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知识图谱

2020-07-28李文靖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9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知识图谱

关键词 Citespace 政治参与 知识图谱

基金项目:中国科普研究所项目“智慧社区数据的科学传播应用可行性研究”(190106EMR91);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时代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研究”(X20190282)。

作者简介:李文靖,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046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和方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影响既定政治体系的建构、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决策与实施过程的政治行为。[1]其实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2],在民主政治的推进实践中,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将随之扩大,政治参与的水平得到提升,政治参与理论研究日趋丰富,日益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发展更多广泛、更加民主、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政治参与,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重要目标。政治参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民主法制改革的核心之一,事关党和国家政策制定的民主、科学和有效性,事关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行使,事关良好政治生态的养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政治参与取得了历史性的改革成效,政治参与有序依法依规进行,参与渠道广泛多样,参与内容多元丰富,参与效果明显提高。在取得了实践成果的同时,政治参与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较多,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丰富了理论库,但是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机遇和挑战,有必要总结梳理政治参与研究的历史脉络,找出政治参与研究的热点及趋势,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如何根据决定中提出的:“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求来开展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从2005年,《科学学研究》期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科学知识图谱的文章《悄然想起的科学知识图谱》以来,我国学界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来了解某一学科研究前沿、热点和知识基础发展趋势动态的浪潮。科学知识图谱是可视化地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及其载体,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知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和深入[3]。本文通过Citespace5.3.R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itespace软件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学者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可视化应用软件,是当前学界广泛使用的统计软件。本文利用Citespace5.3.R4软件对政治参与进行详细的统计描述分析,并利用该软件自带的聚类等功能,对所选528篇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了解把握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发现政治参与研究的路线图、研究热点。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栏目中,以“政治参与”作为关键词,笔者认为,关键词能够代表一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能够展示该文章所需表达的意思,以关键词作为检索主题词也是目前学界高度认可的一贯做法,因此本文选择以关键词作为检索的主题词,检索时间选择:2012- 2019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11月8日),来源期刊选择CSSCI,检索条件点击精确,经过检索一共得到541篇文献。为保证所选文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把541篇文献中的访谈、专栏导语、评论等文献资料去掉,最终保留528有效文献。

二、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分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宪法和法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利,支持多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扩大政治参与面,提高大众的政治参与感。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政治参与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筆者将结合Citespace5.3.R4软件的统计结果,下面将从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聚类等多维度进行分析。根据Citespace5.3.R4软件运行结果显示,作为衡量图谱绘制质量好坏和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值分别是0.4626和0.8043,说明该图谱质量比较高,符合要求,结果有效。因为一般而言,Q值一般在[0,1)区间内,Q>0.3 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在0.7 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 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4]。

(一)发文机构分析

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有哪些机构组成,具体分布是什么,进而分析该领域研究的区域分布情况。从发文机构来看(见图1),发文数量靠前的分别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篇)、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4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4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4篇)、武汉大学马克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各3篇。

图1:2012-2019年我国政治参与发文机构及发文数量(发文量≥3篇)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西安交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等23所机构发文量都是2篇,发文机构遍布我国的东中西部,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研究繁荣景象(见图1)。但是,区域差距仍然比较明显,东部高校最多,其次是中部,最后是西部。从研究机构性质来看,以高校为主,其他机构为辅。此外,对发文机构聚类后还发现,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极少,合作意识不强,单打独斗搞研究,尚未形成较好的合作网络,相互之间仍然处在孤军奋战的研究环境中。

(二)发文作者分析

图2:2012-2019年我国政治参与研究发文作者及发文数量(发文量≥2篇)

发文作者分析可以把握政治参与研究的作者分布及发文数量等情况,能够表明作者对政治参与研究的兴趣和关注程度,间接表明该领域的热门程度。在对发文作者进行聚类后发现,发文作者之间合作很少,没有形成共同创作的格局,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状态。其实,学者间合作能够促进学术研究,碰撞思想,推动学科发展,还能相互影响和共同进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很乐观。从作者的发文数量来看(见图2),邓秀华、伍俊斌两名学者均是发表了3篇,杨福忠、宋效峰、邵海军、汪超、朱炳元、周林刚、范若兰、肖唐镖、王帆宇、胡荣等16名学者均是发表了2篇论文,其余的学者为1篇。显然,发文数量并没有集中在某一学者,相对还是比较分散,表明政治参与的研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而不是一小群体的个人研究领地。

