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强化志愿者个性需求的高校志愿服务ぷㄒ祷建设路径研究

2020-07-27俞立军詹斌章海玲

山东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专业化高校

俞立军 詹斌 章海玲

摘 要: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专业化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类型。课题组以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为目标,通过对宁波市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的抽样调查,从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现状研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个性需求;志愿服务;专业化;路径;高校

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参与地方治理、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把“立德树丛”作为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综合优势,在不断推进第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创新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加以系统完善,打造提升学生思想水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效设计志愿服务的载体、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实现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发展,使高校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能通过志愿服务回报社会这一实践行为,对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高度认可、积极参与并为之努力奉献,这将十分有利于丰富高校“实践育人”的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中国的现代志愿服务兴起于青年群体,成熟于广大高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已然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呈现出重复化、形式化、碎片化和短期化等特点,严重制约了高校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

一、宁波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现状

为掌握宁波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的总体情况,2019年7月,课题组以网上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宁波6所高校的1794名在校学生志愿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内容涵盖了志愿服务专业化的组织管理、志愿者管理、项目运营、服务内容和评价机制等。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基本了解了宁波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的现实情况。

(一)对于志愿服务专业化认同的偏差,导致学生参与专业志愿服务意识的薄弱。

在对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是否是专业化”这一问题上的调研,尽管有69.8%的学生填写了“是”,但仍有30.2%的学生填写了“不知道”或“不清楚”,接近三分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当前宁波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意识的不足。这将直接影响到宁波高校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而在志愿服务专业化内容的认知上,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专业技能”(42.9%)和“专业精神”(43.3%)上,对于开展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管理”(5.8%)和“专业化理念”(8%)方面的认同感非常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宁波高校在志愿服务专业化能力建设、意识普及和理念推广上缺乏必要的作为,在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二)宁波高校志愿服务管理的不专业,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调研发现,86.6%的受访学生认为,目前学校设计和提供的志愿服务活动或岗位与自己的业余时间冲突;30.3%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参与的志愿服务很难发挥他们自身的专业特长;有21.6%的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担忧; 23.1%的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支付的资金超过了他的承受范围;29.5%的学生认为社会对于志愿者有偏见,16.5%的学生认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有责任认定上的法律风险。上述数据很好的客观说明,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感较差,积极性受大极大影响。

(三)宁波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的不成熟,导致学生对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不信任。

从调研数据看,70.1%的学生认为,学校设计的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49.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志愿服务考核评估机制不完善;40.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学生参与活动的记录不完整;4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志愿服务相关培训不专业;45.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学生们所认同的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内容,包括了专业化的岗位设计、培训机制、管理机制、激励保障措施和沟通交流机制等,是贯穿志愿服务全过程的有效内容,不是简单的技能的专业化或者某一个方面的专业化。而作为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学校没有专业的人才和团队专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的组织管理,导致无法给予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指导。

二、导致宁波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我们发现,当前宁波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化意识的欠缺、专业化管理能力的不足、专业化理念的淡薄以及专业化机制的缺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制约着当前宁波高校志愿服务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方向转型。通过研究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理念陈旧,志愿者的主体地位未能有效体现。

宁波高校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传统的做法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设计专门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岗位,属于单一方向提供需求。但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全国志愿服务条例》出台后,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大学生志愿者从单一的志愿服务执行者,逐渐向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转变,具有双重身份,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权益维护意识和获得意识也越来越清晰。从调研数据看,73.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实现自己拓展人脉,接触社会的目的;84.5%的受访者希望所做的志愿服务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而不是被动的去应付;作为影响“就业、升学、学分”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传统刺激因素,降低到了20%左右,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更注重个人意愿,而非强制的措施。调研数据同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志愿者在对自己岗位类型的选择上是清晰的,且有30%以上的志愿者可以实现“一人多岗”的角色转换。67.4%的受访者选择了服务的直接提供者;53.3%的受访者选择了后勤保障;42.1%的受访者选择了宣传报道;36.2%的受访者选择了组织管理;10.4%的受访者选择了資金筹措。从这一数据看,大学生志愿者对自身的多样性能力认知是明确的,需求是多样的,而作为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和管理方,高校在具体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思维和做法,并没有根据当前的新形势和志愿者思想的新变化调整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和实践路径。

