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发展新金融初探

2020-08-02陈穗晖许云涛马俊中

时代金融 2020年16期
关键词:风险控制商业银行人工智能

陈穗晖 许云涛 马俊中

摘要: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促使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产生出新的金融生态、金融服务模式与金融产品,这就是新金融理念。

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蓬勃发展,直接冲击着传统金融领域,迫使银行业转向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数字化生态圈,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金融业务转型。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是技术的运用,更多反映出传统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思维的变革创新。

本文将从论述新零售与新金融关系着手,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发展新零售金融的有利条件,结合商业银行实施的金融科技、普惠金融战略,探讨商业银行发展新金融业务的设想与方案。

关键词: 新金融 商业银行 人工智能 风险控制

2018年,在大洋彼岸,发生了震动经济界的三件大事:亚马逊首现盈利、希尔斯王朝倒闭、巴菲特清仓沃尔玛。三大事件均昭示着零售行业的旧世界正面临崩塌,新秩序即将诞生,新零售正游弋在变革的前夜。新零售的壮大,直接冲击着传统的金融领域,迫使银行业转向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数字化生态圈,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金融业务转型。布局互联网,发力新零售,拥抱新金融,将成为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的不二选择。

金融的未来,得数据者得天下。谁能越早解放思想,提早布局,谁就能在业务发展上率先开辟第二曲线,取得先发优势。

一、新零售催生新金融

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的出现,推动了消费领域的金融供给,并带动新金融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以蚂蚁金服、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已经把手伸向了银行业务范围,在存、贷、汇三方面给传统银行业务带来巨大的冲击。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移动端创新技术,使线下获客和线上获客相互打通,线下能够为线上导流,实现获客、转化、提效三部曲一气呵成。例如“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交易额年年创出新高,2019年已冲破2684亿元,这些资金从银行流出都沉淀在支付宝里。同样,背后的大赢家还有“花呗”,阿里巴巴公开的数据显示,2017年双十一当天,蚂蚁花呗对八成的用户进行了临时提额,人均提额额度2200元,当天蚂蚁花呗至少给超8000万用户追加了1760亿元的信用额度,这相当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一年的消费信贷新增总额。新金融平台一天等于获得了一家银行一年的消费信贷成绩,含金量非常高。所以说,新金融在客户服务、客户体验上几乎做到了极致,既服务于社会,更推动了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而新零售正是未来金融创新的先导。

(一)新零售快速增长催生新金融发展活力

我国新零售的快速增长具备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庞大的消费人群,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二是强大的生产能力,为消费需求提供了保障。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现金消费逐渐转变成追求便捷、简单和个性化的金融消费,特别是消费主体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目前,18-35歲的新生代已构成我国的消费主体,消费的升级衍生出巨大的新消费市场,消费者信贷意愿增强,为新金融业务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前,越来越多企业向新零售转型,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也快马加鞭布局新金融市场。商业银行通过并购、产能提升和网点优化等传统手段取得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新金融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家银行的重中之重。

(二)新金融仍处于爆发的前夜

虽然新零售处于高速发展态势,但是在实践中仅仅停留在以阿里巴巴等为首的电商平台上,加上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形,在市场中的渗透率比较低。“线上线下一体化”在人们思维中仅仅是一个观念,人们依然喜好传统的金融方式。加上电商消费主要基于年轻人,但在年龄相对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人群中尚未形成对应的思维模式,人群渗透率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零售发展尚在孕育初期,在市场中仅仅是在大的电商平台运行,一时之间难以迭代传统的金融市场。

从消费信贷反映来看,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自2012年开始逐步启动。2016年,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2万亿元,消费信贷占人民币信贷余额的20%左右,预计2020年市场渗透率逐渐提高至25.05%。而欧美等国家消费信贷比例超过60%。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消费信贷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新金融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虽然新金融处在初级阶段,但是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未来增长潜力巨大。2017年,属于新零售市场规模仅为389.4亿元,随着用户习惯的逐渐养成及新零售模式的创新,预计2022年整个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5%。可以说,未来新零售市场将是一片蓝海,与之相适应的新金融市场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三)新金融市场必将日渐壮大