(三)政治参与研究的高频词分析

在共词网络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统计并分析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因为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多,说明该关键词比较重要,是该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备受关注,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Citespace5.3.R4统计分析得出政治参与关键词的高频词统计表(见表1),从表1中看到,政治参与出现的频率为475次,其他依次为政治信任(15次)、新生代农民工(15次)、大学生(14次)、公民(14次)、民主政治(13次)等。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比较关注政治信任,着力研究和思考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间的关系,同时,也极为重视对农民工、大学生、农民等政治参与重点主体的研究,因为,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政治发展,实现政治参与的广泛参与,必须要把他们组织起来,保证其政治权利和政治参与能够依法依规行使。此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者也极为关注网络及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网络的发展给社会公众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条件,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针对政治效能感、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都给予了较多的思考。

表1:2012-2019年我国政治参与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表(≥5)

值得关注的是,在表1中可以看到三个突现词(brust),即政治发展、协商民主和社交媒体。突现是指一个变量在某一时期变化较大,突然剧增。说明在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政治参与研究日益向这三个主题发生了转移。主题的变迁反应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改革的方向,体现了党和国家更加注重政治的发展,民主的发扬,密切联系群众,高度关注社交媒体在政治参与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后,在党内开展了“三严三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意识形态教育等系列工作,建立了廉洁政治、监督执纪、思想宣传工作等制度,不断强化政治改革、思想引领、协商民主和网络参与。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讨论和协商,是民主政治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政治发展、协商民主和社交媒体之间以及与政治参与之间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和影响,政治的发展为政治参与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政治参与能够推动政治发展,协商民主促进有序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而社交媒体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政治参与又丰富了社交媒体的內容。

(四)政治参与的聚类标识分析

通过Citespace5.3.R4软件,对导入软件的政治参与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后可以导出6类聚类标识(见表2),这6个聚类反应了我国在政治参与研究方面的主要内容。

聚类#0,聚焦农村进城务工群体,阐述比较多的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政治认同,利用好电子政务服务,强化内在和外在的效能感,注重网络政治参与,积极转型,开展相关的网络治理,以此来满足新生群体对政治参与的需求。作为流动大军中的另一中坚力量,农村进城务工女性为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如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的“新”,不只是让务工人员市民化,还要进城务工人员真正地融入城市,享受合法的政治权利。然而,在现实中,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处在政治参与的边缘,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流入地政治参与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环境变迁,使得进城务工女性的合法利益诉求难以表达,应对外界的各种生计风险能力较差。政府应该要把进城务工女性的利益诉求纳入公共政策[5]。

范柏乃,徐巍利用多元回归模型从社会经济地位、政治行为、政治心理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因素。结果发现,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政治关注程度等因素对内在政治效能感有明显的正面作用,政治面貌、政治参与行为、政治讨论行为和政治信任水平对外在政治效能感有正面的影响,年龄对两者均有负向影响作用,收入水平和城乡类别对两者影响均不显著[6]。裴志军发现,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城市户口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农村户口居民[7]。政治参与中的社区参与对内外效能感均具有显著意义[8]。公民有效网络政治参与对提高公民的政治功效意识和政府决策的正当性都具有重要意义[9]。网络政治参与是当前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备受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的今天,网络政治参与的可及性、覆盖面和影响力都创历史新高。还有学者从政治吸纳的角度来进行政治稳定研究的思考,他们认为,政治吸纳能够从创造政治认同、促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调控等方面保障政治稳定[10]。通過政治吸纳,可以吸收更多的精英人士到政治队伍,提高该群体的比例,促进政治参与的开展,从而对推动政治稳定有积极作用。王华华认为要积极引导回流农民工进行理性的政治参与,共享发展的政策语境为回流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行为“不超载”提供了现实性可能[11]。

聚类#1,突出的是民主政治,显然民主政治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要求。政治稳定、制度完善和政治现代化是实现民主政治的保障。伍俊斌认为,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12]。民主政治具有不确定性和均衡性,获得了阶层利益的均衡、政治参与的均衡等政治机制支持的民主政治能够克服民主政治不确定性的弱点[13]。杨帆,臧秀玲指出,中国共产党试图从先富群体中的精英吸纳到政治体制中来,因为政治吸纳具有两种较为明显的政治功能,即保证了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14]。政治吸纳是促进中国政治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吴亮梳理了网络民主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分析其特点、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15]。伍俊斌认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提升政治权威的有效途径、维护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16]。

聚类#2,学者关注了公民、农民、新生代农民工、村民自治、基层治理等,很明显,在政治参与的研究中,有一些特殊的群体不能忽视,就是农民和农民工,他们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增强,并在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实现政府善治和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意义。陈鹏,臧雷振就指出,大众媒介对动员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7]。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身份问题而形成的代际传承、制度保障不足以及行为取向等多个方面因素,导致他们在政治参与时会面临不确定与参与绩效低下等多重现实困境[18]。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无法回农村参加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政治生活,成为我们常说的事实上的“政治边缘人”,破解这个“政治性贫困”,就必须要先解决城乡二元体制[19],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营造和谐的政治参与氛围、提升他们的政治参与的实际能力、扩展新的有效政治参与平台[20]。肖唐镖和易申波在分析大陆公民的政治参与时发现,距离全面参与还有段距离,而且接触型和抗争型行为的参与者比例不断提高,这对我国的政治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21]。

