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颐养天年

2020-07-27濮颖

当代小说 2020年7期
关键词:网子高家老高

濮颖

太阳刚露脸,灯网子把那只旧藤椅就搬到了院子里。这把旧藤椅究竟有多少年了,她并不知道。只记得老高生前说过,这把椅子比自己大儿子岁数还大。老高的大儿子已有了孙子,这把椅子少说也得五十年了。想想自己五十岁的时候正年轻呢!从大干渠里挑起两桶水跑上三五里路一点也不费事。可现在提一壶水都困难了。肩膀拐子僵得不行,腿脚也一样,好比老锈的刀口,迟钝得很。年轻那会想象过将来老了会什么样?想归想,终究还没老。等到真的老了,行不动、做不动了,心中的凄惶就运河涨水般,从脚底一直漫过头顶。老高在的时候还好,虽说整天瘫在轮椅上,两个人终归可以说说话,相互有个安慰,每天东拉西扯,日子过得也还快。自从老高走后,这家里就剩下她一个,日头一下子拉长了许多。感觉早上的太阳迟迟不出,到晚又迟迟不肯下山。灯网子常是怀疑,老爷柜上的闹钟是坏了还是电池耗尽?于是三天两头抱着闹钟朝镇西头的老唐家跑。修钟表的老唐算起来还是老高的远房侄儿,见灯网子一来,赶忙摘下罩在眼上的放大镜,从桌肚里拖出张折叠式杌凳,拉开来用胳膊肘在帆布面子上来回一蹭:坐,等一歇,就好。

老唐没称呼灯网子婶娘,因为老高没娶过她。灯网子进到老高家门只是保姆的身份,先是服侍的高奶奶。临死前的高奶奶拽着灯网子的手不放,先拿眼睛盯住老高,慢慢又转过来盯住她,嘴里说不出话来。围着一圈的亲戚弄不明白,最后还是灯网子明了她的意思,贴着耳朵大声说:你是叫我把他也服侍归天吧?高奶奶听完松开灯网子的手,慢慢闭上眼,两滴老泪缓缓流进深陷的褐色泪沟里。

灯网子就这么留了下来,又伺候老高近十年。虽说两人相差十多岁,但老高到底是大上海退休回来的,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看去要年轻很多。灯网子推着轮椅带他出去吹风、理发、晒太阳,到桥头的饺面店吃笋肉馄饨,很多不知道的都以为他们是老两口。刚开始灯网子还向人解释:弄错了,我是服侍他的。时间长了,也就懒得解释。一是大家都已知道,二是她与老高已不仅仅是保姆与主人的关系了。老高的工资卡交给她管理,就像当年对待自己的老太婆一样信任灯网子,并写下遗嘱:他死后,现有三间瓦房必须让灯网子在里面住一世。宣读过遗嘱的那天,灯网子流了一夜的泪。千算万算,没料到最后给自己养老的竟会是老高夫妇。

这把旧藤椅的年代确实久远了,面上的藤条已经添了好几块颜色,椅腿用布条缠了一道又一道,看起来修补的手艺不咋地。藤椅里有两个靠垫,一个垫屁股,一个垫后背。靠垫里子是棉的,灯网子让大儿子从家里带来的棉花。镇上有几家弹棉花的店,加点太空棉,弹出的垫子又暖和又有弹性,老高坐着很舒服。靠垫的面子是布的,灯网子把家里不穿的棉布衣服拆开来,赶着好太阳洗净晾干,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大伏天晒伏,她把高家衣橱里的大衣服小褂子全部拖出来,包括这两只靠垫。太阳毒辣辣的,老高在堂屋心坐着,前门后门大开,穿堂风吹得凉爽。面前的小矮桌放只泡着大麦茶的搪瓷缸,一只小花盘里堆着切得方方正正的西瓜瓤子。灯网子头上顶着半干的毛巾,穿件肩头有几个破洞的白汗衫。汗衫洗得稀松了,背后几个红字已模糊不清,只有纱厂两字依稀可辨。那是老高过去的工作服,退休后送你送他不剩几件了。灯网子留了两件,她说过去的棉纱质量好,吸汗又透气。