零售金融本身是满足客户需求的整个链条上的一个点,但正因为它是连接供和需的关键点,新金融才能从这个点切入、成长。新金融的产生又是“双升驱动”的结果,金融科技升级为其提供发动机,消费升级为其增强牵引力。这其中金融科技升级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任何时候谈新金融都一定要回归到其本质和内涵,即消费者需求是核心。金融科技以消费者体验洞察为基础,以技术升级来整体上优化金融供给侧,为客户打造更加贴心的金融产品,使得客户在利用金融产品的消费中产生“共鸣式”的愉悦体验,并最终引领新金融市场日渐壮大。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在新零售背景下,以蚂蚁金服、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利用金融科技驱动数据、整合资源,推出 “花呗”“微粒贷”等多元化新金融产品。他们不仅掌握了数据、平台、技术,还通过跨界融合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银行的零售业务。例如:在支付宝中依然存在相应的理财、存取功能,蚂蚁花呗、借呗更替代了银行的信用卡和小额贷款功能,这同时也让商业银行支付终端业务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二、新金融是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新零售升级已成必然趋势

根据“国办发〔2018〕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新零售响应了国家提出的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零售行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政府推出了互联网(物联网)+的行动计划,国家商务部对新零售的重视、肯定和研究,从侧面反映出,新零售正成为引领中国零售业创新升级的一股关键力量,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二)消费升级,打开新金融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零售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消费升级。随着消费升级,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现金消费转变成追求便捷、简单和个性化的金融消费,基于这种快速信贷消费的影响,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增强。

2017年“双十一”,阿里巴巴一天就创造出1682亿的零售收入,其中蚂蚁花呗追加了1760亿元的信用额度,相当于一家大型传统银行一年的消费信贷新增总额。居民在信用卡消费,以及购车、旅游、教育等方面贷款或分期的普遍使用,都说明消费信贷在居民生活中受到极大欢迎并得到迅速普及。

对银行而言,消费信贷具有轻资本、高回报特点,消费信贷将成为银行发展转型重要突破口。银行信贷结构将以金融科技为抓手,进一步向新金融转型。实际上,近几年“花呗”“微粒贷”等网络新金融公司的迅猛发展,侧面印证了商业银行在新金融业务上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发展新金融,正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只有积极拥抱新技术、依托新零售,主动转型升级,在金融科技赋能下实现二次增长,抢占新零售消费信贷市场,银行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发展新金融能够优化银行信贷结构

新金融在银行业中的发展能够不断优化银行内部的信贷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2017年11月,麦肯锡发布的《中国Top40家银行价值创造排行榜(2017)》显示,根据40家银行2016年的贷款组合研究发现,银行贷款组合并未创造经济价值,银行价值损失主要来自对公贷款。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表示,“未来5-10年,零售银行对于银行业的利润贡献会超过50%。”

(四)新金融信贷产品具有突出的价值创造能力

在金融实践中,从各类信贷产品对比看,新金融信贷产品拥有较强的定价优势,价值创造能力突出。以互联网(物联网)金融公司网贷产品和某商业银行线上快贷产品为例,目前新金融的信贷产品,都是按天计息,信贷产品的收益非常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银行创造收益。从网络金融公司财务表现来看,新金融信贷产品也体现较强的盈利能力,从经营状况来看,一些网络金融公司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良好的盈利目标。这是因为,银行贷款的利率一般在5%-8%之间,消费贷款利率基本在8%—14%之间,而网络金融公司贷款利率甚至达到24%,远高于一般银行贷款利率水平,获利惊人。因此,新金融信贷产品是银行改善盈利的重要途径,具有突出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商业银行发展新金融的有利条件

