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非典型增生和普通型增生的X线征象分析

2020-08-03姚国燕姚文青欧爱华黄惠珍游玉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点状普通型非典型

姚国燕 ,张 璘,郭 蕾,姚文青,刘 波,欧爱华,黄惠珍,游玉梅

(广东省中医院①放射科,②流行病学研究室,广东 广州 510120)

乳腺非典型增生由普通型增生发展而来,是普通增生演变成乳腺癌的必经阶段,包括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及小叶非典型增生,若在此阶段发现并阻断,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乳腺X线摄片异常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8例均为女性,年龄26~89岁,平均(46.15±10.56)岁。688例中,174例可触及肿块或结节,419例可触及不同程度的乳腺增厚,356例乳头被动溢液,95例临床无明显异常。术后病理示普通型乳腺增生367例;乳腺非典型增生321例,其中312例为非典型导管增生,9例伴非典型小叶增生。将688例分为普通型增生组和非典型增生组2组进行比较。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IMS公司GIOTTO乳腺X线数字化平板机,患者均行常规头尾轴位、内外斜位投照,部分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加照内外侧位、外内侧位或外轴位、内轴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平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年龄比较 平均年龄普通型乳腺增生组(45.95±9.56)岁,非典型增生组(47.19±11.79)岁,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9,P=0.576);但2组年龄分段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5,P=0.017),非典型增生组≥65岁所占比例(11.2%,41/367)较普通型增生组(5.0%,16/321)高。

2.2 X线征象比较

2.2.1 2组肿块情况比较(表1) 普通型增生组141例(38.4%,141/367)可见肿块,其中单发98例(69.5%,98/141),多发43例(30.5%,43/141);非典型增生组166例(51.7%,166/321)可见肿块,其中单发113例(68.1%,113/166),多发53例(31.9%,53/166)。多发肿块者观察最大肿块。2组肿块形态、边缘、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2组肿块情况比较例(%)

2.2.2 2组钙化情况比较(表2) 普通型增生组130例(35.4%,130/367)可见钙化,非典型增生组103例(32.1%,103/321)可见钙化(图1,2),2组钙化形态和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2组钙化情况分布例(%)

2.2.3 其他征象比较(表3) 普通型增生组367例2组不对称类型和结构紊乱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3 2组不对称类型及结构紊乱情况分布例(%)

3 讨论

3.1 病理改变 乳腺非典型增生包括非典型导管增生和非典型小叶增生。前者是乳腺导管腺上皮细胞明显增生,伴一定程度的细胞异型和结构紊乱;后者则表现为病变小叶扩大,小叶内末梢导管增多、稍变粗,腺上皮细胞增生明显,并可出现轻度异型,管腔变窄,肌上皮细胞不明显[1]。本研究中97.2%(312/321)为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与文献[1]报道相似。

3.2 临床表现 非典型增生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与激素刺激有关,研究[2]发现激素替代治疗可明显增加其发生率。临床症状与乳腺增生相似,常表现为双乳胀痛伴乳腺局部增厚,部分可触及肿块,边界大多欠清,本研究74.7%(514/688)未触及肿块,但多数可触及腺体增厚,与文献[3-4]报道相似。另外,本研究356例伴乳头被动溢液,其中部分颜色异常的溢液需行导管造影,此表现在发现及诊断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中起重要作用。

图1 女,46岁,左乳腺增生病伴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并导管内点状钙化图1a~1d 分别为左乳轴位片、斜位片、轴位放大片、斜位放大片。左乳外上可见局灶性不对称致密灶,结构紊乱,其中见数个小结节影,边缘模糊、不规则(箭头),周围见散在分布数个小点状钙化图2 女,39岁,右乳腺增生伴局灶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及导管内点状钙化图2a,2b 分别为右乳斜位片、斜位放大片。右乳外上局部密度稍高,其中见多个集簇状分布的点状、针尖样钙化图2c 镜下所示局灶性乳腺导管扩张,呈不规则的筛状增生,细胞大小较一致(HE×200)

3.3 X线表现 乳腺非典型增生的X线表现较细微且不典型,不易诊断;部分学者[4]认为影像学检查不能诊断该病,最终诊断需依靠病理。大多数学者[5-6]认为乳腺癌的发生遵从普通增生-非典型增生-乳腺癌的演变规律,且乳腺X线可诊断乳腺增生及乳腺癌。因此,本研究总结了非典型增生的最常见征象,以尽早诊断。