太阳缓缓升高,看起来又是个大晴天。灯网子把靠垫摆好,慢慢地坐进椅子。这把椅子高奶奶坐过,老高坐过,今天轮到自己坐了。前两个坐藤椅的被服侍走了,眼下这个坐藤椅的会是谁来送终呢!年轻时听人说:老夫老妻,死在前头的有福气。当时就想不明白,哪个呆人要先死?现在明白了这话的道理。自己的老头子算有福气的人,死在自己前面了,死在自己還拖得动拉得动的辰光。服侍老头子的那几年,她还有一头乌黑的短发。老头子病了几年,身上也没有一点难闻的味道,搁到铺上的时候也是清清爽爽的,死的时候是闭着眼睛的,也顺顺当当。庄上人都说他没有遭什么罪。“好生不如好死。”这些年,她越来越理解这话的意思。

今天逢集,大儿子说好要来吃中午饭。她只能坐上一小会儿就要去割点肉,烧点好菜等着。大儿子是来赶集的,家里产什么卖什么:黄豆、红豆、糯米、油菜籽,鸡蛋、鸭蛋、大山芋,有时候还会顺带一两只鸡鸭。他也不是每次都来,有什么才卖什么,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才来,只图赚点活头钱。他天生一副老实样,坏草帽,破胶鞋,东西往地上一摊:全是自己家长的养的!看这些鸡蛋——吃的活食,多新鲜,还有不少头生蛋呢!这是香糯米,好吃得很!不过灯网子知道,他卖的鸡蛋都是养殖场里挑剩下的小号蛋。他哪里来这么多的土鸡蛋?养了四五只老母鸡,每天取到的蛋还不够自家孙男孙女吃的。好多时候,他还会到灯网子这里来拿鸡蛋呢。灯网子的鸡蛋全是买的,她不怎么吃荤腥,以蔬菜为主,门后一小块空地被她侍弄成了小菜园。隔三差五掐几根小葱炖鸡蛋,冬天里再放一把炒米,又香又嫩。偶尔买一两斤“罗汉狗子”的小鱼改善伙食。跟着大咸菜煮煮,好吃又下饭,连鱼卡都不吐,到嘴就下肚,急得“猫叹气,狗跳脚”,那叫一个鲜。

灯网子生了三个儿子。大的叫来福,后面按“福寿喜”三字排开。名字是她请人起的,给起名的先生打一了碗炒米蛋茶。当然,白糖放得多多的。她这辈子最怨恨的就是爹妈没给自己起个像样的名字。灯网子,灯网子,人从扫帚高时一直喊到现在。以前没想得太多,名字不过就是个称呼罢了。“大猫赖狗”的还不照样有人叫。自打服侍过高家人,灯网子想问题深了许多。等到自己眼一闭脚一蹬,人家来吊孝的花圈上怎么写?来来往往看热闹的人定会指指戳戳的:这个人啊,一辈子连个正经名字也没有。那天她跟老大提起这桩事,来福一句话就说通了:到时候就写胡老太,上年纪的走了不都这么写?

想到走的那一天,灯网子心里各种滋味。要是能像小河南的钱老太,一觉睡死就好了。千万不能像高家老两口,都瘫在床上好几年,吃的药比吃的饭多,这种日子真是活受罪。好在他们都是公家人,看病的钱报销一大半,还有钱请得起保姆。自己日后若是往床上一瘫,真就送大命了。她想过吃安眠药,又怕儿孙被人诟骂,想来想去,真难。

太阳真好,不一会,灯网子的手脚就暖和起来。她站起身,走到堂屋心里看看刚上过电池,擦过油的闹钟。起身拿过一只竹篮子,关上院门就往集市走。集市离高家不远,隔条河,过道桥,拐个弯就到了。桥头有家小商店,门前搭了个凉棚子,棚子底下放了张小方桌。经年有人聚在这里,大多是上了年纪的。有时一桌牌,有时一桌棋,剩下就是看后影的,说闲话的,热闹得很。灯网子每次去集市都要在这里停一下,顺带一瓶酱油或是买包盐,即使不拢,也会和店家打声招呼,这么多年,习惯了。

