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票封大禧”和“五尺凤头尖”考释

2020-07-30吴亚萍

古典文学知识 2020年4期
关键词:凤头

吴亚萍

由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选录了明代王世贞的《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一诗。这是一首仿拟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以嘲讽严嵩一生兴衰的叙事长诗,中有“雕盘盛玉膳,黄票封大禧”和“五尺凤头尖,时时遣问遗”之句,注释对“黄票封大禧”和“五尺凤头尖”均曰“未详”。其解题除盛赞此诗“嬉笑怒骂,酣畅淋漓”之外,亦云“惟用事间有不知所出者,姑存疑以俟续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兹不揣浅陋,试对这两句诗的典故和名物略做考释。

一、 黄票封大禧

(一) “大禧”与“太禧”

“大禧”是明代宫廷内法酿造的一种酒,也叫太禧。据明顾清《傍秋亭杂记》卷下记载:“内法酒总名长春,有上用甜苦二色,给内阁者以黄票,学士以红票,余白。长行内上用金茎露,孝庙初始有其方,与太禧白皆内臣监酿,光禄不得预。大禧色如烧酒,彻底澄莹,浓厚而不腻,绝品也。”(孙毓修编《涵芬楼秘笈》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可见,大禧为明代宫廷名酒,其颜色和烧酒一样,色白,所以又称“太禧白”(“大”与“太”通)。此酒以内法酿制,晶莹澄澈,味道醇厚不腻,是酒中绝品。

又据《明史》卷三百八《奸臣·严嵩传》记载:“帝尝以嵩直庐隘,撤小殿材为营室,植花木其中,朝夕赐御膳、法酒。”(中华书局2000年版)“朝夕赐御膳、法酒”,佐证了“雕盘盛玉膳,黄票封大禧”二句所写,一为膳食,一为法酒。王世贞在诗中写严嵩“六十登亚辅”,严嵩(1480—1567)在63岁时拜相入阁,“法酒”是皇帝对内阁的常赐之物。“给内阁者以黄票”,此酒以“黄票”封,故又称“黄票酒”。嘉靖年间担任詹事府詹事的陆深(1477—1544),有《风入松》一词,序曰“和桂洲内阁赏芍药,用虞文靖公韵”,有句云:“试把一杯黄票酒,倚阑封罢紫泥缄。”(《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这是陆深唱和夏言的词,夏言号桂洲,是严嵩之前的内阁首辅。“黄票酒”对他们来说都是例常之赐。

(二) “票”與“黄票”

《汉语大字典》对“票”所作的释义,有两个义项可以与“黄票封大禧”联系起来:③“官府对下属有所分付或勾取的文书”;④“作为凭证的纸片”(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以这两项来释“黄票封大禧”,或者引入《傍秋亭杂记》中释“红票”和“白(票)”,仍有不足之处。如果“票”是“文书”或者“作为凭证的纸片”,究竟是什么样的“文书”和“纸片”,又是怎样地封在酒器上的呢?

我们可以首先参照一下“票”字在明清文献上的使用情况。据《明史·杨继盛传》(卷二百九)记载:“陛下令嵩司票拟,盖其职也。嵩何取而令子世蕃代拟,又何取而约诸义子赵文华辈群聚而代拟。”内阁制度是明代最核心的政治制度,而阁权的核心是票拟权。何为“票拟”?《辞源》对“票拟”一词解释如下:“明代自宣德以后,凡政府重要文书,由内阁首辅先行拟定办法,将所拟批答之辞,墨书写于票签之上,送呈皇帝批准,谓之票拟。”(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这与明黄佐《翰林记》卷二的记载一致:“宣庙时,始令内阁杨士奇辈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及遇大事大疑,犹命大臣面议,议既定,即传旨处分,不待批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处的“票”即“票签”,是纸签、纸笺类,内阁在小票上用墨笔写下意见,再将小票贴在奏疏上面,呈给圣上。“票”能贴在“疏面”上,一定是小而薄的纸片,非厚重的文卷。

再看一则关于“黄票”的记载。明尹直《謇斋琐缀录》卷一云:“其号日讲官者,凡四员,日轮二员。先《大学衍义》,次《贞观政要》,二书皆不用讲章,惟各以黄票书所起止预进。”(屈万里主编《明代史籍汇刊》本,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版)这里的黄票就等同于书签一样的纸片了,标示书页的起止之用。

综上可见,王世贞诗中所写“黄票”不是文书,而是纸片、纸笺。朝廷以内法大禧酒供给和赏赐内阁和学士以及其他人等,分别用黄、红、白三色纸笺来封贴酒器,同样体现了以颜色区分等级的制度文化特征。

