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诗书礼乐的融媒体传播模型研究

2020-07-27王薇王凯楠林欣欣

现代信息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融媒体社区

王薇 王凯楠 林欣欣

摘  要:诗书礼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如何提升诗书礼乐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融媒体的发展促进诗书礼乐多样化传播。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诗书礼乐的传播过程进行模型构建,并针对信息接收层的结构模型进行重点研究。同时,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征,对模型进行改进,并提出了传播模型中的社区化构想。

关键词:诗书礼乐;融媒体;传播模型;社区

中图分类号:TP393;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6-0140-03

Abstract:Shi Shu Li Yue i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how to enhance the role of Shi Shu Li Yue in build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tten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promotes the diversified dissemination of Shi Shu Li Y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odel of the process of the Shi Shu Li Yue,and focuses on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information receiving layer. At the same time,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a convergence age,the model is improved,and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ization is triggered.

Keywords:Shi Shu Li Yue;media convergence;propagation model;community

0  引  言

依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法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诗书礼乐,抒情达意、记录往古、规范生活方式、促进团结和谐、探万物之规律、秉以是非度量,以此六个方面来传达世人如何推动社会治理[1]。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人的问题始终是国家和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大学生等人群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伴随海量、多维的信息涌入,大量灰色信息也混入其中,对他们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是必要的,而诗书礼乐是有效的育人方法之一。教育的地域差异也同样不容小视。

融媒体以互联网为载体,从人力资源、内容资源、宣传手段等方面,全面整合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的已有共同点和互补点,融合不同传统媒体间的利益,形成新型媒体[2]。“铁路所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的煤炭或游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态。”[3]正如“铁路”一般,“融媒体”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技术本身,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杨辰晓总结出融媒体的基本特征,即即达性与交互性、APP的使用、媒介融合性、巨量性与共享性、受众碎片化、媒体平台化、个性化与群体化[4]。

由此,基于融媒体这一载体,充分发挥诗书礼乐的立德树人教育作用,构建面向诗书礼乐的传播模型,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1  融媒体传播原型构建

1948年,H·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传播者、信息、媒介、接收者和传播效果。1949年,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首次提出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声的概念[5]。伴随着信息日趋复杂化,对信息传播全过程进行有效引导与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以传播者构建信息发送层,以媒介为基础构建信息传输层,以接收者构建信息接收层,以传播效果构建信息反馈层,以噪声概念构建干扰层,以督导角色构建控制层的融媒体传播原型。

1.1  控制层

模型中控制层分为四个角色,分别为学者组、管控组、技术组和传媒组。學者组作为信息发送层发出权威的诗书礼乐知识、接收信息反馈层的反馈信息,配合其他三组对传输模型中各个环节进行监控。政府人员组成的管控组在宏观层面进行正确引导,并对传播模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于虚假、恶意、违法等信息进行处理管制。技术人员为主的技术组配合传媒组、管控组,对监控提供技术支持。传媒组服务于管控组,协助监控,配合学者组,对权威的知识进行处理,使之更具阅读性。

1.2  信息发送与传输层

信息发送层可以是自媒体,使网红、博主、主播、明星、商家更容易和大众接触,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信息传输层针对信息传播划分为传播形式与媒介两类。从传播形式上说,从符号、文字,到音频、视频、游戏动画,再到如今的小视频,还有在不断发展的VR技术等,传播的形式在不断升级。从传播媒介上讲,从纸张、广播、电视到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越来越发挥了无法代替的作用。从传播平台上讲,各类APP盛行,基于使用广泛的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如雨后春笋般涌入网民生活,传统的电视、广播电台也使用新兴技术手段传播信息。

1.3  干扰层

干扰层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将低俗、灰色信息隐匿其中,当信息接收层接收到信息时,干扰信息将直接呈现在个体的眼前,影响个体的阅读效率,甚至对于青少年等人群而言,在缺乏辨别意识或无法正确辨别的情况下,他们的思想和认知将被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中侵蚀,从而影响他们的成长和认知能力的正确提升。干扰层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将信息传播层破坏,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影响信息接收层对信息的获取,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1.4  信息接收层

信息接收层相对于信息送出层更接近于直接受众个体。对信息接收层构建如图1所示的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展开讨论。

接收器从信息传输层获取大量动态信息流并转发给智能分类器,分类器将信息按诗书礼乐等进行分类,金海峰教授曾说过:诗,泛指读诗赏诗、诵读经典;书,泛指书法作文、读书万卷;礼,泛指知礼习礼、彬彬有礼;乐,泛指乐感乐教、抚琴弹筝。基于诗书礼乐将信息进行分类,并依据课堂、电子书籍、文章等信息形式进行整理。智能匹配器将信息类别与用户标签进行匹配,精准推送相同或相似标签的信息,并通过分发器传输到智能屏蔽器,将低俗、灰色等不良信息进行隔离,将健康积极向上的正面信息内容转发给受众个体。