开店的原是供销社职工,一肚子生意经。她卖的东西总比旁人家的便宜点,三天两头还搞促销活动:方便面,火腿肠,老红糖,垃圾袋子塑料桶……门前的小喇叭除了重复播放降价的好消息,就是播放老淮剧。听说淮剧是从哭丧调演变过来,调门子悲苦。但这里的人却特别喜欢听。尤其是家里死了老人的,有钱没钱,总要在门前的空地上搭个场子,请个戏班子。戏班子唱的就是老淮剧。就连请来哭丧的人,也会扯开嗓子哭成淮剧的腔调。至于唱词,基本是固定的,偶尔根据各家情况现场发挥。唱来唱去逃不过“娘亲爹亲,舍不得苦命的双亲。”上了些年纪的听多了都会哼几句:“今夜设灵堂把母祭奠,哭一声儿的妈永世难见。众儿孙戴重孝哭倒堂前,把慈母苦平身哭诉一番……娘为儿终身把苦受遍,娘为儿终日里受尽熬煎,娘为儿苦度日克勤克俭,娘为儿每日里忍饥受寒。”

高音喇叭往门前的电线杆上一挂,全村都听得到。从太阳出来唱到太阳落山,呼天抢地的瘆人。乡邻意见再多没人敢提,毕竟死者为大,谁想自讨没趣?村里有过先例,有人实在受不了搅扰,去请丧家哭嚎的音量小一点,结果过来一记闷棍:你家不死人啊?惹了浑身的晦气。就这样吹吹打打,哭哭唱唱到了第三天,亡人朝火葬场一拉,眨眼清净。灯网子这些年越来越害怕听到哪里又“老”了人。这地方忌讳说死,就拿“老”来代指。她害怕的不单是死,更多的是死前死后的事。初一十五敬香,她竟然跟菩萨念叨,求自己一个跟头跌走,或是一觉睡走,那才是阿弥陀佛。

灯网子路过小店的时候,想起来还要买二两茶叶,五块钱一两的那种。来福每次吃过饭,都要喝上浓浓的一大缸茶,牛饮水一样。灯网子说他“先是馋痨,后是渴痨”,劝他岁数大了吃东西咸头不能太重,容易血压高,弄不好一个跟头栽下去醒不来。来福鼻子里哼哼:老土包子做生活的,嘴里没个咸味哪来的力气?心里却想道:你跟着上海佬学洋乎,什么高血压、高血糖的,听说高家的俩老几乎油盐不进,嘴里都淡出鸟来了,还不都是这高那高的啊!

十月小阳春,院子里的花开得热闹,红的,黄的,还有白的。扁豆藤上挂满豆荚,挤挤夹夹的。灯网子不敢爬高,豆子都叫邻居摘了去。隔壁有个跟她差不多大的老婆婆,手脚麻利,胆子也大,她敢顺着板凳爬上院墙去摘扁豆。边摘边调侃:就你命值钱!灯网子说:我不是怕死,是怕一跤跌不死。

看到灯网子割肉、买茶叶,大家就知道他大儿子要来。二儿子呢?来得很少,一年见不了两次。他在村里包鱼塘,走不开。他来的时候会提几条大肚子鲫鱼,偶尔也带几条大头的鲢鱼。灯网子捧两块老豆腐跟鱼头烧汤,鱼段子红煮,一个人能吃好几天。二儿子来时手不空,回去也不会空手,必定要跟母亲“串点钱用用”。灯网子想他来又怕他来。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哪个不痛惜?可提到借钱,灯网子心里多少有点不快。自己手头有多少钱自己清楚得很,她早已把这些钱在心里分成了好几份。就是有了这几份钱把她的心填得满满的,才让她觉得踏实。少去一份,心就被掏空一块,那种滋味,只有她知道。不借也不能,鱼塘发的是血财。稍有不慎,血本无归。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塘里的鱼虾因为没饲料饿死,没鱼药病死。老二一家老小要去喝西北风,自己的那点老本怎么还能保得住?说到底,她还是舍不得老二。老二怕婆娘远近出名。日子好,老二就好过;日子不好,老二过的就不是日子了。

每次借了钱,老二总说等干鱼塘的时候还上。还过几次,有些零头碎脑的他不提,灯网子也开不了口。老二是个老实人,他不是存心赖账,是做不了钱的主。逼着他还钱,就是要他回去受婆娘的气。

