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户家访是助力学生成长的一股力量

2020-07-23卜骥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生成长助力

卜骥

[摘要]我们今天在讨论家访有无必要的时候,其实,我们还是应该一分为二地来分析。把信息手段和传统家访融合起来也是一种新的家访形式。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家访的力量,必须坚持,这是由家访的魅力和作用所决定的,家访永远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股助推力。

[关键词]入户家访;助力;学生成长

我们今天在讨论家访有无必要的时候,其实我们还是应该一分为二的来分析。首先,入户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曾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十多年前的家访形式单一,因为那时的信息工具实在太少。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沟通方式实在太多了,手机、QQ、微信、电话、家访等,为我们的家校沟通带来很大的便利。可以说,传统形式的家访与新时代下的家访形式,都是助力学生成长的一股力量。

那么,回到讨论的话题,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到底要不要取消入户家访,或者要不要“一刀切”地强制要求人户家访呢?首先作为一项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活动,它一定有自己的政策考量。但作为教师和家长又觉得“传统家访”与现在的信息发达时代不相符。从我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人户家访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的学生遇到一些特殊事情或重大事件时,用电话等手段难以解决时,这时家访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曾经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意外地磕到了桌角,而且还挺严重的,嘴唇都磕破了,缝了好多针。我意识到情况很严重,就先打通了电话,然后及时进行了家访,买了一些慰问品,诚恳地向孩子和家长进行了道歉,并给孩子进行了补课。家长表示理解,虽然大家都心疼孩子,但因为教师无意而为,虽然造成了一定责任事故。还是得到了家长的谅解,家访真的很重要。

当然,这是一件特殊的事件。那要是平常,又没有特殊事件,还有必要入户家访吗?我认为,很有必要。要知道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的效果远比用手机等信息手段好很多。这里面有很多交流的艺术,夹杂着不少情感因素,还有共同的连接点——学生的成长,因此,话题会很多。当然,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把家访当成一份任务去完成,而是要把它当成一件事去做,而且必须做好。家访最好要有一个核心的话题或者主题,这样的交流才能抓住要害,抓住实质,让交流更有效。其实,成绩好的学生大多喜欢家访,因为他们觉得教师会表扬;成绩中下的学生比较不喜欢家访,因为听到“告状”的会比较多。家访必须先做好功课,必须有备而去,并且不要把家访当成“表扬”或者“告状”的机遇,而是应该在尊重儿童天性.尊重每个孩子特性的基础上,直面问题,抓住闪光点,用一种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进行真诚的沟通,方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样的家访才会凝聚家长的教育力量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学生消除负面情绪,亲其师信其道,并且形成积极向上、与人和睦友善相处的意识,成为一个行动自律的人。对于一名学生来讲,一次有意义的家访也许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也许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力,也许就是孩子再起步的起点。

我们都知晓“三顾茅庐”的事情,这也可理解为另一种“家访”。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拜会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辅佐的故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要真心诚意,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信任。入户家访何尝不是这样。班级里的孩子,他们因为个性的差异、家庭背景不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都很正常。我们与家长还是多当面沟通,方能顯示出教师的诚心和责任心,才能抓住机遇,巧妙处理问题甚至化解矛盾。学习好的学生,家访相对容易一些。但对表现差强人意的学生进行家访,开始家长也许会有想法,甚至存在抵触情绪都可以理解。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毕竟家长也是明事理的多,毕竟我们教师与家长的话题都是围绕孩子的成长问题,出发点是一样的。在家访时,有时候我们要学会多倾听家长的心声,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找寻共同的话题,采取合适的交流方式进行比较深入地沟通,方能真正取得家访实效。

当然,毕竟是时代不同了,家访的手段和途径都可以改变,不变的是家访的本质需求。家访的形式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灵活选择。面对班级中几十个孩子我们最好还是能够有选择性地进行家访,能够沟通家校情感,找寻教育孩子的途径和方法,更多地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家访也是可以换面孔的,也可以召开小区性的集中性家访,也可以把几个情况相近的孩子的家长请到某一学生家一起开一个微型家访会,也就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家访,还可以利用钉钉等软件进行视频家访、群聊式家访等。把信息手段和传统家访融合起来也是一种新的家访形式。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家访的力量,必须坚持,这是由家访的魅力和作用所决定的,家访永远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股助推力。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助力
欧几里得:助力几何学的独立与发展
助力乡村儿童阅读推广
科技助力等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思品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成长实际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