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浪一号”研制轶事

2020-07-28黄道群张铁钧

太空探索 2020年7期
关键词:张爱萍巨浪失利

文/ 黄道群 张铁钧

▲ 巨浪一号潜地导弹发射成功

黄纬禄是我国著名导弹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技术创始人之一。曾担任液体地地导弹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70年2月,黄纬禄受命担任固体潜地导弹技术总负责人。

接受“烤”验

潜地导弹不同于地地导弹,主要难点是水下发射。要确保潜艇安全,必须做弹体溅落试验。黄纬禄和设计人员一起,提出了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做模型弹溅落试验的大胆设想。

7月底,试验正式开始。首先,要在模型弹壳内粘贴胶囊。在无任何遮拦的露天作业现场,烈日的暴晒使模型弹壳内的温度升到了50℃左右,壳体内操作空间十分狭窄,胶粘剂挥发出的刺鼻气味令人作呕,加之壳体密不透风,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技术人员个个光着膀子,穿着短裤,蹲在壳体内进行操作,不到5分钟便汗流如注,每过10分钟必须换人,否则就会超过人们的忍受极限。

在这样的轮换操作中,年过半百的黄纬禄再三要求进入壳体作业。实在执拗不过,大家才同意他进去体验一次。不过几分钟的时间,黄纬禄已大汗淋漓。看着如同被水浇过的黄纬禄,大家深受感动,一再说:“黄主任,您这么大年纪,又负这么大的责任,不能再这样干了!”黄纬禄却笑着说:“为了入水试验成功,我应当和大家一起接受‘烤’验哪!”

模型弹溅落试验证明,入水深度小于潜艇深度,不会砸到潜艇。

自我反思

1972年,固体潜地导弹命名为“巨浪一号”,并进行模型弹水下发射试验。除一发外,其余各发均获成功,模拟了真弹在潜艇上发射的条件。

正当人们分享试验成功的喜悦时,一位操作手心情却很沉重。由于他操作失误,导致一发模型弹未能发射。黄纬禄发现这一问题后,主动承担责任。他说:“这虽然是一次误操作,却暴露了我们设计上的问题。不怪具体操作的同志,责任首先在我们。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防错问题,如果在设计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即使操作失误,也不应该出现问题。”

根据黄纬禄的要求,设计人员及时修改了电路,消除了隐患。由于黄纬禄主动承担责任,相关单位没有过分追究那位操作手的责任。

▲ 黄纬禄(中)与同事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做导弹投放试验时的合影

▲ 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吊装模型弹

我来干吧

由于“文革”干扰,“巨浪一号”研制工作举步维艰,直到1980年,才进入总装测试阶段。在黄纬禄带领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进行陆上遥测弹发射试验了。

经过紧张测试,人们迎来发射的一刻。不料,导弹起飞数秒后,异常情况发生了。导弹没有按预定轨道飞向目标,而是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S”形——试验失利了!

黄纬禄主持召开“巨浪一号”总师扩大会,分析首发试验失利的原因,制定确保第二发试验成功的措施。

第二发遥测弹在试验基地装配时,由于没有明确发动机点火引爆器的电缆插头由谁负责,使这项工作无人认领。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存在着遇静电而引爆的可能性。夜深了,任凭黄纬禄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还是没有效果。怎么办?不能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僵持下去吧!黄纬禄心想,试验在即,还是自己上吧!于是,他平静而又诚恳地说:“如果你们都不愿意操作,我来干吧!”黄纬禄不怕危险、一心为试验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有一位同志动情地说:“黄总,您这么大年纪了……还是我来干吧!”僵持局面终于打破了。

▲ 黄纬禄在舰艇上

按时发射

1981年6月17日凌晨,飞行试验按预定程序进行。黄纬禄离开总指挥所,走过隧道,爬上山坡,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请黄总马上到总指挥所!”忽然,扩音器中传来急促的呼叫声,黄纬禄心头一紧:“不好,有异常情况发生!”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奔下山坡、穿过隧道。当他进入总指挥所时,离发射时间只有两分钟了!他气喘吁吁地听着发射阵地的简短汇报:

“一级伺服机构反馈电压表指针偶尔出现摆动!请黄总指示!”

黄纬禄的脑子如高速计算机一样超速运转,所有可能引起电压表指针摆动的因素被迅速提取出来。黄纬禄很快镇定下来,拿起话筒,冷静地询问地下指挥所的同志:“惯性器件平台怎么样?”