老三已经多年没有消息。早些年跟人去外省做生意,在当地娶了个老婆。老三带她回来住过一阵子,最终还是回去了,说是实在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老三自然跟着她走。这一走就是数年,听说在那边也买了房子买了车。前些年,老三回来说,在外面投资了一个大公司,准备跟家里的亲戚朋友集点资。回来的老三风光得很,灰色貂皮大衣,漆黑的圆头皮靴,特别是头上有顶像《林海雪原》里的  “座山雕”戴的那种帽子,根根毛竖着,抖抖的。眼见着天上的雪花飘下来,就是沾不到帽顶上。村里有个采购员,走的地方多了,是个见多识广的,他说老三的帽子值钱,三间瓦房也换不到。老三运回的年货好办几桌酒,那个年过得风光,单是撒出去的香烟抵得上村里人一年抽的,况且这些烟都很高级。莫说村干部,就是乡里的干部都没抽過。老二媳妇第一次从家里拿出一片猪后座,几块猪血,一壶菜油送来给公婆过年。灯网子接过时有点手忙脚乱,连说话都有些磕磕巴巴。老头子一声咳嗽:慌什么。

老三是携着“一裤腰”的钱走的,大家脸上都挂着笑,送了一程又一程,好像送得越远利息会给得越多。瞄着老三已经僵硬的笑脸,灯网子的心突突地吊了起来。自己养的儿子自己知道,这小伙哪来这么大能耐?集资的钱多得听上去都叫人害怕,要是还不上,他们老两口的脸朝哪里放?灯网子想想心里都发怵。

灯网子想得没错。刚开始,老三都按时支付利息,后来开始延期。资金回笼慢,银行贷款还没批下来,第三方的钱款尚未到账……理由一堆又一堆,大家也都相信是真的。乡里乡亲的,算起来还都沾亲带故,不能因为拖延几天就翻脸。就这样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慢慢地,老三就没有消息了。有人说老三的公司倒闭了,有人说老三根本就没做生意。从小就好吃懒做想发财的主,手伸出来比女人的还白嫩,他就是跟着那女人出来行骗的,专门骗亲戚骗熟人。那些日子,灯网子每天将大门关紧,只要门锁一响,她的心就嗵嗵地跳。还是老头子沉得住气:门开着,随他什么人来。闹也好,打也好。磕磕篮子卖生姜,就我们两把老骨头。

老头子病了,骨癌,已经到了晚期。灯网子家的大门大开着,也没有人来闹了,包括老二家的。有人上门,都是来看望老头子的:鸡蛋、糯米、黑鱼,有的是两包奶粉。灯网子的眼泪哭干的时候老头子也升了天。他没有手术,也没有化疗,吃了几十贴中药。清醒的时候反复交代灯网子:不能叫老三回来。

灯网子做好饭菜,泡好茶水,拿起老爷柜上的闹钟仔细看了看,快十二点了,集市按理也散了。她把藤椅子搬回家来,坐在堂屋里等着。太阳照在屋子正中,光影照在灯网子的身上。她眯着眼睛,脸上沟壑交错,灰蓝色的围腰子掀起一角,花白的脑袋耷拉在一侧的肩膀上,像一只憋了气的皮球。她的两只脚交叉着,钟摆一样缓缓地摇动,突然间就摇醒了,四下看一眼,又眯上眼睛。闹钟在她的身后不紧不慢地走动,院子里偶尔几声鸟叫,饭菜放在桌子中央,用小饭罩扣着,袅袅地冒着热气。

门扇吱嘎一响,灯网子张开眼:老大来了,手里拿只装着鸡蛋糕的方便袋。

老大將方便袋放到老爷柜上,说是特地为灯网子定做的,用的正宗土鸡蛋。转身坐下准备吃饭,灯网子把茶缸子递了过去,老大接过,低头一大口:杀心火。坐在对面的灯网子慢慢扒拉着碗里的饭菜,老大夹了块肉要往灯网子碗里放,她拿筷子挡住了:鱼生火,肉生痰。老大说上了年纪也要少动点荤腥,当真“青菜百叶保平安”啊?说话间又要给夹菜。灯网子知道他心里一定有什么事,叫他直说。老大听了这话,立即放下碗筷,面色有些发红。停了停,终于道出了自己的心思:孙女秋天要到镇上读初中了,他们想一起住到灯网子这里来,夫妻俩给孩子烧饭,一边照应生活,一边在集上做做小生意。

