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莱斯芽孢杆菌NSZ-YBGJ001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2020-07-29张小利潘洪吉陶永梅谢爱婷梁铁双卢志军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莱斯菌液白粉病

张小利,潘洪吉,陶永梅,谢爱婷,梁铁双,祝 宁,卢志军*

(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 100029;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94;3.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2200)

近年来,设施草莓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供果期延长,产值不断提升。但是设施内通风较差,光照较弱,湿度较大,导致病害发生较重。其中,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常发病害,在草莓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草莓白粉病是由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aphanis)引起的气传病害,该菌是活体寄生菌,侵染草莓叶片、果实、花托、匍匐茎等组织,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品质[1]。

目前,在草莓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防治白粉病。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易引起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及病菌抗药性等问题[2],不符合绿色农业的要求。而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无残留、环境友好、防效可持续,在病害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芽孢杆菌因其具有抑菌和促进植物生长等作用,以及生产简单、活性高、稳定性强、易保存、成本低等特点,很多被开发成生防菌剂。本试验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NSZ-YBGJ001防治设施草莓白粉病,评价其防效,明确使用方法,为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供试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NSZ-YBGJ001,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简称CGMCC),菌株编号为CGMCC No.14384。

1.1.2 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NA):用于菌株的平板培养及斜面保存;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B):用于制备菌液。

1.2 方法

1.2.1 试验设置 试验在北京昌平兴寿镇温室草莓棚中进行,草莓品种为红颜。贝莱斯芽孢杆菌原始菌液浓度为1.3×108CFU/mL,原液稀释100倍作为处理,并设空白对照。

草莓叶部白粉病防治试验:处理设置3次重复,每个重复小区面积166m2,每小区种植1 500株草莓。12月13日草莓发生白粉病开始,每隔7d喷雾1次,共施药3次。按照用液量75kg/667m2,药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3WBD-20)。

草莓果实白粉病防治试验: 随机选取120颗感染白粉病的病果,蘸取稀释100倍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

1.2.2 调查方法 每个小区定株30株,调查整株叶片和果实的白粉病发病情况,以及菌液对草莓的安全性。于施药前、第1次药后7d、第2次药后7d、第3次药后7d,共调查4次,记录发病等级。

叶片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果实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15%以下;

2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16%~30%;

3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31%~50%;

4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50%以上。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

式中CK0、CK1分别为对照区施药前和施药后的病情指数,Pt0、Pt1分别为处理区施药前和施药后的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草莓叶片上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12月13日调查草莓白粉病,叶片发病率为5.56%,病情指数1.11(表1)。第1次施药后7d,处理和对照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有所上升,说明白粉病传播很快,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起效慢,但与对照相比,处理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效达91.98%;第2次药后7d,处理和对照的发病程度都有所减轻,发病率分别下降了72.74%和71.43%,病情指数分别下降了76.88%4%和86.13%,都维持在轻发水平,防效为86.64%;第3次药后7d,发病情况与第2次药后7d的一样。

表1 贝莱斯芽孢杆菌对草莓叶片上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第2次和第3次药后7d,对照在没用药的情况下,白粉病发病减轻,原因是白粉病发生后,采用了摘除病叶和老叶,加强通风,同时升高棚室温度等物理措施,大大降低了白粉病菌孢子浓度,改善了草莓生长环境,所以病害发生减轻。

2.2 对草莓果实上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草莓果实白粉病的初始发病率为16.67%,病情指数为8.61(表2)。第1次药后7d,处理和对照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明显下降,防效为30.44%;第2次药后7d,处理区发病率降低了16.64%,病情指数降低了49.7%,说明病果数量虽然减少的不多,但是病果上白粉病的发病程度减轻了近50%,而对照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上升了77.78%和70.55%,防效达86.32%;第3次药后7d,防效为71.08%,但对照区的果实发病程度减轻,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同时期摘除病果、采摘等措施造成的。

表2 贝莱斯芽孢杆菌对草莓果实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2.3 对草莓的安全性 施药后观察,没有发现烧灼斑、发黄、植株矮化等药害症状,植株生长正常,因此贝莱斯芽孢杆菌对草莓安全,同时也没发现对蜜蜂有影响,可以用于田间草莓白粉病的防治。但处理小区和对照均有少部分果实畸形,可能是正值草莓花期,喷施药剂,造成空气湿度过大,花药开裂受阻和花粉传播不良,畸形果增多,因此尽量在花期不施药,尽早预防草莓白粉病的发生。

3 结论与讨论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是芽孢杆菌属的一个新种,2005年由Ruiz-García等新命名的[3]。近年来人们报道了贝莱斯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和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应用[4]。研究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5]、白菜黑斑病菌(芸薹链格孢菌Alternariabrassicae)[6]、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番茄灰霉病灰葡萄孢菌 (BotrytiscinereaPers)[7]、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8]等有拮抗作用。此外,人们研究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对玉米、水稻、有促生作用,进一步增强植株的耐病能力。

本试验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NSZ-YBGJ001防治草莓白粉病,每隔7d施药1次,共施药3次,总体防效较好,叶部的防效超过85%,果实的防效超过70%。草莓白粉病应尽早预防,建议在草莓定植后一个月,喷施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液100倍液,连续喷施3次,每次间隔7d,对白粉病进行预防。

利用生防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研究较多。枯草芽孢杆菌是被用来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研究最多,防效通常为40%~65%[9]。陈冲等研究表明,蜡状芽孢杆菌菌液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可达50%以上[10]。另外,枯草芽孢杆菌与井冈霉素的复配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生防菌剂型,尤其在速效性和持效性方面[11]。为了更好的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还需研究其抑菌物质,通过菌株改良提高生防效果,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控制生产成本来推进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莱斯菌液白粉病
不同浓度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避雨栽培模式下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大蒜素能较好防治刺梨白粉病
Bonfire Night
沙门菌和志贺菌通用增菌液增菌效果实验观察
Nothing,你能在海上漂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