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2020-07-27刘玲媛

实用临床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预见性骨科发生率

刘玲媛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昌 330006)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判断,提前预知存在的护理风险,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满意度。预见性护理的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5个环节。评估主要对患者现存的问题、潜在问题和健康的护理进行评估,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合并症进行评估[1]。

骨科患者由于骨骼损伤及长期卧床,导致局部或整体活动不方便,出现功能性障碍,重者表现为有剧烈的疼痛感,且卧床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容易导致患者产生低落、甚至烦躁、焦虑等不良或负面情绪[2]。这对骨科的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护理不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要求[3]。预见性护理属于超前护理,需要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综合了解并分析,运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对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进行预先治疗,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的效果[4]。本研究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骨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20例。试验组:男70例、女50例,平均年龄46岁,颈椎病22例、腰椎间盘突出18例、下肢骨折30例、上肢骨折36例、脊柱骨折14例。对照组: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龄47.4岁,颈椎病20例、腰椎间盘突出20例、下肢骨折28例、上肢骨折38例、脊柱骨折1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实验研究的前提条件,如果护理效果上有差异则表现为护理方法的差异所致[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流程:遵医嘱开放患者的静脉通道,做好术前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患者和家属相关知识指导、术前配合常识指导等,确保患者能顺利完成手术,以及术后常规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伤口疼痛护理、指导术后饮食等;患者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在出院后第一个星期内通过电话对患者的状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回访。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实施预见性护理。操作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资料评估。收集并仔细审核每例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已有的病情诊断报告等全面的信息。熟悉这些资料有助于对患者的治疗,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评估,为预见性护理方案的提出提供前提保障。2)诊断、实施阶段。当患者进入病区后,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情况、心理情况、疼痛情况等,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案时,要考虑每例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对情绪不稳定、疼痛敏感的患者,需要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要加强与患者及患者家属间的交流沟通,建立和谐的护士和患者关系,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护理阶段。观察患者护理期间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病床上加栏杆,以免患者从床上滑落,保持病区地面清洁、干燥,以免患者滑倒;监测和预防患者并发症问题,如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肺部感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帮助患者勤翻身、勤清洁、勤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咳嗽,需要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操作,顺时针按摩腹部及多进食粗纤维食物,针对有导尿管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患者尿路感染指导患者多饮水,保持尿管及尿道口周围清洁,定期更换尿管,加强四肢主动被动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便秘、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的发生率;2)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6]: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8.33%,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2 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1.67%,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骨科患者与医院其他科室患者相比,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突发性损失,导致剧烈的疼痛感。很多患者因为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对疾病不了解,容易出现过度担心、恐惧、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对患者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优质的护理有助于患者建立战胜疾病和疼痛的信心,早日康复。本研究提出预见性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将医学知识、护理知识、护理技巧和护理观察技能等融合在一起,选择合理的诊断方法和合适的治疗方案,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给予患者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本研究发现实施预见性护理后,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下降(P<0.05),满意度提高(P<0.01)。因此,笔者提倡预见性护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护理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入院与护理方案的制定。医护人员在接诊骨科患者时,应该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正确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给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补液治疗等措施,同时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的护理记录,并且还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查看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之后,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充分征询和考虑患者及家属的意见,不断改进护理方案[7]。

2)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多数骨科患者会因身体受创伤,发病突然,疼痛感强等原因出现负面情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为此,护理人员需要保持与患者心理上的有效沟通,与患者交流可以投其所好,也可以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知晓自己病情,打消患者的疑虑,还可以给患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的情况发生[8]。这些措施也可以多管齐下,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尽早康复出院。

3)营养护理方面。患者住院期间,食欲减退,机体消耗增加,所以需要注重患者饮食指导。制定合理的饮食搭配方案,可以确保患者机体营养物质的需求,加速骨骼愈合,减少治疗时间。为了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能量供应,应让患者进食含有高热量和高蛋白质的食物;为了更好地消化,食物中应包含富含高纤维的绿色食物;为了及时补充患者的创伤损失,食物中需要有含无机盐、维生素、钙的食物,促进患者骨骼吸收与骨形成,加快患者的康复。

4)并发症护理方面。骨科患者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主要为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便秘、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需要护理人员做到注意病房空气流通,注意病房消毒,提醒患者保暖,避免感冒或出现呼吸道感染等。指导患者有效呼吸,教会患者吹气球锻炼肺活量。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提醒患者多喝水,注意导尿管的消毒,保持尿道口清洁,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发生。另外,护理人员还需帮助患者做适当的功能锻炼,勤翻身,加强四肢肌肉的收缩运动、四肢主被动运动,避免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骨科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预见性骨科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接种新冠疫苗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