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信息传播符号 搭起师生沟通桥梁

2020-07-22周杨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6期

摘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传播对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传播学中的符号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影响,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教育学生配合引导,而这正是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地方。以传播学为导向,加强多种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即教育学可以借鉴传播学中符号沟通原则来达到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通过传播学符号沟通思维的形成,为辅导员与学生在沟通中提供更多思考方向。

关键词:人际传播;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辅导员要学会用信息的传播和沟通来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信息传播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符号表现。

一、传播学中符号界定

郭庆光认为,凡是能够指代或者表述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符号。符号学派把传播视为“意义的表述”,并重视人对客观事物进行阐释时符号化的结果。社会符号的交流背后就是人的精神交流,即意义。人们日常使用的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二、辅导员借助语言符号达到沟通效果

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要优先发挥语言符号的教育作用。

(一)恰到好处地使用鼓励性语言符号

教师对同学的期待或暗示会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1、大一新生的个人教育重点。辅导员可以多使用鼓励性话语并点明对学生的期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前景教育。为学生就业计,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以丰富其业余生活,拓展其综合能力。生活习惯。辅导员要鼓励大家尽快调整状态,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不虚度光阴,过好每一天。情感沟通。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成长,真诚赞美,良好祝愿,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持续发展。若是学生拒绝成长,辅导员要晓之以理,鼓励他们用毅力跳出舒适区,并激发学生更多的潜能。

2、大一新生的群体教育。主动辨别学生性格。进班、进寝时,辅导员要发现年级中的学生性格分布,如,辅导员要多鼓励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多多发声,体会班集体温情、激情和热情。设置课前演讲活动。辅导员可以观察学生课前演讲活动,必要时,辅导员可以亲自示范,点明要求,提供指导。建立健康发展档案。辅导员要对学生心理健康高度重视,应做尽做到一人一档制度。用制度鞭策学生,用鼓励性语言符号来肯定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变化就予以褒奖,并记录到学生的健康档案中,让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3、大一新生的团队活动重点,团体活动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辅导员须重视的团队活动有:一是运动会训练项目,如,穿针引线、同舟共济。二是学院开设的特长课,如,葫芦丝、钢琴、剪纸、衍纸等课程。辅导员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帮助大一新生更快融人到集体中,主动成长。

(二)适时使用安慰肯定性语言符号

辅导员要将心比心,有效沟通,因材施教。如,年级中某位学生家庭突遭变故,父母相继去世,还有年幼弟弟需要抚养。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辅导员应及时用安慰性语言符号来稳定学生的情绪。其次,要观察学生的状态。再次,等学生把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辅导员要替学生擦擦眼泪。最后,辅导员要用鼓励性语言来让学生尽快恢复,如,“凡事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事,也不会有绝对的坏事。这个事情对你来说属于晴天霹雳,但是也是考验你的一个关键时期。应该学会化悲痛为力量。父母虽然不在了,但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姐弟俩能好好的生活,同时你父母也肯定希望你能够照顾好弟弟,所以老师希望你能够尽快调整状态,过好当下每一天。这样他们也能放心。生活上、学习上如果有困难,请你及时给老师说,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扛。无论任何时候请你记得,你身边还有爱你的老师同学。咱们是一个大家庭,是一家人,老师不希望任何一个人掉队。自信、乐观、阳光是我在你身上看到的,我希望你能将其发扬光大。”

霍桑效应源于美国工厂的一个实验,经过研究,心理学家最终得出的结是:工人通过发牢骚,把心中不满表达出来后,反而提升了工作的效率。霍桑效应对于学校同样适用。辅导员遇事,要先让学生把心中委屈悲伤释放后,再对其进行教育,学生才能真正接收到你所传播的符号,实现其教育意义。

(三)用好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即意符,一般指代的是表面内容,所指即意指,指代的是能指所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在对学生进行人际传播时做好能指、所指的语言符号沟通。辅导员既要让学生能读懂字面意思,又要能引领学生理解引申含义。 在给学生强调“三笔字”之粉笔字基本功的训练时,辅导员讲:“师范生每天都要加强粉笔字的练习,是为了将来走上讲台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前部分的内容是能指,指学生要多练粉笔字,后部分的内容是所指,是对能指的引申。整句话目的在于传递给学生苦练粉笔字的必要性和价值。