新金融的到来正逐渐改变银行现有经营模式。未来,金融服务将实现场景化,客户进入银行不仅能获得为个人量身定做的金融业务,还能满足更多的需求,如客户在网点等待办理业务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通过银行的网络渠道(手机端、柜员机等)查询办理所有金融理财业务,亦可购买日常生活必备品,随后邮寄到家。这不仅是跨界,也是相互渗透,有消费就有金融,就与银行有关。那么,不论是理财,还是购物消费,只要与零售金融相关的,都应该是银行的业务(服务)。银行业不去主动走出这一步,其他行业也会走出这一步。如阿里巴巴,腾讯,都有理财工具,有保险产品,有实时支付交易产品等。因此,跨界、渗透、融合是未来新金融转型和发展的方向。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新金融转型和发展中具有先天的优势。

(一)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众所周知,品牌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爾曾经有过一个经典的表述:“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导,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我国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保证,在全球也享有较高商业信誉,其品牌的影响力当是不言而喻的。

(二)具有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

我国商业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有着良好的物理营业网点网络、客户资源和数据资源,有着较强的资金利用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对发展新金融具备良好的经济优势和内部管理优势,有利于新金融的跨越式发展。

(三)具有较低的资金成本

目前我国人民银行规定1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是4.75%,向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一般在6%-8%之间。但很少有人留意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办理分期付款时的资金成本。

此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做了很多消费信贷,但是钱从哪来呢?通过对资金流向追踪,我们发现主要是向金融机构发行ABS(资产支持证券)获得资金。透过这些信息,互联网金融公司整个消费信贷的资金链就非常清晰了,居民给银行钱,银行给蚂蚁金服钱,蚂蚁金服给消费者贷款。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平台优势转身获取远高于传统银行消费信贷收益,基本在14%-24%之间,几乎达到暴利的水平。

商业银行推行新金融业务,与网络平台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相比,就有着较低的资金成本方面的优势。这类金融产品一般期限较短,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回资金成本,增加资金的融通率,又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边际效益。

(四)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

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AI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逐步应用于金融业务,对传统银行业务具有颠覆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金融科技的实力对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的发展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发展新金融,我国商业银行借助于金融科技,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智慧柜员机等电子渠道不断完善更新迭代,不断深化新一代核心系统应用。利用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实现新金融的快速发展。

(五)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与发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金融安全作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转的根基,党和国家已经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金融领域的根本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功能强大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资产规模、负债规模和净利润保持平稳增长,主要财务指标与资产质量运营良好。

(六)大零售战略为发展新金融奠定良好基础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倾向于做企业金融、为大企业投放贷款。而近三四年,随着消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增长的主要动力,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快速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商业银行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新金融的转型和发展,推进零售优先战略,优先支持消费金融业务发展。通过实施大零售战略,立足支付中介、信息中介、信用中介三大基本职能,围绕如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零售金融服务、实现客户体验优化提升,为发展新金融奠定良好基础。

总结新金融近年来发生、发展的经验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至少还要做到三点:

一是对用户的深耕——识别差异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对服务的深耕——简单便捷、重视细节是银行服务提升的方向。更加简单便捷地使用产品和服务已成为用户的核心需求之一,而简单便捷包括:容易理解、操作无障碍、花费时间和精力少;

三是对品牌的深耕——市场同质化严重,提升银行品牌影响力,加强与用户的情感联系。

因此,做强做大新金融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不断捕获新客户,巩固老客户,增加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使商业银行的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有利带动商业银行整体业务的发展状大。

四、商业银行发展新金融的若干建议

商业银行要在零售金融领域又好又快发展,应依托金融科技。围绕如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零售金融服务、实现客户体验优化提升,在战略理念、数据运营、产品迭代、智能风控等领域转型升级,全方位、系统性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化突破。一是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客户名单进行分析,并通过信用评级方法完成白名单的筛选。二是利用统计科学和技术手段,引入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模型以便科学客观地管理风险。三是将大数据与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技术结合识别客户身份,防范欺诈风险。