受众个体通过搜索器根据需求对信息进行搜索,过滤器对其中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标记器依据搜索内容对受众个体进行标记,并把标记的标签发送给智能匹配器。模型初始,受众个体没有进行信息搜索时,智能匹配器没有收到受众个体的标签,即匹配所有信息给受众个体。受众个体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对接收到的内容通过反馈器进行反馈,接收器将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1.5  反馈层

随意活动中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就是控制工程师们所谓的反馈作用[6]。当个体接收到信息后会相互交流,或通过自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或通过各种渠道与信息的原作者进行沟通。如此,一方面使信息接收层将自身的思考反馈给了信息发送层,另一方面,信息接收层在发表自身观点的同时进行角色转换,成为信息发送层的一员。

2  传播模型改进与思考

2.1  改进模型构建

20世纪50年代,M·L·德弗勒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该模式的应用环境是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送者和为信息的受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可以出现噪声。该模式突出双向性,进一步补充丰富了反馈概念,增加了包括要素、环节和渠道在内的概念。据德弗勒所说,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送者是可以身份互换的,干扰存在于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传输层在内的各个环节,反馈也不只是接收者对于传送者的单一反馈。

1967年,美國传播学者弗兰克·丹斯提出了丹斯螺旋模式[7],即信息在人际传播中,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交流,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交往的逐步累进,使传播双方的认知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或者议以获得更多交流话题为目的而达成某种协。传播过程中,海量信息经过一次次螺旋式、迭代式发展,但其本质依旧不变,找到信息的本质,可有效对信息根据诗书礼乐进行分类及传播。

在如图1所示信息接收层模型上,结合融媒体的基本特征,考虑传播过程是人与人、人与传输层无限循环迭代的过程。考虑传播参与者、接受者、管理者等主体角色动态互换因素,将信息发送层与信息接收层合为个体层,个体不仅限于通过终端设备或者亲身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发送。将传输层划分为设备层与网络层,设备层负责连接个体层与网络层,网络层负责进行信息的交互、整合、分类、传输、分发等。笔者认为,控制、干扰、反馈是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可以归于人与人、人与设备之间的行为模式。因此,提出基于原型的改进模型——传播二层模型。

2.2  关于社区化结构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个体间的诗书礼乐传播是非线性迭代循环的,不是简单的双循环或有限循环。每个个体总是在“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中不断转化。然而,“学生”有“学生”的需求点,“老师”有“老师”的擅长领域,知识有知识的分类,社区化思考可将知识精准传播给需要的人。

知识库中的信息被打上标签,具有相同标签的信息构成一个知识社区,信息与知识社区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整个知识库被社区化为多个知识社区。每日的信息流进入知识库后社区化为多个带标签的知识社区,当用户未对知识库进行搜索时,智能匹配器默认匹配所有信息,用户此时没有赋予任何标签。当用户进行搜索,用户被打上标签,在智能匹配器内进行匹配并扩展。

用户在进入知识社区后,社区日常会推送碎片化的知识信息,如每日诵诗一首、习字一法、演礼一则、赏乐一曲等。信息传播依赖于用户间相互关注形成的关系网络[8],社区内部要摒弃传统的单工推送模式,增加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把线上的社区发展为线上线下联动社区,用户可以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再产生、再创造“新知识”。依据陈晶晶[9]提出的三个一级因子——认知、态度、行为进行分析,用户间以沟通的标签为话题进行互动,在交流中可以提高就这一标签的认知水准,进而使用户对这一社区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使用户更愿意参与这一社区内的互动,形成良性互动。

3  结  论

本文是基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诗书礼乐融媒体传播创新研究”及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诗书礼乐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研究”、吉林省高教学会“基于校企‘双主体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面向诗书礼乐构建传播模型,重点讨论了基于图1所示原型中的信息接收层,其中,智能分类器将知识库分成若干知识社区,以此来和用户标签进行匹配。智能分类器是在诗书礼乐的基础上,依据信息形式等其他维度进行的。针对知识分发以及受众个体的搜索内容进行了过滤和屏蔽,有利于诗书礼乐的传播。此外,笔者对改进模型进行了介绍,在信息接收层的基础上针对社区化进行了探讨。此外,安全技术、屏蔽过滤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司马云杰.诗书礼乐教化是国民教育当务之急 [J].文化学刊,2012(2):5-8.

[2] 庄勇.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 [J].当代电视,2009(4):18-19.

[3] 霍美辰,李贺.融媒体时代媒介化生存危机的产生根源探究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70-75.

[4] 杨辰晓.融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机制研究 [D].郑州:郑州大学,2016.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N·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第2版 [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8] 刘东亮,黄颖,毛海宇,等.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J].情报科学,2015,33(8):30-34.

[9] 陈晶晶,余明阳,薛可.网络群体传播效果实证研究述评与整合模型初探 [J].当代传播,2019(1):38-41+45.

作者简介:王薇(1975-),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与智能计算;王凯楠(1996-),男,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空间内容安全;林欣欣(1997-),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雾计算及应用。

猜你喜欢

融媒体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