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2020-07-26高俊玲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爱情诗

摘  要:爱情是人类史上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在表达爱情情感时的观念有所不同。本文以《祈祷》与《寄人》的对比为例,从其表达内容的方式、手法、创设的意境以及呈现的情感等方面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得出的结论为:相同点:中西方爱情诗都表达了人类自始至终对情感的无限寻求,对爱情的向往之情;相异点:中西方爱情诗在表达爱意时含蓄与直白,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性格差异。

关键词:《祈祷》;《寄人》;爱情诗;表达内容

作者简介:高俊玲(1995.10-),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2

一、引言

爱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它是世界上永恒的话题。中国为各类题材的诗歌提供土壤,爱情诗虽不收人追捧,却也是千万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们以细腻的手法刻画自我或他人的内心感受,成就了当下动人的诗篇。西方的爱情诗因其表达方式与中国有所差异,本文试图探讨形成这两者差异表现的具体方面。

莱蒙托夫被誉为俄罗斯继普希金之后的“天才作家”,张泌为唐末诗人,两人同处的时代皆为一个混乱的时期、社会动荡、受封建的束缚,不能与情人相知相守,特书写诗歌以寄托思念。本文从莱蒙托夫的《祈祷》与张泌《寄人》入手,对比在相同的背景之下,两首诗在表达内容的方式、手法、创设的意境以及呈现的情感等方面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二、表达内容的方式:直白与含蓄

2.1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莱蒙托夫在《祈祷》这首诗歌里,诚挚地在圣母的面前为自己的恋人祷告,在他眼中爱人是“纯真的女郎”、有着善良的心灵并且充满热情,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将世间的冷酷融化掉。而自己与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性格上的“冷漠”与“热情”体现出作者对恋人的眷恋与向往。张泌重温自己与恋人相见的场面,从诗中看出恋人的形象并未被明确地刻画出来,诗人多用情感和环境的描写来烘托,自己与爱人的难舍难离,同时自己的形象只单纯被刻画为“多情郎”,并未像西方诗的作者刻意贬低自己来烘托爱人的形象,这与中西方男女性双方关系地位关系有关,从而影响到作者对待爱情的态度,下一小节会进行相关阐述。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爱情诗在表达爱意时会用语言刻画恋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且突出恋人的独一无二,中国则花重笔细腻地描写自己的爱意,而恋人的形象则较为模糊。

2.2对待爱情的态度

西方恋爱的态度是明确的、开放的,即使有灾难来临,也将最美好的祝愿送给爱人,让她受到神的庇佑,在爱情诗中恋人多被诗人视为“女神”,作者乐于向外界展示自己对恋人的爱意,并期望得到“圣母”的祝福与庇佑。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闺房之乐难登大雅之堂,诗人们只能以委婉的方式述说自己的心声。诗人张泌与邻家浣女暗生情愫,但却不被支持认可,遂作诗以表达自我内心世界。除此之外,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男性一生志向应为“家国大事”,所以部分男性以女性的口吻、不断揣摩女性思维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倾慕和思念。

中西方男女性双方关系地位关系影响到作者对待爱情的态度,西方遵循人人平等的价值观,且西方神话中亚当与夏娃的结合创造出人类,由此决定了对待女性的态度是平等的,男性在追求恋人时,更将女性置于更加崇高的位置,犹如“圣女”一般。而中方在唐代时期依旧遵照传统思想,以男性为尊且婚嫁需遵循父母的媒妁之言,父母不命不可违反,恋爱双方只能放弃,以不为人知的方式传递心中的情愫。

三、表达内容的手法:写实与写意

中方在传统的写作方式中,会借助人景交融的方法来突出、表达作者的情感。这一点在书画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即“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寄人》中运用了大量意象来体现作者对恋人的爱意,“小廊”让作者回到了过去的欢愉时刻,“春庭”更突显作者浪漫之情,“落花”的飘零表现出对爱人的怨恨,整个过程起承转合,表现出遥遥无期的相会之日,也凸显诗人丝丝细腻的情感。而西方诗歌里的叙述和描写则给人以希望, 仿佛相见的日子已近在咫尺,诗的格调非常高昂,如莱蒙托夫所说“当最后离别时刻来临时,在沉静的午夜或器嚷的清晨,愿你派一個最圣洁的天使,到病榻前接引她美丽的灵魂”,虽然自己要与“纯真的女郎”离别,但还会有“天使”替他去守护。他采用写实的手法,从字面上就可以读出作者对爱人的情感非同一般。这一表达内容的手法体现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更加婉转,求“言外之意”;西方更加直率,求“言达意”。

