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学生微信朋友圈建构基础探析

2020-07-22杨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个人成长朋友圈微信

杨玲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各种网络沟通平台,随着MSN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一度被认为“不入流”的QQ软件逐渐成为明日黄花,而微信以势不可当之势席卷而来,高校大学生也成为该软件的生力军。客观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习惯,并引导他们建构一个健康向上的朋友圈,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需要我们思考的社会性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个人成长

[作者简介] 杨 玲(1975—),女(壮族),湖南湘阴人,本科,副教授、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25.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6-0122-02    [收稿日期] 2019-12-25

研究发现,微信用户因年龄不同所偏爱的表情也不相同。表情包的偏好代表了不同年龄群体的个性特征。当代大学生以90末和00后为主力军,他们是一群稚气未脱的高素质群体,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等特征,他们热情向上,对待新鲜事物更具趋向性。在全民微信的热潮中,大学生不仅将微信及其朋友圈作为对外沟通的窗口,更将其作为推介个性名片的平台,或展示、或倾诉、或宣泄,在喜怒哀乐中将自己与朋友融合在一起。本文就青年学生微信朋友圈建构的几个基础进行简要探析。

一、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身份建构

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通过朋友圈,可向朋友展示自己的学识、品位、素养、能力、爱好、情绪等。这种表现可以平铺直叙,可以荡气回肠,还可以欲盖弥彰,其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大学生的朋友圈具有显著的身份特征,如知识性、专业性等。

第一,性别的确定。大学生群体会在朋友圈推送消息时,有意无意地体现出自己的性别特征,如漂亮的头饰、美甲、一件连衣裙,或者生龙活虎的背影、一大份饭、一双冒烟的球鞋等。通过文字、图片或借助他人之口讲述一件事情,凸显出自己的性别特征,由此达到性别身份的自我演绎。

第二,呈现格调与审美观。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个性化的格调与情趣,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大学生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群体,在注重人文气质与修养的同时,也有着消费方面的审美追求,如饮食、衣着、休闲或娱乐方式等,体现出个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倾向。从朋友圈角度,可以大体判断出其“主人”的风格与属性。

第三,主体意识与学术素养。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已经成为其第二张面孔,他们会有意无意间在朋友圈发布一首原创诗、提出对某一学术论文的点评、表达对某一哲学观点的深思等。有时,他们也会晒出自己读书的剪影,与某位名人的合影,在图书馆、年会、培训或论坛现场的定位等。这些表现形式不同于肤浅的情绪宣泄或简单的文字表述,而是在彰显个人知识元素背景下的某种优越或满足。

第四,社交能力。相比于基础教育,高校生活更趋多样性。社交自然成为大学生活的必要部分,也是大学生活延展至社会的必要能力。在大学期间,很多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因共同爱好而一起畅想、一起娱乐、一起消费,甚至高兴地互粉、互黑。借助微信朋友圈,他们将各种活动和资料转发、宣传,在高参与度的环境中,让朋友们看到自己多样化的生活维度。

二、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人际关系建构

微信朋友圈是个人人际关系的真实体现,具有典型的理性和道德因素。由于大学生独特的角色限定,都会根据自己的独特性对朋友圈展现的内容进行设想、加工,最终有选择性地将博学、善良、乐观、品味、美丽等形象展示给自己的朋友,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推送效果。

第一,无观众表演。多数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信息推送,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演色彩,或精雕细琢词句用语,或反复处理图像视频。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观众的“潜水”式反映。这种结果主要源于观众的“抵制”。因为所发信息过于媚俗或炫耀成分过高,或过于“高大上”让围观者不明就里,都会出现“潜水围观”的结果。其次是滞后回应。由于学生上课、实习或其他原因,造成受众群体未能第一时间看到该信息。此时,发送者处于等待状态,期待好评如潮。若推送信息未能获得积极回应,发送者则会反复剖析、深入思考。而对于极少一部分人来说,发送朋友圈信息本身就比较随意,对好友回复也不在乎,或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博学,彰显自己的身份。

