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产后不同时间应用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

2020-07-30艳,成静,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3期
关键词:丙组肌纤维乙组

王 艳,成 静,田 莉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一病区,陕西 延安 7160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为较多因素所致盆底功能薄弱引发的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分娩、妊娠,产后盆底肌损伤几率约为35%。临床方面常见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以及粪失禁等表现[1]。这一疾病的发生,必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方面需予以重视,本研究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8月收治的240例盆底功能损伤作为探究对象,重点评判产后不同时间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尿失禁情况、盆底肌力、盆底压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产后不同时间分组,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8月收治的240例盆底功能损伤患者,分为甲组85例、乙组82例、丙组73例。甲组年龄在22~32岁的区间,中位年龄为(27.6±2.3)岁。双胎者、单胎者各8例、77例。乙组年龄在22~30岁的区间,中位年龄为(26.9±2.1)岁。包括双胎者、单胎者各4例、78例。丙组年龄在25~30岁的区间,中位年龄为(27.5±2.2)岁。双胎者、单胎者各3例、70例。3组病例上述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处理,经研究未发现无较大的差异,P>0.05。

纳入标准:接受产前系统检查[2];足月妊娠;自然分娩;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临床并发症;原发盆底功能障碍;无法配合医务人员各项操作。

1.2 方法

甲组产后6周接受康复护理干预,乙组产后12周接受康复护理干预,丙组产后42周接受康复护理干预。3组均通过专业助产士辅助制定、实施1对1康复治疗方案,涉及内容为生物反馈训练、低频电刺激训练、盆底肌训练等。盆底肌训练方法:实行缩紧肛门练习,收缩时间≥3 s、放松后继续,15 min/次,连续训练2个月(一个疗程)。在此之后,联系盆底功能治疗仪加强训练,取患者仰卧位、保持双腿分开和屈曲的状态,将电击棒放置在阴道中,测定腹肌、盆底收缩时电活动情况[3]。观察图像明确患者肌电图状况,每次0.5 h,每周2次即可,共训练15次。同时应组织患者参与到盆底康复健康教育工作中,为患者普及产后盆底功能方面知识、相关注意事项,以此使患者正确看待盆底康复问题,加强盆底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3.1 观察3组①尿失禁情况;②盆底肌力情况;③盆底压力。

1.3.2 采用POP-Q评分评判3组盆腔器官脱垂状况,按照轻度、中度、重度评判,其中评分<6分为轻度,评分范围在7~12分为中度,评分>12分为重度。

1.3.3 使用PHENIH盆底功能治疗仪测压、阴道指检评分技术判定3组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点图、疲劳度等情况。

1.3.4 康复护理干预后以压力张力器对3组盆底压力测定,可分成Ⅰ级(差)、Ⅱ级(一般)、Ⅲ级(尚可)、Ⅳ级(较好)几个等级,以此判定患者盆底压力状况。

1.4 统计学的分析

本研究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29.0的作用作以处理,计数资料率%,3组尿失禁情况、盆底压力的比较运用x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差±s,3组盆底肌力情况比较运用t检验。对比数据结果P<0.05,可判定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对比数据结果:P>0.05,可以评判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甲组乙组丙组尿失禁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3组尿失禁情况进行比较中,甲组尿失禁轻度率高于乙组、丙组,尿失禁中重度率低于其他两组,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体见如表1。

表1 甲组乙组丙组尿失禁情况的差异性分析[n(%)]

2.2 甲组乙组丙组盆底肌力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甲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以及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除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外),明显高于乙组、丙组,统计学的意义存在,P<0.05,如表2。

表2 甲组乙组丙组盆底肌力情况的差异性分析(±s)

表2 甲组乙组丙组盆底肌力情况的差异性分析(±s)

注:和乙组比较,*P<0.05;与丙组比较,#P<0.05。

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甲组(n=85) 4.08±0.44*# 7.96±1.09*# 8.16±1.11*# -0.03±0.02 0乙组(n=82) 3.84±0.23 5.51±0.75 7.24±0.72 -0.03±0.02 0丙组(n=73) 3.73±0.18 6.34±0.78 7.16±0.65 -0.04±0.03 0组别 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

2.3 甲组乙组丙组盆底压力的差异性分析

甲组盆底压力情况,和乙组、丙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3。

表3 甲组乙组丙组盆底压力的差异性分析[n(%)]

3 讨 论

分娩为正常生理现象,这个过程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幅非常大,盆底结缔组织胶原代谢会受到影响,这时则会降低盆底支持功能,加大盆腔器官脱垂的可能性[4]。与此同时,盆底功能受损对于女性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临床方面需予以重视。采用一般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故而本研究采用了康复护理措施。需要注意的是,产后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有着较大差异性,所以建议患者在产后6周施行康复护理。盆底肌肉收缩应结合患者纤维类型分类,康复护理的原则为Ⅰ类纤维优先,然后为Ⅱ类纤维[5]。早期实行康复护理指导,利于患者盆底肌肉功能尽快恢复,康复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处理,在产后6周作以康复护理干预,旨在唤醒患者盆底肌肉、神经功能,促使患者阴道保持敏感状态,进而严格控制盆底障碍性疾病情况[7—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①甲组轻度尿失禁发生率>乙组、丙组,中重度尿失禁发生率<乙组和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②甲组、乙组、丙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以及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进行比较,甲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统计学的意义存在,P<0.05。甲组乙组丙组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比较,未见较大差异性,P>0.05。③甲组Ⅰ级和Ⅱ级盆底压力情况,和乙组、丙组比较,差异明显、明显低于乙组及丙组;甲组Ⅲ级盆底压力、Ⅳ级盆底压力显著高于乙组、丙组,组间比较差异性突出,P<0.05。由此说明,盆底功能受损患者在产后6周接受康复护理的效果理想,对于盆底功能恢复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尿失禁、盆底肌力、盆底压力等状况,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产后6周实行康复护理干预,利于盆底功能受损患者及早恢复盆底功能,减少中重度尿失禁情况的发生,并且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情况,值得在临床方面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丙组肌纤维乙组
猪肌纤维类型与肉品质特性及影响猪肌纤维类型转化的研究进展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谁的力气大
认识快肌与慢肌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