四、表达内容创设的意境:明与暗

诗歌作品的主题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烘托,中国传统诗歌主要围绕国家大事,诗人们忧国忧民,对于军国大事诗人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从字里行间突出诗的题材。而为爱情诗创设的环境一般安排在无人踏足之处,目的是暗处且不被他人所知,所描绘的时间也多集中于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多情只有春庭月”这半句就可以看出只有月亮与诗人作伴,用自己的孤寂反衬对恋人的爱意与渴望。

西方诗人的爱情故事大多构筑在高山之巅、大海之上,莱蒙托夫将故事情节设置在教堂,是更高仪式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重视,“站在明亮的光轮前”接受一切明亮的照耀,突出作者感情的真挚可经受任何形式的考验,以及西方思想体系中宗教信仰观念中对爱与自由的追逐,并且渴望得到圣母的认可。中西方场景设置的对比展示出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观念,西方更加倾向于将爱情展示于大众的视野之中,而中方倾向于自我感知,不轻易示人,这在当下社会依旧有所展现,父母辈从不在公众面前你侬我侬,而西方父母恰好相反。

五、表达内容呈现的情感:乐与悲

以作品来传达作者的意图或思想感情,是中西方抒情表意的通用方式。就爱情诗所展现的情感而言,《祈祷》中作者内心暗含与爱人分离的不舍,但着意描绘自己对恋人的追求与颂扬,整体基调昂扬向上,对未来充满期待,“一个期待的世界,平静的晚年”,即使无法与自己相守,也希望并相信她能找到满怀眷恋的伴侣,整首诗歌虽暗含自己可能得不到恋人的遗憾,但总体上包含明亮的基调,对世界与恋人心存幻想,更对恋人的未来生活做出真挚地祈祷,与诗歌的主体紧密相扣。

《寄人》里首先述说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回忆过往的快乐,前两句的快乐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颔联和尾联囊括了所有对爱人的埋怨,“多情只有春庭月,猶为离人照落花”,作者首先通过月这个意象,奠定悲凉的基调,突出自己的孤寂。尾联中“离人”“落花”的用词无不体现飘零之感,全诗整体基调忧郁低沉,表现出作者得知无法与恋人相守后的悲痛,只能面对现实的无奈。

可见,中西方爱情诗在感情的表达上恰好相反。中国爱情诗从最初的思念到后来的怨恨,总体呈现出的是作者“悲伤”的情感。而西方爱情诗激烈张扬,如“愿你派一个最圣洁的天使,到病榻前接引她美丽的灵魂”,虽然是“病榻”,但因由了天使的渲染而变得乐观,其最终的目的是祈求达到一个美好的结局,总体呈现出的是“乐观”的情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爱情诗的结局及创设的意境最能体现不同国别诗人的爱情观念,中方虽谈及爱情,但含蓄委婉且有消极的情绪;西方直白乐观,但对于感情的把握不够细腻,但相同之处在于对爱情皆充满着无限的向往。除此之外,由文章中所讨论的几方面可得出结论,正因为国别之间的差异,才有多彩丰富的世界。当然,本文也有探讨不全面的地方,更多方面的研究,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挖掘。

附原诗:

祈祷(莱蒙托夫)

圣母啊,现在我站在你圣像前,明亮的光轮前,向你虔诚祈祷。

不是带来感谢,不是祈求拯救,不是忏悔,不是战斗前的祝告。

更不是为了我自己冷漠的心……

这人世上孤苦的流浪人的心,

而是想要把这纯真的女郎,交给冷酷世界的热情维护人。

愿你用幸福招拂美好的心灵,愿你赐与她满怀眷恋的伴侣,

给善良的心一个期待的世界,明朗欢乐的青春,平静的晚年。

当最后离别时刻来临时,在沉静的午夜或器嚷的清晨,

愿你派一个最圣洁的天使,到病榻前接引她美丽的灵魂。

寄人(张泌·唐)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参考文献:

[1]周晗.“宁静如水”与“热情似火”——中西爱情诗之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2):67-70+94.

[2]张丽丽.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96-97.

[3]牛蕊.中西爱情诗比较[J].才智,2011(25):215-216.

[4]陈平,刘敏跃.中西爱情诗比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5):82-84.

[5]王阿妮.中西爱情诗歌之比较分析[J].现代交际,2013(04):79.

[6]何功杰.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1997(03):39-44.

[7]马敏亚.中西爱情诗之比较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1):195-196.

[8]郑芷芳.中西古典爱情诗的比较及其差异成因的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74-75.

[9]张蕊.中西诗歌爱情观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12(12):239-240.

猜你喜欢

爱情诗
第三届“浪漫海岸杯”国际华文爱情诗大奖赛征稿启事
你怎么写了一本爱情诗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
关于爱情诗的写法(外二首)
从张问陶的爱情诗看其节烈观与爱情观(下)——兼与李白、杜甫及袁枚比较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
爱情诗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