(二)培训内容欠缺,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在宁波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中,大都强调培育志愿者精神,要求志愿者能够尽心的为服务需求方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但是事实上却忽视了许多培训的内容。从调研的数据看,超过半数的志愿者参加了“志愿者精神和理念”、“志愿服务技能与方法”这两个内容的培训,接近半数的志愿者参加了“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和“志愿者的形象和礼仪”这两项内容的学习,“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志愿服务的风险与应急处理”、“志愿服务中的维权与法律意识”三项的培训率均在三分之一左右,从这一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宁波高校的志愿者培训,主要侧重于实用性,未能从全面性和持续性角度进行综合性考虑,培训内容的不完整,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干预能力上培训不足,很容易造成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的片面性,给志愿者带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不可控的影响,阻碍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的创新与专业化发展。

(三)管理制度僵化,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要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但从调研的数据看,学生对权益的诉求是明确的。62.7%的受访者希望在服务开始前明确自己要参与活动的服务时长和开展的时间;55.6%的受访者明确需要组织方提供明确的激励措施;57.2%的受访者希望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能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工作;有超过60%的受访者希望他们参与的志愿服务,既能够拓宽他们接触社会的渠道,又能增长他们的专业技能。我们可以看到,单纯以号召为手段的志愿服务组织方式,已经很难在当前的宁波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中发挥作用。必须突破现有的组织动员机制,突破制度的固有模式,通过有效的动员手段和实践路径去吸引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而从激励的角度,我们也不难发现,尽管志愿服务是志愿者的无偿行为,但从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以及志愿者的有效动员角度,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物资保障和精神鼓励,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的。

三、宁波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要从根本上寻找一条适合当前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是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当务之急。走“专业化”建设之路是十分可行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组建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队伍,从岗位和项目设计上实现专业化。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44.7%的学生志愿者认为,学校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与活动的设计上,没有专业的人员。这就导致设计的志愿服务活动,承接的志愿服务项目随机性很大。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或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学校或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工作而开展的,且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通过学分等形式硬性规定,并未考虑学生本人意愿。只有组建一支由校内志愿者领袖、骨干和志愿服务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专业队伍,使管理队伍专职化,项目和活动的设计紧扣高校志愿者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和地域特点,实现志愿服务对象相对固定、服务人员相对固定、服务内容相对固定、服务标准相对固定的“4定”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对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管理。

(二)聘请专门的志愿服务培训师资,从意识和执行能力上实现专业化。

由于在先期对志愿服务意识和相关能力培训上的投入不足,使得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害怕投身志愿服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不具备处理类似问题的基本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全国志愿服务条例》的精神。应该组建一支由高校专业教师、专业社会组织或志愿服务组织骨干、志愿服务需求方负责人、律师等组成的专业培训师资,从专业能力、需求设计、组织管理、意识培养、安全防控等方面着手,实现行前教育落实、行前培训落实、服务质量监管落实、事后总结反思落实,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向社会传递志愿精神,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专门的志愿服务保障措施,从针对性和长远性上实现专业化。

从对学生的调研反馈上不难发现,由于学校在志愿服务保障措施上的不专业、不规范,同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幸福值”并不高。通过开展“优秀评选”,给予“误餐补贴”、“交通补贴”、“纪念品赠与”、“志愿者保险”购买等传统基础性志愿服务保障,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作为组织方,学校必须提高认识,去行政化、课程化和学分化。在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过程中,考虑学生在“社会人脉链接”、“特定物品需要”、“个人IP打造”、“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开放式和自选式的激励模式,与服务需求方合作,扩展激励渠道,增加激励资金来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既照顾到服务需求方的利益,也能长效激励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并最终形成品牌,精准服务社会,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侯哲. 初探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J]. 中国电子商务, 2009(9):91,120.

[2]宋著立. 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路径探索[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 8(3).

資助项目:2018 年宁波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试点项目(SZZD2018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专业化高校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