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合力共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2020-08-02李小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健康成长居家体育锻炼

李小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在继续,呵护好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教育系统防控疫情最重要的任务。数月的抗疫,使得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不得不进入“停课不停学”模式,由于居家学习,青少年学生户外运动减少,足不出户、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令不少青少年学生出现了近视、肥胖等现象。随着疫情的持续,青少年学生焦虑、恐慌、抑郁等不良情绪,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居家锻炼让体育走进青少年学生生活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青少年学生宁静的寒假生活。

为了防控疫情,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并对“停课不停学”提出明确要求:“稳妥开展校内文体活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除了要求广大中小学校开设线上体育课、布置家庭体育作业之外,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在线教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交流反馈,实现“不停学、不停教、不停练、不停训、不停赛”。

为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广大体育教师快速反应,利用各种渠道,指导学生开展居家体育锻炼。体育教师一边讲授体育知识、动作要领,一边进行动作示范、运动展示,被称为网络教学中“辛苦的主播”。

疫情期间一项调查显示,“停课不停学”让体育与健康教育接力传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出的“停课不停学”健康体能训练,全国累计观看人数在“10万+”;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与健康中心编制的“渝派体育与健康”,推出了超过80期线上课程;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出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自主课堂”,更新至第88课;作为全国体育最高业务指导单位的国家体育总局,在疫情初期开展了居家健身方法征集活动,截至4月8日,累计收到各省份体育部门发布的居家健身方法2462条,全民健身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内容233条……

更多的体育教师、教育工作者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创造力,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电台、电视台、报刊媒体,还是网站、微信公众号,抑或微博等,每天都推送数以百千计的居家体育锻炼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手段,使居家体育锻炼成为抗疫亮丽的风景线。

社区和家庭体育成为青少年学生运动瓶颈

“停课不停学”迫使许多家长留在家中陪伴孩子,在与孩子相处中家长们找到了乐趣:亲子运动会、带娃一起跑,组织孩子游戏成了一些家长乐此不疲的“兼职”。你来我往的互动家庭生活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晨练队伍中大手拉起了小手;对运动不感兴趣的母女一同出现在游戏里;手把手教孩子篮球过人动作的老父亲被孩子数次过掉……其乐融融的体育氛围和谐了社会,幸福了家庭。

疫情期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组针对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了线上调研,来自全国中小学的约500名体育教师、13800名家长参与了调研。

调研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90%)居家期间参与了体育锻炼,其中,71%的学生主动参与居家锻炼。但同时发现,达到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学生仅占25%左右,有22.2%的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家长督促才会参与居家锻炼,10%左右的学生几乎不参与居家体育锻炼。

疫情居家期间,相当多的中小学生处于少动甚至不动的生活状态。调查显示,少部分学生每天最长静态时间长达14h;有47%的学生可以控制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在2h以下,20%的学生每天的屏幕娱乐时间达到4h以上。

调研结果提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部有关领导多次强调,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个环节,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和家庭体育的重点是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因此,我们要帮助家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他们的行为影响孩子,当好孩子的健康引路人。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社区和家庭体育一直是支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

在我国,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和认识到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带领孩子一起活动,但调查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家长仍只占少数,尚有很大一部分人更加看重孩子的学习,为了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牺牲了孩子的健康,任由孩子发展成为“小眼镜”“小胖墩”。家庭体育氛围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家长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约占3h,在孩子锻炼和休息的1h里,家長基本上不管不顾,偶尔有家长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其时间也没有达到1h。另一项调查显示,80%的家长都为孩子报过各种补习班,但仅有不到20%的家长为孩子报体育和艺术补习班,孩子年龄越大年级越高,报名参加体育、艺术补习班的越少。

疫情期间笔者调查发现,所在小区周边5km社区内,没有一个运动场馆;体育器材除了社区常见的全民健身路径之外别无其他设施;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和学校经常开展的篮球、足球等场馆基本没有,缺少设施使得青少年喜爱的项目难以有效开展。

体育运动场地匮乏严重制约了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场地和设施多为成年人所用,有时还经常出现成年人与青少年学生争占场地的现象。一方面社会体育场馆不能为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场所,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学校体育场地因为安全等问题闲置、搁置,亟须“激活”。

“我们不要求学校每天都要有身体活动,因为这也是社区的责任。”美国前卫生部长David Sacher在2001年曾发布一则行为号召,告诫人们,社区可以帮助解决涉及促进青少年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的问题,若热门锻炼的环境受到威胁和影响,那将是社区的责任,他还告诉人们家庭对青少年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

让家庭、社区成为学校体育“合伙人”

疫情期间,家长们发现,孩子们长高了、长壮了,但同时也长胖了、视力变差了、体质变弱了。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考察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时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提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只是教育和体育的事情,而深化体教融合更应该发挥好教育和体育的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推进之合力,要让家庭、社会成为学校体育的“合伙人”,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此,做好以下工作非常重要:

一是在全社會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疫情为我们敲响警钟,面对重大疾病传染,身心健康才是抗疫的最佳良药,治“未病”应成为国策。我们必须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将健康纳入所有政策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要形成深化教体融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局面,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抓住“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机遇,设计好学校、家庭、社会的责权利,让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为自觉行动。

三是转变育才观念。全社会要改变、更新对学生成才的多元理解,要扭转各行业招录人员唯名牌高校、唯文凭学历倾向,重视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要加强社会宣传和对家长的引导,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自由。

四是积极发挥评价作用。要把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和合格家长的考评中,用评价促发展。同时适度调整高考“指挥棒”作用。

五是规划好家庭体育作业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要发挥好社区体育设施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功能,多建学生喜爱、能玩、有用的场馆,将家庭体育作业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

2020年5月1日

猜你喜欢

健康成长居家体育锻炼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
微生高的往事
初四居家放松
Children and media
A Mother’s Day in the hospital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