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患子新发害虫
——无患子小棉蚧初步研究

2020-07-27韩阳阳

中国森林病虫 2020年4期
关键词:卵囊青浦区虫体

韩阳阳

(上海市林业总站,上海 200072)

2015年8月,上海市青浦区金泽段太浦河水源涵养林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上发生1种未知蚧虫危害。该虫以若虫成群聚集在叶片背面主叶脉两侧吸取植物汁液,几十头至近百头不等,造成受害树木树势衰弱,并发严重的煤污病,影响树木生长,白色絮状卵囊分布树干上,影响绿化植物的观赏价值[1]。蚧虫标本经北京林业大学武三安教授鉴定,确认为新种Leptopulvinaria sapinda,中文名为无患子小棉蚧,属半翅目Hemiptera蚧亚目Coccomorpha蚧总科Coccidae[2]。无患子小棉蚧寄主比较专一,该虫在上海主要危害无患子、苦楝Melia azedarach、女贞Ligustrum lucidum,对无患子危害最为严重广泛,混交林中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其他树种,未见该虫危害。

对上海9个郊区无患子小棉蚧危害情况的调查发现,该虫目前仅在上海市嘉定区、闵行区、青浦区发生。闵行区主要在华漕镇苏州河水源涵养林发生,2016年4棵受害,2017年受害数量有所扩大,增加至40棵。嘉定区主要发生于江桥镇水源涵养林及其周围爱特路两侧无患子行道树,约300棵受害,被害率75%以上。青浦区主要在赵巷镇苗圃、金泽水源涵养林(试验地)、练塘生态林公益林(2017年首次发生,面积1.67 hm2,3 000余株)发生,该区无患子被害最为严重,被害率均在85%以上。

目前,国内外尚无该蚧虫的系统研究,为有效控制该虫扩散,笔者针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开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青浦区金泽镇太浦河水源涵养林地(N 31°01 ′,E 120°59′),人造无患子纯林,靠近莲洋路,林地面积 1.67 hm2,约2 070棵,树龄10 a。

1.2 研究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随机在试验地挑选10株无患子树。每年5—11月每隔7 d观察记录无患子小棉蚧的生长发育、取食危害、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11月至翌年4月在寄主植物落叶期,每隔15 d观察该虫的越冬虫态、越冬场所等情况[2]。林间调查详细记录蚧虫的形态及虫口密度变化情况,结合室内饲养,确定该虫生活史。

2 结果与分析

2.1 危害特征 无患子小棉蚧聚群危害,由几个到几十个聚集危害,若虫、成虫均有群居为害繁殖的特性。初孵若虫聚集后扩散迁至叶片背面主叶脉两侧及当年生嫩枝梢,虫口密度大,每片叶片都有虫体固着,当叶背面虫体饱和时,会在叶片正面固着,主要以刺吸树体汁液,危害当年生嫩枝梢、叶片。产卵时,雌成虫通常下树在树干上产卵。产卵后,卵块包裹在白色絮状卵囊内,卵囊多分布于树枝分叉、树皮裂缝等处,严重时覆盖整个树体,影响景观生态效果。虫体排泄蜜露引发煤污病,造成枝条、叶片及林下植被等表面呈煤烟状,引起叶片凋落、枝条枯死,树势衰弱(图1)。