聚类#3,公民社会、政治信任、网络舆情、社会资本、民主价值观、社交媒体等关键词共同构成了这一聚类。健康的政治参与,需要政治信任,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民主价值观,关注网络舆情,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治体制,社会转型和建立公民社会。郑建君认为公民的政治信任与其政策参与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而公民的社会公正感知调节了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22]。构建一种合作型“信任-治理”场域成为促进公民社会成长与公共治理实现的路径选择,也是政府信任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23]。在政治参与中,必须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这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创新、改进执政方式和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24]。曾凡斌认为,互惠因子对抗争性政治参与起负向影响,社会资本、媒介使用都会对政治参与有明显的正向影响[25]。

聚类#4,主要表现的是网络,具体涉及电子政务、法治化、网络问政、微博、网络反腐、政务微博、电子民主等。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网络是大众参与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要关注电子政务、微博等平台,利用好网络开展政治参与。

研究发现,新媒体对城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影响比较明显,且时事新闻的使用与传播能够大幅提高居民的政治参与[26]。虽然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程度仍然较低,但是存在参与高涨的可能性,同时还会受到政治环境、社会心理和个体特征等多方因素的影响[27]。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问政”已经成为我国公民进行民主参政,特别是运用互联网络开展政治参与的新形态[28]。郑烨认为,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微博问政”的功效[29]。

聚类5#,政治转型、政治文化、威权体制、东亚、协商民主、比较政治、非制度政治参与等关键词是这一聚类的主题词。

陶林分析俄罗斯在转型期的政治参与时表示,当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环境和制度不成熟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加上俄罗斯政府本身并没有完全割裂与利益集团的关系,因此实际来说,治理效果不明显[30]。段德敏认为,政治代表机制的特殊性及其权威色彩对协商民主起到十分关键的正面作用,协商民主和政治代表机制之间并没有冲突,而是一种协调[31]。要利用好政治代表机制的积极作用来推动协商民主进程。王正绪,叶磊华分析了不同的政体环境内政治参与行为的差异,并对影响政治参与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32]。研究发现,不同的政体环境,人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存在诸多差异,而且受所处的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卢勇,吴雪燕指出,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他们的政治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制度化参与的同时还选择了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方式,这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33],政府要采取措施,制定制度,加强规范,积极引导,依托我国独特的统一战线,努力构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的长效机制、体制,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表2:2012-2019年我国政治参与研究关键词聚类标识

(五)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时间图分析

在Ctiespace中,可以分析政治参与研究的时间图,通过时间图可以直观了解政治参与研究的时间轨迹,进而分析其历史进程。时间图显示,2012年,恰逢是我国的换届选举年,学界对新领导集体的施政方针十分期待,侧重关注政治稳定、民主政治、农民工、网络和政治发展等;2013年,党和政府开启反腐风暴,政治信任、网络反腐、制度化、青年等成为研究的方向;2014年和2015年,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者们开始思考大数据在政治参与领域的影响和作用,协商民主、网络治理、村民自治、政治效能、信息化、新媒體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2016年开始,政治参与的比较,社交媒体、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利益集团进入学界的视野,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之后,随着政治参与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如何让政治参与各方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作用成为学界思考的内容,为此学界进入政治沟通、合法性等研究领域的探讨。

三、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一)研究特点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和查阅文献,笔者认为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的政治参与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范围日趋扩大

我国的政治参与研究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学者们研究了政治参与的主体、关系、机制、制度、效能、文化、网络参与、问题和优化路径等方方面面。学者们会根据当时的政策变化和环境变迁开展针对性研究,不断扩大政治参与的研究范围,丰富其内涵,规范研究的范式,从而提高政治参与研究的热度,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政治参与这一热门领域,为决策部门提供丰富的文献和政策参考。

2.交叉学科研究增加

从文献分析,我国政治参与的研究也呈现出诸多学科的交叉,尽管政治参与属于政治学科的研究范畴,然而在当前的研究分析中发现,也有学者从公共管理学科、社会学科、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来探讨政治参与,给读者呈现不同学科研究视角下的政治参与实际,不仅丰富了学科研究,拓展学科内容,而且还促进学科研究间的有机融合。

3.研究与时政相关联

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与时政、时事热点关联密切。透过Citespace的政治参与的时区图,发现关键词“政治发展”“协商民主”“社交媒体”等成为快速增长的热点“突现词”,这与我国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治发展和关注社交媒体的政治参与等政策有关,特别是在我国网民数量剧增、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网民、农民工等群体的政治参与。