(三) 黄封酒

黄封酒早在宋代即已得名。苏轼诗中即多有描写,如《杜介送鱼》开篇云:“新年已赐黄封酒,旧友仍分尾鱼。”清查慎行《苏诗补注》卷二十八引宋任渊注《陈后山集》云:“黄封,谓宫酒,以黄罗帕封之。”(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又《岐亭五首》之三云:“为我取黄封,亲拆官泥赤。”宋施元之注曰:“京师官法酒以黄纸或黄罗绢封冪瓶口,名黄封酒。”(《施注苏诗》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有《与欧育等六人饮酒》诗云:“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施注云:“辇下以黄封酒为贵,盖重内酝也。”(《施注苏诗》卷二十三)可见宋代黄封酒出自内宫和官酿,因用黄罗帕或黄纸封口而得名。东坡在贬谪黄州时能饮到黄封酒,可见黄封酒不过是官酒或美酒的代称而已。但宋代在仁宗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御赐黄封酒的先例,见诸欧阳修《感事》诗“烦心渴喜凤团香”句自注:“先朝旧例,两府辅臣岁赐龙茶一斤而已。余在仁宗朝作学士,兼史馆修撰,尝以史院无国史,乞降一本,以备检讨,遂命天章阁录本付院。仁宗因幸天章,见书吏方录国史,思余上言,亟命赐黄封酒一瓶,果子一合,凤团茶一斤。”(《文忠集》卷十四)大概正因为黄封酒出自内酝官酿,又曾用以御赐封赏,故宋人多形诸赋咏,有时亦不免用于称誉和泛指美酒。这种用法除上引苏诗外,陆游《钗头凤》词亦有“红酥手,黄藤酒”之句(《放翁词》),黄藤酒,一作“黄縢酒”,也是指黄封酒,不过美其名罢了,而不一定实指皇帝御赐。明代诗歌所写“黄封酒”则多指御赐,除王世贞此诗之外,另如杨荣《题御赐黄封》云:“积雪凝晖绕建章,黄封敕赐有辉光。”(《文敏集》卷一)李东阳《题许给事天锡驻节宁亲图》云:“宫恩满载黄封酒,官样新裁白泽衣。”(《怀麓堂集》卷五十七)兹不一一列举。

综上考述可见,“黄票封大禧”,是指用黄色纸笺密封瓶口的内造大禧酒。以黄纸封,既显示内造酒品的珍贵、皇帝对内阁重臣的圣眷;又保证了酒品的安全,防止被私相调换。

二、 五尺凤头尖

(一) 凤头尖即凤头鞋

“凤头尖”是指鞋尖上翘的凤头鞋。凤头鞋的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到秦始皇时代。据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冠子朵子扇子”条云:“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插五色通草苏朵子,披浅黄丛罗衫,把云母小扇子,靸蹲凤头履,以侍从。”(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凤为传说中的神鸟,其头尖巧,则凤头履盖仿凤头而创制。这种凤头履一直传袭至东晋。《中华古今注》卷中“鞋子”条云:“至东晋以草木织成,即有凤头之履、聚云履、五朵履。”苏轼《谢人惠云巾方舄二首》之二“妙手不劳盘作凤”句下自注云:“晋永嘉中,有凤头鞋。”(《苏轼诗集》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苏轼写诗感谢他人相送“方舄”,方舄是一种方帛为面、以木为重底的布鞋,与凤头鞋相比,没有“盘作凤”。这说明“盘作凤”是凤头鞋的标志。苏轼之注正好与《中华古今注》的记载互相印证。唐代妇女穿着翘头履,以罗帛、纹绵、草藤、麻葛等面料为履面,履的翘头装饰形态各异;其中有一种翘头,形似欲起的凤凰,即凤头鞋。晚唐诗人温庭筠《锦鞋赋》有云:“碧缃钩,鸾尾凤头。”(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十一,中华书局2007年版)描写的就是凤头鞋。

到了明代,凤头鞋依然盛行。《西游记》里有不少关于鞋饰、鞋名的描写,如“云尖凤头履”“绣鞋微露双钩凤”,都是鞋尖上翘的凤头鞋。又如第七十三回中,毗蓝菩萨穿着的正是“云尖凤头履”:“脚踏云尖凤头履,腰系攒丝双穗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世情小说《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七回里,也写到凤头鞋:“金莲款步凤头翘,朱唇皓齿微微笑。”(梦梅馆校本,台北里仁书局2007年版)“凤头尖”也叫“凤尖头”,汤显祖《牡丹亭·淮泊》云:“文公乞食,僖妻礼他,昭关乞食,相逢浣纱。凤尖头叩首三千下。”(《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明代墓葬的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实物如明代益宣王墓出土的高底凤头翘首鞋。鞋头翘起呈凤嘴状,鞋帮处绣有眼珠、翅膀、花草等纹样。”(参见贾玺增《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飖——中国古代的足服》一文,载《紫禁城》2013年第8期)这里的“鞋头翘起呈凤嘴状”,恰到好处地解释了什么叫“凤头尖”。

