初期,为提升打击能力,张涛带着王龙不断向兄弟单位学习,请教如何摸排线索、深挖案件,如何打联动仗、搞攻坚战,力争让所里的打击破案工作有新突破。

有刑警工作经历的张涛经常告诉王龙,“对于危害人民群众的违法犯罪一定要有一种嫉恶如仇的气势。线索就摆在那里,你的每一次放弃,都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

那年,派出所辖区连续发生多起技术开锁入室盗窃案件,辖区群众安全感受到很大影响。张涛和王龙带着所里的青年民警开始了侦查工作。在调取数百小时的监控录像、走访几十名相关人员之后,终于确定了租住在北京西站附近的两名嫌疑人。蹲守工作随即展开,这一蹲就是一个星期。最后,在两名嫌疑人准备外出再次作案时将其抓捕归案。

但嫌疑人完全不配合讯问,作案工具也未找到。张涛沉下心来重新梳理嫌疑人的行动轨迹,终于发现两人在被抓之前曾到东城区一快递公司将一吹风机寄回广西老家。经过多方协调,他们将已经到达广西的吹风机截获,并从其内查获现金、金银首饰、手表等贵重赃物。至此,查找作案工具成为让案件证据闭合最重要的环节。

“师傅,两个贼也拘了,被盗的赃物也起获了,咱们为啥还要耗费精力去找作案工具啊?”看到张涛还没有停手的意思,王龙不解地问道。

“咱们抓贼的目的是什么?证据链不坐实,不能最大限度地打击犯罪,依法处理这些职业犯罪团伙就更难了。”张涛说。

随后,他带着王龙又回到抓捕现场,对嫌疑人暂住地一遍一遍地搜查,24层高的居民楼内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就是不见作案工具踪迹。工具怎么可能长翅膀?凭着这样的信念,当他们第六次现场搜查的时候,只听见王龙在楼道内的一个通风管旁大喊,“找到了,嫌疑人居然把作案工具藏在了这里!”看到王龙兴奋的样子,张涛欣慰地笑了。

如今,王龙跟随师傅张涛的脚步,逐渐成为所里的青年骨干,在新的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张涛经常向王龙说起自己的师傅杨秀奇的故事:“在派出所,你要像手表上的秒针,扎扎实实全心做好每一秒的努力,给百姓创造平安。”

精神传承永远在路上,正如他俩的誓言,一定要将杨秀奇的这份笃定传承下去,用“秒针精神”换来辖区安定。

派出所里的“知心大姐”

郭雁是西罗园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如何定义她的岗位,这还真不太好说。

她在值班时会在户籍室,在平时不值班的时候,她基本还操持着全所的内勤工作,人手紧张的时候她还会和社区民警一同下社区工作,和巡逻民警上街巡逻。由于她的责任心强,所里把她安排在重要的岗位——内勤。这个岗位,不止要求业务精湛,各个方面都要兼顾,是一个承上启下、保证单位顺畅运转的关键岗位。虽然郭雁身兼多职,但她在民警们心中更多的是“大雁姐”。

由于工作压力大,派出所的民警也会有情绪低落、想不通的时候,这时候很多人都会来找郭雁,叨唠叨唠自己的烦心事。郭雁是个热心的人,也是个直言不讳的人,如果是因为自身的问题遇到了烦心事,她会直言不讳的开导别人;当然,如果是因为阴差阳错的误会,她也会暗中斡旋,化解民警们与领导、与家人、与同事们之间的疙瘩。

郭雁告诉记者,现在所里有个制度,警长不定期主持开恳谈会,就是让大家发牢骚,说心里话,说真心话。“这样搞了几次,大家没有疏远,反而走得更近了。”

“其实民警要求的很少,他们有时就想和家人吃一顿家常饭,那些饭菜是家的味道,可一旦工作忙起来,这种小小的要求也成了奢侈。”郭雁说,每次遇到重要安保期间,派出所的民警们都很忙,有的民警甚至几十天都回不了家,她和民警家属联系,录制了小视频,然后做成了一部“你安心工作,我们等你胜利回家”的短片,好几位民警看后被感动得哭了。

“基层苦、基层累,但劳累中依然有正能量,无论老同志还是年轻同志,没有抱怨,只有奉献。”所长王鹏说,领导班子和民警掏心窝子才行,关心在平时,在点滴。严管厚爱,但工作纪律上没有厚爱,原则不能丢,厚爱要体现在生活上,体现在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上。

今年是西罗园派出所成立34周年,老先进集体焕发新活力,杨秀奇和他诠释的劳模精神,依旧激励着派出所全体干警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续写新的征程故事。

猜你喜欢

作案工具王龙张涛
张涛书法作品
冰城“方舱”开建!
基于育人目标的本土音乐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于聂树斌案的证据学思考
作案工具失踪了
大盗面具
西夏文《十轮经》考论
水井里打油
单飞
《怪诞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