图1 无患子小棉蚧危害状Fig.1 Damage of Leptopulvinaria sapinda

2.2 生活史及习性 无患子小棉蚧在上海地区1 a发生2代,以卵在树干粗皮缝隙、翘皮下等隐蔽处越冬,其包裹在白色絮状蜡质卵囊内。翌年4月中下旬无患子新叶展开时,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孵化盛期持续15 d左右。初孵若虫有聚集习性,5~7 d后逐渐扩散上树,主要固着于树冠叶片背面主叶脉两侧,吸取叶片营养,当叶片背面无位置时,转移至叶片正面或者嫩枝危害。4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主要危害期。6月上旬若虫开始出现雌雄分化,雄若虫化蛹。7月上旬开始羽化,雌若虫蜕皮变成雌成虫,雄成虫羽化后,寻雌虫交配。交尾后雄虫即死亡;雌成虫下树,体表有少许蜡丝覆盖,在树干粗皮缝隙、翘皮下等处产卵,并分泌白色絮状蜡质卵囊包裹卵块。产卵盛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每头雌成虫可产卵300~500粒不等。第2代卵历期10 d左右,7中下旬卵开始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孵化高峰期。7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第2代主要危害期。9月上旬若虫开始出现雌雄分化,化蛹。9月中下旬开始羽化,雌雄虫交配结束,雌成虫下树在树干粗皮缝隙、翘皮下等处产卵,产卵期15 d左右,以卵在白色絮状卵囊内越冬(图2)。

图2 无患子小棉蚧生活史Fig.2 Life history of Leptopulvinaria sapinda

2.3 形态特征

卵 卵粒包裹在白色絮状卵囊之中,卵囊由虫体蜡腺分泌的白色蜡丝构成。每个卵囊中包含几百粒卵不等。卵呈椭圆形,浅黄色,有透明质感,长平均0.35 mm,宽平均0.17 mm(图3A,B)。

若虫 初孵若虫椭圆形,浅黄色,眼1对,黑色,触角黑色。体初期淡黄色,光滑,初孵若虫其背部无白色蜡质层覆盖,1周后爬出卵囊寻找适宜的取食地点,隐蔽性较强,不易被观测到。末龄雌若虫椭圆形,红褐色,体形与成虫相似,虫体背部开始覆盖少量的白色蜡丝,行为活泼(图3C,D)。

图3 无患子小棉蚧的卵和若虫Fig.3 Eggs and nymph of L.sapinda

蛹 雄蛹长椭圆形,黄色,翅根明显,眼清晰可见(图4A,B)。

雄成虫 体淡黄色,长1.9 mm。触角丝状,10节。前翅发达,腹部分节明显(图4C,D)。

雌成虫 虫体前倾,不对称,椭圆形,长2.2~5.3 mm,宽1.2~3.0 mm。末龄若虫红褐色,背部深褐色网状结构,沿背部中线有一条纵向的淡黄色条纹。产卵后,在背部边缘和边缘下覆有蜡丝,形成白色絮状短卵囊。虫体边缘在每个气门处有气门凹,眼窝附近也存在。臀裂400~770 μm,约1/6~1/7体长[2](图5)。

图4 无患子小棉蚧的雄蛹和雄成虫Fig.4 Male pupa and adult of L.sapinda

图5 无患子小棉蚧的雌成虫(酒精浸渍)Fig.5 Female adults of L.sapinda(impregnated with alcohol)

3 防治建议

1)严格检疫控制传播。无患子小棉蚧雄虫飞行能力较差,自然传播能力弱,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调运人为传播。目前该虫仅在上海市闵行区、嘉定区、青浦区部分乡镇危害,应加强植物检疫,严防传播蔓延。

2)清理虫源。在卵期,人工摘除卵囊(寄主树干上覆盖白色絮状物)集中销毁,可有效消灭虫源。

3)化学防治。4月中下旬及7月中下旬为孵化期,7月上旬及10月上旬为雌成虫下树产卵期,此间无患子小棉蚧虫体仅少许蜡丝覆盖,且若虫进入扩散期,此时为防治最佳时期。可在阶段起始期前5~7 d,选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 000~5 000倍液喷洒寄主树木枝干,连续喷施3周。此方法可有效减少虫口密度,保护寄主树体健康,且已在试验林地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志谢:承蒙北京林业大学武三安教授鉴定标本并确定学名,特致诚挚感谢!

猜你喜欢

卵囊青浦区虫体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腰斑宝螺胚胎发育初步研究
青浦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7.2.4全景声影视厅 上海市青浦区御湖别墅香水湾
在这里,与100个世界相遇——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鸡球虫免疫成功要点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