在进行专业发展教育时,辅导员强调:“四年师范专业学习后要拿出竞争优势,即语言流暢、文字工整、思维连贯、反应敏捷等素养。真正践行好‘师范二字的深刻内涵,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家都要立志做教书育人的好教师。”前一句话是能指,是为学生设计的大学四年的培养目标,也饱含了对学生们的期望。中间一句话是所指,是对‘师范二字的高度凝练。后面一句,把教育效果凝结到学生专业发展上去。

辅导员与学生在人际传播信息时,一方面要注重语言专业内能指,启示学生能读懂字面意思,立足自身境遇,认清形势;另一方面要注重语言专业外所指,引领学生基于专业局势,调整发展方向。辅导员须善用师生之间这些语言符号沟通中的期待效应,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实践、持续发展。

(四)将学生的安全需求和肯定性语言符号相结合

马斯洛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按照初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如,年级中有位“学习困难户”补考后仍有挂科现象,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现阶段想寻求的是安全感,即专业发展的安全。辅导员在与学生交谈前就要预先设计好符号沟通的内容,尽量避免其不安的要素。首先,稳定学生情绪。语言符号沟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情绪情感上放松,使其回归日常生活中轻松安全的状态,如,辅导员问他喜欢干什么,就找到学生喜欢的话题,让学生深入讲出来。其次,倾听学生诉说。前期辅导员应充当听众,还要对学生进行肯定,让学生自信心满足,情绪高度共鸣,以产生情绪的教育价值。最后,及时因材施教。辅导员要在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时,主动出击,点石成金,如,“刚才你对于感兴趣的东西,讲得特别好。老师也希望你能对于下学期的学习有个规划。你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男孩。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有希望。我也会定期去班看望你的,你可不要让我失望哦。”

辅导员在进行学生教育时,语言符号的运用有一定规律。首先,辅导员要注意氛围营造。其次,辅导员谈话尽量从学生感兴趣且没有难度的内容人手。再次,辅导员应在沟通中多赞美、多肯定,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又次,沟通中要观察学生的情绪和面部表情变化,引导其稳而不乱的认识自身及其问题关键。最后,辅导员要抓住时机,对症下药。

三、辅导员巧用非语言符号

(一)把握好语音语调符号

辅导员在和学生进行非语言符号沟通时,说话声音的大小、语音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和蔼程度等非实质内容,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沟通效果。针对活泼外向型学生,在对其批评时,辅导员可以适当提高音量、加快语速和严肃态度,以权威警示其重视失误。针对内向喜静型学生,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辅导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语速放慢、语气温柔、语音略小,要做到点到为止。作为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工作要做到张弛有度、有的放矢。

(二)使用好肢体动作符号

非语言符号也包含肢体动作符号。第一,拥抱。辅导员所给予成长中长期缺乏关爱的学生一个信任的拥抱,就能使其感受到久违的爱和关注。第二,手势。辅导员给予自卑内向学生一个“大拇指”的手势,能使其信心百倍,斗志昂扬。第三,握手。辅导员给予情绪压抑低落学生一个握手,可以使其感受到力量和关怀。第四,击掌。辅导员给予自由散漫学生的一个响亮的击掌,能使其发掘出自己潜在的契约精神。第五,拍肩。辅导员给予正在发呆走神的学生一个轻拍肩膀,既能委婉提醒,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能让其尽快恢复学习状态。

辅导员的一些微小动作,就能为学生前行路上带来无法替代的动力。

(三)应用好面部表情符号

传播学认为,人的面部表情是一个人喜怒哀乐的直接表现。第一,作为接受者。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其情绪状态,从而对其教育引导。第二,作为主动者。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面部表情的变化,去对学生进行提示或暗示。第三,作为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可以用微笑来对进行课前演讲的学生表示肯定,也可以微笑来回应学生在课下的问候。即辅导员可以使用面部表情符号来助力学生成长。

(四)利用好眼神符号

传播学认为,眼神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自己与学生的眼神交流,让学生感到被关注,加固师生间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持续向好发展。

四、结语

辅导员在用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与学生互動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符号沟通技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去启发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胡正荣.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李丽丽,“霍桑效应”在高校学生管理T作中的创新应用及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4).

[4]郑清松,“期待效应”在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4).

[5]杨红艳.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语言艺术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4).

作者简介:周杨(1989-),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专业:戏剧与影视学。

(责任编辑李赫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