(二)研究不足

当然,在整个研究历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研究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

从作者分布和机构分布图都可以看到,我国的政治参与研究,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动态网络,孤军奋战的单个研究是目前的常态和现实。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合作能够促进共同进步,推动交流学习,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合作是一个发展趋势,更是一种成长机制。从近年来的诺贝尔评选也可以直观了解到,合作研究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2.研究的质量有待提高

发表核心期刊(含CSSCI)论文是衡量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还是以关键词为政治参与,期刊来源选择核心期刊,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检索到581篇文献(未筛选前),而期刊来源选择全部期刊的话,会检索到2027篇文献资料(未筛选前),显然,核心期刊占比不足30%,仅为28.7%,直接反映出我国在政治参与研究的质量不高,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严重不足,该领域的研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定量研究不足

研读政治参与研究的文献发现,目前学者更多采用的是定性研究,分析政治参与的关系、特征、某一主体的政治参与等,对定量分析较少,现有的定量也主要是用调查数据来进行回归分析,使用的定量分析手段较为单一,更多的是侧重于政治效能感的衡量等少数领域。定量分析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能够较为客观和科学的展示所呈现的内容,对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

四、未来展望

结合知识图谱和文献梳理,政治参与的未来研究方向往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民主政治和网络政治参与等领域发展。

(一)基于社会特殊群体政治参与的研究

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诞生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工群体,随着女性地位提升和政治觉悟的唤醒,农民工女性的政治参与意愿日趋强烈。农民工女性的政治诉求是什么,跟其他躯体有何区别,如何调动和提供政治参与平台,保障合法的政治权益。

(二)基于政治文明发展的民主政治研究

政治文明是政治参与的目标,民主政治是政治参与的保障。在政治文明快速发展时期,民主政治备受关注,未来的民主政治是什么样,有哪些组成部分,如何与政治参与结合起来推进政治文明进程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三)基于技术发展的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进步给政治参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政治参与应时代而生,但是当前的网络政治参与还存在许多待完善的地方,包括网络政治参与的界定、法律边界、监管等都有较多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5.

[2][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陳悦,刘则渊,陈劲,侯剑华.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2008,26(3):449.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9.

[5]汪超,刘筱红.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治理与政治参与[J].甘肃社会科学,2015(2):175.

[6]范柏乃,徐巍.我国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4(11):25.

[7]裴志军.农村和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4(4):63.

[8]胡荣,沈珊.社会信任、政治参与和公众的政治效能感[J].东南学术,2015(3):23.

[9]杨福忠.公民有效网络政治参与的生成机制及法律保障[J].河北学刊,2012(3):136.

[10]肖存良.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解释[J].江苏社会科学,2014(4):72.

[11]王华华.后城镇化时期我国回流农民工价值实现的瓶颈与解题[J].求实,2017(9):83.

[12]伍俊斌.协商民主与政治参与的契合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6(1):57.

[13]汪仕凯.民主政治的均衡性质及其实现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15(8):14.

[14]杨帆,臧秀玲.论中国共产党对先富群体的政治吸纳[J].山东社会科学,2014(7):178.

[15]吴亮.网络民主与政治协商:互联网时代的治理应对[J].电子政务,2013(3):54.

[16]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挑战和路径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2(3):20.

[17]陈鹏,臧雷振.媒介与中国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5(3):69.

[18]郑永兰.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4.

[19]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

[20]徐志达,庄锡福.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路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3):278.

[21]肖唐镖,易申波.当代我国大陆公民政治参与的变迁与类型学特点——基于2002与2011年两波全国抽样调查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6(5):111.

[22]郑建君.政治信任、社会公正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一项基于625名中国被试的实证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3(6):61.

[23]田恒.政府信任、公民社会与公共治理:一种公共视角[J].晋阳学刊,2013(1):122.

[24]虞崇胜,舒刚.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治理创新——基于政治安全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2(5):1.

[25]曾凡斌.社会资本、媒介使用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基于200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城市数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霸),2014(10):33.

[26]张蓓.媒介使用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J].学海,2014(5):56.

[27]赵玎,陈贵梧.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现实审视与思考——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电子政务,2013(3):39.

[28]宫秀川.我国“微博问政”的规范化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4):67.

[29]郑烨.政务微博中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公开——信任的中介作用[J].情报杂志,2012(10):164.

[30]陶林.转型时期俄罗斯治理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比较研究——以叶利钦和普京政府治理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2):17.

[31]段德敏.冲突还是协调:协商民主与政治代表机制间关系分析[J].学术月刊,2018(3):115.

[32]王正绪,叶磊华.东亚社会中的公民政治参与[J].政治学研究,2018(1):35.

[33]卢勇,吴雪燕.新的社会阶层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现实审视及优化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17(5):129.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知识图谱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