“平台没问题!”

随着对询问结果的快速分析,在两三秒的时间内,黄纬禄当机立断,沉着果敢地下达了命令:“按时发射!”

顷刻间,导弹喷出一团金色的云烟,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叫,腾空而起,直插云霄。当人们还在疑惑命令是否正确时,弹着区已经传来捷报:弹头准确命中目标。

▲ 黄纬禄(中)与方心虎(左)、黄旭华(右)在某海军基地评审会上

我的责任

1982年10月7日,首次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正在试验基地进行,导弹发射、出水、点火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弹体突然失控,超出安全范围后自毁了。

当导弹发出巨响的那一刻,前来督战的张爱萍副总理看到了现场指挥员脸上的懊丧,也看到了黄纬禄眼中的泪水。他对在场的人安抚、鼓励之后,拉着黄纬禄来到舱室单独交谈。

▲ 陆上遥测弹飞行试验

张爱萍镇定、亲切而真诚地说:“我们之间合作多次了,应该说早已是老朋友了,对你的为人和学识,我是非常了解的。这一次没有获得完全成功,也是正常的,你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黄纬禄:“不管怎么说,我是总设计师,这是我的责任。”

张爱萍:“不能这么说。问题还没有找到嘛。要说责任,我是总指挥,首先我要承担责任。”张爱萍的一席话,使黄纬禄从试验失利的痛心和自责中冷静下来。

张爱萍接着说:“干什么都要交学费的。我们找到了教训,不是为其他同志、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捷径吗?你是总设计师,当务之急是休息几天,这一阵子你太辛苦了,身体本来就不好,休息一下,再带领技术人员查找原因。”

黄纬禄点头答应了。但他并没有休息,而是连夜带领技术人员查找失利原因。

▲ 潜地导弹发射前检测

雷震海天

通过黄纬禄与试验队员的共同努力,失利原因很快有了定论。此刻,黄纬禄的意见非常明确:“失利原因已经找到,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建议按计划打第二发。”问题解决之神速与建议之大胆,大大出乎张爱萍的意料。

张爱萍找到黄纬禄:“你是不是因为有压力而赶时间?推迟几天,休息一下再发射,是不是更好一些?”

“不!”黄纬禄语气坚定地回答:“我现在没有压力,也不会被压力所左右。我们经过反复检查、分析、试验、测试,以及根据全弹模飞的结论,证实完全可行。我认为,根据我们的知识与经验,该想的都想到了。如果再推迟,也不会有新的进展。至于休息,现在想休息也休息不成啊!”

北京方面打来电话:“是不是再认真检查一下,推迟发射?”

▲ 潜艇出航执行潜地导弹发射任务

怎么办?大家的目光集中到黄纬禄身上。打,还是不打?黄纬禄经历着艰难的抉择。如果执意要打,万一再不成功,一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二要承担更重的责任!但是,一旦错过有利时机,会给国家造成更大损失。在个人名利和国家利益的天平上,黄纬禄知道砝码应加在哪一边。作为导弹总设计师,要具备对祖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事关大局的紧要关头,不允许有任何私心杂念。

黄纬禄拿起电话,向上级汇报自己的想法:“要考虑的问题都考虑了,该做的准备都做了。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建议按时发射,不再推迟。如果上级决定推迟,我坚决服从!”

过了片刻,北京方面答复:“我们尊重一线同志的意见。”

10月12日15时1分,我国常规潜艇水下发射第二枚潜地导弹。当操作手按下发射按钮后,导弹迅即跃出碧海,拖着长长的烟龙,直插蓝天,按照设计轨道,以优美的曲线消失在天际,飞向预定海域。

“长剑”出鞘,雷震海天。大家欢呼雀跃,激动万分,不约而同地握住黄纬禄的手,向他表示由衷的祝贺。

黄纬禄和整个型号研制、试验团队的忘我付出,换来了中国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使我国在世界上做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时,有了足够的底气!

猜你喜欢

张爱萍巨浪失利
韩国KSLV-Ⅱ运载火箭首飞失利及其能力分析
失去,亦是另一种获得
“自我罚站”的将军
夜听
2019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郑姝音失利原因与对策
张爱萍的三句名言
张爱萍:一身正气堪称楷模
浅论金门战役的历史意义
冲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