第二,角色身份的变化。大学生入学前身份较为单一,仅仅是一名中学生。进入高校后,学生身份发生了重要变化,如在大学生身份基础上,还兼具社团成员或组织者、班干部、兼职工作人员、实习生等。部分大学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会为考研、入党、考取各种证书而努力,这些角色身份的变化,也会体现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推送中,成为大学生角色身份转变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三,设计表达“符号”。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的角色框架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包装”,选用特定的符号彰显自己在朋友圈中的个性化特征。推送朋友圈的信息无外乎文字、图片、视频等几种单一或组合形式。大学生中,女性偏重于图+文的组合形式,以此达到大信息量,并获得高回应的效果。男生则更倾向于简单的视频或单一的图片。但大学生这一群体为达到“轰炸”效应,又会采取美图、美颜、暴露发送地点等特定手法加以渲染,尽量不让围观者产生肤浅的感觉。

无论哪种方法和思路,朋友圈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重构人际关系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这个“T型台”上的展示,都是让自己在朋友圈中占据主导或突出地位,从而为自己赢得一个人际关系方面的先机。

三、大学生朋友圈话语体系的建构

上大学前,从牙牙学语直至步入象牙塔,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被领导、被管理的地位,个性也被压制在学习之中。及至进入大学校园,大家才有一种放飞自我的感觉。此时,他们都希望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而要赢得话语权,则需要彰显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如通过晒证书,证明自己比别的同龄人更拼搏,在同学、家长面前更有发言权。由此,大学生开始用自己的努力营造一种个性化、向上的朋友圈氛围。

第一,好友的分組与隔离。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大学生会有意地隐藏或屏蔽一些不想示人的朋友圈信息,通过隔离、分组,定向传递信息等来达到保护自我形象的目的。在分组中,根据层次划分为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在推送微信朋友圈信息时,按照分组屏蔽自己的父母、教师等,甚至有的信息只是为某一组甚至某一个人推送,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培养忠实粉丝。在选择观众时,微信的功能可帮助完成把关、筛选,从加入好友开始就可设置相应的功能。在后续的互动过程中,还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与好友进行全方位互动,或单向屏蔽、隐藏、拉黑等。这些手段既有助于自己的尽兴表演,还避免了别人“砸场子”,最终达到圈粉、圈“铁”粉的目的。

第三,塑造个人形象。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是一个树立个人核心的过程,同时,也是彻底改变历史“面孔”、创造新的精神风貌的过程,朋友圈既成为他们彰显个性、重塑形象的平台,也成为他们“表演”以及获取更佳社会位置的“舞台”。通过各种策略和选择隐去平凡、消极的一面,凸显自己积极、向上、阳光、自嘲(幽默)的一面。由于高知的特点,他们还会在“晒”的过程中,使用较为“高超”的手法避免出现尴尬,并在互动中发挥文字、图片、视频的隐性力量。入学伊始,大学生的朋友圈便会带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他们“跑马圈地”“开疆拓土”的野心不断变大,并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话语体系。

四、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正向引导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微信、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功能,通过运用相应的背景、语言、图片、视频等形式,于点滴间对他们施加正向影响,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促进其健康发展。此外,还可结合各种校园活动,积极开展线上与线下互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我,进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中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娇娇.大学生朋友圈“学习打卡”文化消费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21):61-62.

[2]樊晓莉.叙事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发文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0):188-189.

Analysis on the Foundation of Students' WeChat Moments

YANG Ling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51,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era has given birth to a variety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tforms.In the era of WeChat,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the new force of the software.How to objectively analyze the network habits of college students,and guide them to build a healthy and positive WeChat Moments,and then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values and the world is a social issue tha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WeChat;Moments;personal growth

猜你喜欢

个人成长朋友圈微信
成长主动性对师范生可就业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人才密集型行业中的制度建设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研究
微信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理论及干预研究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