金融科技的应用将在银行消费信贷中贯穿至每个环节,并对其业务流程有着革命性的改变。金融科技最重要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场景,一个是数据。AI人工智能的介入将提升线上欺诈风险防控能力,并明显改变两个方面:性能提升、效率提升。从而影响了未来消费信贷业务流程、业务模式、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所有的金融服务业的业态都会因此而转型,金融科技的应用是转型发展新金融的必然趋势。

(一)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强强联合

当前,商业银行虽然开展线上消费金融尝试,初步实现标准化评分模型。其弊端在于数据流量聚集在外部资源,而从外部资源导流的零散数据成本太大,无场景获客难。依靠商业银行内部账户输出模式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客户,但新增有效客户太少。

眼下互联网(物联网)公司牢牢把握着流量的入口,其体系内沉淀的数据金矿(如:交易数据、行为数据等),逐步被证明其有效的模型与技术对金融机构改变作业方式、降低获客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有着极大的诱惑。但是它们缺乏相应的出口,需要银行的金融数据、信用能力、资本能力和相关的风险管控能力,释放自身数据、流量、客户和相关的资源优势来维持业务发展。

同样,商业银行也应注意到,如果不能对用户提供更高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就不能做到精准营销。如何转型和发展值得探索。因此,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物联网)公司和金融科技巨头围绕金融科技加深合作,取长补短,彼此结盟的诉求也就顺理成章。2017年3月,某商业银行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未来应是强强联合,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强化大数据和客户信息管理、分析能力

金融科技的创新已从渠道创新向场景化的大数据转变,对数据的收集、加工、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将数据信息收集的重点从金融信息向客户行为信息转变,从静态结果信息向动态使用信息转变。将信息的来源从自有信息向第三方信息扩充,将数据的简单统计转变为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加工、分析,实现对客户信息、行为和潜在需求的全面把握。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和引入,打造零售客户的数据服务平台,将数据转化为商业银行获客的“新入口”和价值创造的“新支柱”。

商业银行应遵循大数据、AI人工智能、云计算+服务的原则,建立一套服务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大数据平台、AI人工智能、产品集市、风险控制等层面。应当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线上建立个人客户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客户数据共享。在现代金融生活中,零售银行业务与个人、家庭联系密切,储蓄存款、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以及家居生活无不涉及到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在与客户联系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大量的信息数据,消费信贷的金融数据库构建需要建立相应的历史数据,数据量越大,大数据分析越接近于真实,越能排除人为干预,越能体现其优势。

2.挖掘客户大数据特征,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在大数据时代,强化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的关注,提高客户粘度。商业银行应率先开始创新数据业务的整合,通过大數据平台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预测发现市场热点和发展趋势,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3.建立消费信贷综合支撑平台。充分利用个人客户信息基础数据库积累的数据模型和在线资信调查,结合第三方验证形成交叉检验,确认个人客户信息,进行个人信用评级,并根据个人客户的信用等级实行差异化的贷款定价。

4.全面整合,强化客户数据运营。建立个人客户信息基础数据库,重点是不断强化客户数据运营。这当中包括信贷场景解决方案、线上业务风险识别及后续运营解决方案等。即如何基于算法模型进行产品设计、风险控制、资金资产对接以及分析服务,获取后续精细化运营方式。如提升客户活跃度、产品复购率、客户流失预警提示等功能。

(三)做大做强消费信贷,带动整体业务转型

时代变迁,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支付方式大幅改变,客户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购物,轉变为多种电子支付方式,客户对个人金融产品的追求向“体验至上”转变,用未来的钱,购房、购车、购物或购买服务。“满足客户各类需求”这一项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重点,也将从“简单标准化”的体验,转变为“创造个性化”的体验。做好新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将线上与线下实体有机融合起来,做到无缝对接。