老大话刚出口,就被灯网子拦了回去。

房子不是我的,我不好做主。

高家经你住一世呢。

住一世也是人家的房子。

我们又不是外人。

对于高家来说,就是外人。

不要傻,高家子女都在上海呢,问不到。

问得到,问不到,都不能。

我们住进来,也好照应你。

老大拿出了杀手锏。灯网子愣了愣。老大的屁股立即离了板凳,挪到了灯网子的边上。

你也八十岁的人了,看着精神一年不如一年,你一个人住在这里,万一有个什么病痛也要有人照应。说句不好听的,哪天你真的那句话了都没人知道,我们做子孙的脊梁骨要被人家戳断的!灯网子依旧不做声,桌上的饭菜渐渐地没有了热气。

房子是高家的,你们不好住过来。灯网子始终还是坚持这句话。孙女可以住校,一时半间的到这来吃顿饭也行。老大的脸色更红了:什么高家不高家?不亏你,高家那两个老的能顺顺当当地归天?他高家儿女当真没数?你对高家有恩,有大恩。要不人家能把房子给你住一世?房子一个人住也是住,一家人住也是住,能有什么废话?

灯网子叹了口气,什么事情按规矩来,房子是高家给自己养老的,不是给老胡家家人行方便的。自己一辈子没做过不守规矩的事情,眼看着黄土都快埋到下巴了,不能坏了一世的清名。人可以生穷命,不可以生穷相。

什么规矩不规矩?外面人说你跟高老爷子早就有那回事了!要不然人家能给你养老?老大激动起来。灯网子一个激灵,端碗的手一滑,蓝花粗瓷的饭碗咣当一声摔在地上。天地都摇晃起来,太阳也不见了,到处黑漆漆一片。

灯网子住进了医院,小中风。幸好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是左侧身体麻木,说话也有些模糊。她醒过来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命怎么这么苦?这么半身不遂瘫在床上,往后的日子怎么过?老大没想到自己情急之下的一句话要了老娘半条命,他也在想:以后这半条老命怎么办?跟谁过?哪个来负责医药费?又是哪个每天在床前端茶倒水,把屎端尿的?不是自己不孝顺,家里情况摆在这块儿呢!儿子媳妇上班,孙子孙女上学,还有十几亩田。两口子天不亮起床,跌跌撞撞直忙到点灯,家里的,地里的,儿子的,孙子的,整天忙得出不了头。老二家更好,两口子在鱼塘边搭了个棚子,吃住在里面,直到年三十才回来。弟兄俩已经是泥菩萨过河,哪里还能顾得上老娘来?

弟兄俩坐在住院部院子的长廊里商量事情。他们一起想起老三来了。这个老三,从小到大爹娘老子最惯,把他当丫头养,梳辫子,穿花衣,脖子上还挂着银项圈,家务活从不让他干,养得膘肥体胖,细皮嫩肉的。最可气的是,让他念书一直念到高中毕业,两个哥哥等于是睁眼瞎。自打圈走乡亲的钱后,再就没回来过。老子临死都没能见一面,孝都没戴,莫说出钱了。估计这些年老娘背地里还贴着他,现在老娘倒下来了,他不能不管,要么出力,要么出钱,两头总要出一头。他也是爹娘老子养的,凭什么在外面逍遥自在,我们倒霉!

说起来,我还有钱在他身上呢!为了安定团结,我牙缝里抠下钱交给你嫂子,说是老三还来的。你嫂子还问利息,我说能把本钱还上就不错了!自己的兄弟,你说能怎么办?