即使在今天,在西南屯堡地区、客家聚集地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凤头鞋的遗风。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派军队和平民到西南屯田,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屯田区域就被称为“屯堡”。屯堡地区因较好地保存了明朝文化和习俗,已成为当代研究明代文化的活化石。至今,屯堡地区凤头鞋遗风犹存,屯堡妇女仍制作和穿用凤头鞋。《屯堡凤头鞋的装饰特色与人文记忆》一文说:“屯堡绣花鞋白布纳底(略),低帮浅口,不分左右;鞋头上翘似凤头,称为‘凤翘,所以绣鞋亦被当地人叫做‘凤头鞋。”(陈希、宗伟刚、段晓昀撰,载《民俗民艺》2014年第6期)凤头鞋遗风不仅留存于西南的屯堡遗民之中,在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中,也能找到类似的特点:客家传统绣花鞋头尖如钩,翘起,继承了中原遗风。部分少数民族的绣花鞋中也保留了凤勾遗风,比如水族的勾头绣花鞋、壮族的回头绣花鞋、黎族的凤嘴鞋等。

(二) 男式凤头尖

凤头尖的凤鞋,也同样适合男性穿着。《全辽文》卷九“易州兴国寺太子诞圣邑碑(寿昌四年)”录云:“(释迦牟尼)居雪岭于六年,将龙服贸于皮衣。身参麋鹿,以凤鞋易于葛履。足滥樵人,万般苦行,成真应之金身。”(陈述辑校《全辽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这是辽代燕云地区崇信佛教,在兴国寺立碑写太子(释迦如来)苦修悟道之事。作者把太子的服饰和鞋履称为“龙服”和“凤鞋”,说明凤鞋对男性亦适用。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七“灵验部一”记载:“道士即踊身而起,去地数丈,立于金莲花上,左执琼碗,右执柳枝,金冠凤履,身逾三丈。”(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此处道士着凤履,说明凤鞋不仅通用于男性,而且已跨越了俗家与道家的界限。

明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上部卷二第十三回写道:“看秦王怎生打扮:……玉带束牢拴金锁甲,凤尖靴斜踏紫花骢。手执定唐刀,腰悬昆吾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秦王穿的靴子也是“凤尖靴”。

可见,王世贞诗中所写“五尺凤头尖,时时遣问遗”,反映嘉靖皇帝以凤鞋等物对内阁首辅严嵩加以赏赐慰问,也就不是什么怪诞之举了。

(三) “五尺”的涵义

《中国古代计量史》第十章“元明清时期的度量衡”中,对明朝各种尺长有准确的测定数据:营造尺32厘米,量地尺34厘米,裁衣尺为34.05厘米(丘光明著、张延明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五尺凤头尖”,按裁衣尺来计算,是34.05厘米乘以5,等于170.25厘米。这样尺寸的鞋履是不合常理的。所以,五尺不应看作计量单位。

《汉语大词典》对“五尺”的釋义第②项为:“俗称牵引牲畜的绳索。宋洪迈《夷坚支志·景·江陵村侩》云:‘此我家大郎所自搓者五尺,安得在汝手?五尺者,土人称挽畜产绳之名也。”(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由此可见,“五尺凤头尖”的“五尺”是针对凤头鞋的制作材料而言的,指编织鞋子的绳索。将绳索特别是牵引畜、禽的绳索称为“五尺”,是古代民间的用法。至今,驯鹰、隼的人仍把牵引鹰隼的绳索叫做“五尺”。鹰具中的“五尺”又名“五尺子”“长带”,是与“脚绊”“栓脚”“牵引”等同类的绳具,用来连接转环另一头较长的绳子,因长度在五尺左右,所以简称五尺。有学者对东晋时期鞋履(凤头之履等)进行考证,其编织材料主要是芦花、蒲草、稻草、玉米皮、麻等草类(参见骆崇骐《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在这些韧性草本中,既能编织鞋履,又能搓成绳索牵引畜、禽的,应为麻类,所以,编织凤头鞋的材料——“五尺”,当为麻绳。

这种以计量单位来指代它所计量的物品的用法,在古代民间颇为常见。如唐五代敦煌民间曲子词《浣溪沙》云:“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行。”(《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2008年版)唐代诗人顾况也有《五两歌送张夏》云:“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飞鸟。”(《顾况诗集》卷四,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五两”是鸡毛。古代用鸡毛制成候风用具,系于高竿顶端,用来测占风向、风力,一般用五两鸡毛制成,故名。唐五代的诗词以“五两”代指“鸡毛”,与王世贞诗中以“五尺”代指“麻绳”的用法类同。

综上所考,再结合王世贞《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原诗所写,“五尺凤头尖,时时遣问遗。黄绒团蟒纱,织作自留司。匹匹压纱银,百两颇有余。煎作百和香,染为混元衣”,说明“凤头尖”是与“团蟒纱”“混元衣”并列的服饰用品,“五尺凤头尖”是麻编凤头鞋,也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人文学院)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猜你喜欢

凤头
闻“蜂”而动的猛禽
We Should Respect Every Life In The World
会“制作乐器”的棕榈凤头鹦鹉
凤头赢得百媚生
勿忘“凤头”之“美”
小仙鹤
“凤头”、“猪肚”、“豹尾”,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凤头”构华章“豹尾”扣心弦
“凤头”更须“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