3.3.1 肿块 肿块在良恶性病变中均可见,是较易识别的征象,良性肿块(如纤维腺瘤、囊肿)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的等密度或低密度肿块,而乳腺癌则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浸润、星芒状的高密度肿块[5-7]。本研究中具体表现为:①形态方面,肿块呈圆形/卵圆形的普通型增生(64.5%,91/141)较非典型增生(48.2%,80/166)多,肿块呈不规则形的非典型增生(51.8%,86/166)较普通型增生(35.5%,50/141)多。②边缘方面,在普通型增生中,边缘为清晰和模糊占绝大多数(83.7%,118/141),小分叶和浸润占少部分(16.3%,23/141),而非典型增生中小分叶和浸润的比例(33.1%,55/166)明显高于前者;无一例表现为毛刺。③密度方面,非典型增生中,密度不均和高密度占63.9%(106/166),且半数伴血供丰富(表现为肿块周围血管增多、增粗)。当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或高密度、边缘小分叶或浸润,并伴血供丰富时,高度提示非典型增生,临床可结合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提高这部分患者的诊断符合率。

3.3.2 钙化 钙化是乳腺疾病的常见X线征象,其定性需结合形态、分布综合分析,高度提示恶性可能的钙化形态主要有:段样分布的细小多形性钙化(颗粒点状钙化)和线样、线样分支状钙化(铸形钙化),典型的良性钙化形态包括血管钙化、爆米花样钙化、粗棒状钙化、中空状钙化、蛋壳样钙化等,介于两者间的中间型钙化(包括粗糙不均质和不定形钙化等);钙化分布类型主要有集群样、线样、段样、区域性和弥漫、散在分布5类[8]。线样及段样分布常提示导管内癌。文献[9]报道,微小钙化是非典型增生病灶的主要征象,但其与导管内癌、纤维囊性增生、硬化性腺病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关系更密切。本研究仅33.9%(233/688)伴钙化。①形态方面:普通型增生中点状、针尖样及不定形钙化两类占79.2%(103/130),明显比非典型增生多,而其他3类钙化(粗糙不均质、细小多形性、细小分支状)在非典型增生中占55.3%(57/103),说明后3类钙化与非典型增生更有相关性。②分布方面:集群样、段样、线样3种分布形式在非典型增生(68.0%,70/103)中明显多于普通型增生(30.0%,39/130),说明这3种分布形式更倾向于非典型增生的诊断;而另外2种(区域性和弥漫、散在)在普通型增生中占70.0%(91/130),多提示普通型增生的可能。

3.3.3 结构紊乱 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中定义结构扭曲是指正常腺体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在实质的边缘扭曲。如无局部手术和外伤史,其出现常提示浸润性导管癌的存在,少数也可能是硬化性腺病、放射状瘢痕的征象,应提示临床切除活检。但此结构扭曲在非典型增生中较少见,有学者[10]报道57例结构扭曲中仅3例非典型增生。本研究结构紊乱包括上述结构扭曲,同时也包括程度未达到前者标准的紊乱,需经验丰富的医师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常需反复对照对侧对称区域及同侧周边组织,可以是非典型增生唯一的征象,但多数伴其他征象(如不对称致密、钙化等)。本组366例(53.2%,366/688)可见,须结合触诊,如触及腺体增厚或结节感,则提示非典型增生的可能性较大。

3.3.4 不对称致密 不对称致密指双侧乳房腺体体量或密度不对称,但缺少真性肿块特有的外凸边缘改变,常为内凹,其可能代表的是1个正常的腺体岛(尤其当其中含有脂肪时),但在缺乏特征性良性征象时,需进一步检查。文献[11-13]报道,此征象常见病种有乳腺癌、纤维腺瘤、乳腺炎及乳腺增生。按照美国放射学会的第五版BI-RADS分类标准,不对称致密分为:①不对称,仅在一个投照位置上可见的纤维腺体组织,80%可能是伪影或正常组织的重叠所致。②球形不对称,较大范围腺体量的不对称,至少达1个象限,且不伴其他征象,多为正常变异。但若触诊也异常,则可能提示有病变。③局灶性不对称,2个投照位置均显示且表现相似,但缺少真性肿块特有的外凸边缘改变,常为内凹,较球形不对称范围小。④进展性不对称,新发、增大的或比以前更明显的局灶性不对称,约15%的进展性不对称被证实为恶性。本研究中78.3%(539/688)表现为不对称致密,其中普通型增生74.1%(272/367),非典型增生83.2%(267/321),普通型增生中以球形不对称为主要表现,非典型增生中以局灶性不对称为主要表现。

综上所述,乳腺非典型增生的X线征象表现多样,与普通型增生和早期癌变不易鉴别,其常见表现有:①形态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或高密度,边缘呈小分叶或浸润;②集群样、段样、线样分布的粗糙不均质、细小多形性、细小分支状钙化;③局部结构紊乱;④局灶性不对称。以上征象常同时存在,或以某个征象为主要表现,需仔细分析,并结合触诊综合分析,必要时结合穿刺和导管造影准确诊断。

猜你喜欢

点状普通型非典型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HRCT影像分析
成人新型冠状病毒重型肺炎早期预警指标探讨>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点状”音色在我国打击乐中的具体表现
浅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
德国流行“非典型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