你这么说我也冤!那年春节他回来说要送礼,跟我拉了几百斤的鱼虾,都是扁担长的青混,等斤重(斤把重)的鲫鱼,还有尺把长的季花。最可惜的是两只老鳖也被他拿走了,一只老鳖有四五斤啊,拿到市场上少说也得卖个千儿八百的。他说跟人家买也是买,这是照顾自己哥哥的生意。说好了年后结账,结果鬼影子都没有!老二说着朝花圃里吐了口痰。其实他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说,后来的鱼钱是灯网子给补上的。

老娘的手头肯定有一笔钱,而且数目不会小。她平常总说,再苦再难也要攒笔棺材本。这个时候不拿出来什么时候拿出来?弟兄俩在心里盘算着同一个问题,可谁也不想先说出口。

最终,两个人商量的结果就是让老三先汇一笔钱,给灯网子看病,余下的事再做商量。可是他们并没有老三的联系方式。一天中午,老大租来一辆轮椅,把灯网子推到院子里透气。老二推着车,老大跟在后面慢悠悠地晃荡。院子里散落着很多坐轮椅的老人,他们都由人看护着,谁也不讲话,就看着梧桐树上的叶子随风飘落,一片,两片……

母子三人也不讲话,轮椅推得很慢。终于,老大开了口。他说家里这么大的事情应该告诉老三,不能够遭他的责怪。灯网子的身子明显颤了一下。

回去吧。

灯网子含糊不清地说道。晚上,老大来送饭,灯网子用右手举着一张有些发皱的纸条,纸条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那是老三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老三很快把钱汇过来了,并在电话里交代:老娘那一天的时候一定要提前通知他。你还知道自己是人生父母养的!老大在心里骂了一句。

灯网子不配合医生治疗了,也不肯吃饭喝水。無论大家怎么劝慰,她都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没几天,灯网子的脸色就像枯死的黄叶,身体也像缩水了一般,除了呼吸声沉重,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医生建议家属赶紧把她接回家去。

高家的房子经她住一世,但是死了不能搁在人家。按规矩,应该搁在长子的家中。这是灯网子早就交代过的。当天晚上,老大叫了一辆出租车将灯网子接回了家。回家后的灯网子精神看起来好了些,但是依旧不吃不喝。庄上的老人都说她这是在等死,不想连累下人。唉!自觉了一辈子!是个苦命人啊!

重阳节的前一天,灯网子的精神出奇的好。她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告诉他们,明天到高家去,把她睡的枕头被子抱回来。再给高家子女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我回家去了。高家的房子还给他们了。这么多年住在高家,糟蹋了,多有得罪。被窝枕头抱回来的时候,灯网子快不行了。她迷迷糊糊地接过枕头,将脸贴在上面,老泪直流。右手却一直在枕套的背后摸索,像要掏什么东西。老大立即明白过来,他拿过枕头,将手伸进去。突然,他的手停顿了一下,再一会,从里面掏出一只牛皮纸的信封。信封里有一张邮储银行的存折,一张折叠好的信纸。

信上是灯网子交待的后事。大体意思是说自己这辈子没有本事,年轻时靠卖菜、老了靠帮人攒了一点养老钱,全在这本折子上。扣去看病花去的费用,就是丧葬费,余下的弟兄三人分四份。老大两份,老二老三各得一份。老三对不住大家,看在亲弟兄的份上给他留条回家的路。

就在大家读信的时候,老大的孙子叫起来:太奶奶的枕头里还有东西呢!大家循声望去,只见他从枕套里掏出三只红布包,看起来小小的,瘪瘪的,轻轻的。老大一把夺过,用手捏捏,像是毛发样的东西。他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下打开布包,原来是三绺软软的,细细的,有些发黄的胎发。

娘啊!弟兄俩扑通一声跪倒在灯网子床头。只听到她喉咙里一声咕噜,一口气就这么幽幽地咽了下去,再也没有回过来。

灯网子的丧事办得很体面,和尚道士,喇叭唢呐,放焰口,唱小戏,一样不少,光是孝布就发了几十丈。老三也赶了回来,虽未见上母亲一面,能扶棺送葬也算不错了。唯一不同的是,高音喇叭里的哭丧调不再是过去的老淮剧了,而是当下流行的歌曲《母亲》。

听说这是老三的主意。

责任编辑:段玉芝

猜你喜欢

网子高家老高
蜻蜓和网子
捞月亮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油香
锦旗献给国土人
误会
网鱼
快速致富有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