首先,申办流程可以变为线上咨询、线上直接办理或需要线下办理的可先预约,避免排队,并且可以把线上可以办的流程先办好,实现线下实体业务工作量最小化。这样大大缩短了客户的办理时间,让客户真正感受到简单和便利。体现了急客户之所需,有利稳定客户并带动业务的发展。

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出消费者的习惯和喜好,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准确对客户信用等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风险监控等方面进行检索与评估,及时配置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和制定快捷的营销方案,最终制定符合客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做到精准营销,从而实现个人业务授信主动化、流程线上化及自动化,并与场景深度结合的创新。

第三,商业银行要抱有开放合作的姿态,将商业银行自有产品扩展到与第三方合作的产品。要立足千人千面的客户特征刻画,为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四)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风控支持保障

深化运用金融科技新技术,将有助于改进风险分析、审核方法,优化信贷业务管理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扩展物理渠道等,弥补服务空白。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推进AI风控支持系统建设,将传统风控手段与金融科技融合,以数据为核心建设风险控制系统,助力风控向标准化、智能化、系统化转变,实现风控质量及风控效率双提升。应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融合金融科技手段,构建反欺诈风控体系。良好的反欺诈能力需要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模型快速开发迭代能力、流式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各种生物科技技术能力等作为支撑,因此,建立AI人工智能平台是反欺诈能力提升的基础。AI人工智能平台应具备统一的模型训练环境、丰富的模型开发工具、集约化的资源管理和规范的模型研发标准,实现模型、算法、训练环境的统一集约管理,提供从数据准备到技术组件对外提供端到端服务。

2.构建新金融业务反欺诈高效管理体系。为了使新金融业务反欺诈工作保持全面立体及时有效的防控态势,除了建立智能反欺诈平台,还需构建高效响应的欺诈风险运营机制。

首先,对已确认的欺诈客户,及时提炼相关规则因子,不断补充完善规则库,查缺补漏。并形成警示案例,丰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其次,通过建立“黑匣子”数据模型,建立“黑名单拒绝,灰名单核查,白名单通过”的名单制动态管理机制。将涉及欺诈IP、欺诈账户、欺诈设备、严重违法犯罪等确定的欺诈客户纳入黑名单管控;将疑似隐性关联异常客户、疑似隐性异常资金往来、疑似资金掮客等客户纳入灰名单核查,命中后挂起核实,并在风控流程中分级处置。

3.推进AI风控支持系统建设,提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控制效率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金融AI智能的消费风控系统,融入“数据+风控模型+算法”的思想,真正有效地将风控系统实现智能化衡量。利用大数据风控通过线上信贷系统将信贷调查、分析评价、客户精准画像;利用外部数据、系统内部数据为风险控制提供辅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差错,同时革命性的改变审核风险控制视角,减少重复审核工作,提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控制效率。

总之,基于大数据风控的AI风控支持系统,将革新现有的低效繁复风控模式。根据系统中合规规则与风险控制规则、反欺诈规则,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做出风险预警提示,帮助风控部门高效准确做出风险决策,能极大提高消费信贷业务质量和效率,提升风控部门支持业务经营的能力,推动商业银行新金融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经济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生,逆之则亡。面对新金融这片蓝海,商业银行唯有顺势而为,勇立潮头,积极参与竞争,方能始终与客户同发展,与社会共繁荣,实现价值最大化。商业银行唯有以开放合作的态度,不断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方能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

参考文献:

[1]《消失的银行》杰姆斯.汉考克/肖恩.里奇蒙德.

[2]重新定义新零售时代的客户体验——麦肯锡2017中国数字消费者研究[J]. 科技中国,2017(9):24-28.

[3]CNNIC:2017年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解读 .

[4]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起底.

[5]银行业创新形态及模式研究报告.

[6]中国新零售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7]普华永道: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报告.

[8]2019中国新零售行业市场前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

猜你喜欢

风险控制商业银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