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摊经济、拼多多爆火背后的商业逻辑

2020-07-18彭冬林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店消费消费者

文 彭冬林

在2020年两会闭幕后召开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一时间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尽管不少人认为“6亿人每个月收入也就1000元”这一结论有些“夸张”,但这却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那么,月均收入1000元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让我们先来看两组关于居民收入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按照这一数字,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为2561元;2020年一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7109元,也就是说,如以我国人口14亿粗略计算,排序在第7亿的人,在2020年一季度的月收入为2370元,低于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2561元。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仍有6亿人,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比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一半还要少。因而,当下爆火的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以及以低价产品在电商红海中杀出一片天地的拼多多,与其说是消费降级下的产物,不如说是围绕这部分低收入人群做着消费升级的商业新尝试。

地摊经济并非一蹴而就

后疫情时代,“保障那些困难群众和受疫情影响新的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应该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6月1日上午,在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与摆摊的商户交流时,李克强总理指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由此,沉寂多年的地摊经济、夜经济与小店经济一起被赋予“拉动内需、就业、提升整体经济活力”的重任,成为了疫情之后带动民生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再度在全国遍地开花,并掀起了全民“摆地摊”热潮。地摊经济的背后,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大部分还是属于月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6亿底层民众,而地摊也是他们赖以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事实上,在我国,小店经济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其快速复苏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全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小商家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同时有越来越多商户与经营者加入开店计划,为城市生活和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

据支付宝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200万家小店和路边摊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小店和地摊经济成绩亮眼,不仅留住青山,而且呈现V字反弹。其中,数字小店的表现尤其抢眼,支持支付宝消费券核销的小店,收入流水比发消费券前一周环比增长高达73.4%。另据6月份微信支付发布的《小店经济复苏大数据》显示,全国小商家数5月环比1~2月增长2.36倍,交易总笔数5月环比1~2月增长5.1倍,交易金额增长近2倍。

随政策火爆起来的“地摊经济”,在解决就业的同时,更为互联网平台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各个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不同的扶持策略,与地摊经济无缝衔接: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平台针对“地摊经济”提供了超过700亿元的无息赊购;腾讯在微信平台中推出了“全国小店烟火计划“,以数字化工具推动“地摊经济”提档升级;京东宣布启动“星星之火”计划,组织超500亿品质货源支持地摊和小店经济;苏宁推出“夜逛合伙人”计划,在货源、资金等层面扶持地摊经济;美团则推出了名为“春风行动”的百万小店扶持计划……

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而言,地摊经济的发展或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商业变革:首先,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地摊创业大军,地摊将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流量入口,长时间的经营必然会在周边范围内建立起一定的私域流量,而通过各种扶持政策与小摊贩进行链接,可以实现从私域流量到公域流量的引流,这比单纯做推广引流成本更低、更便捷。其次,地摊本质上是下沉市场中的一个细分领域,最大的特点是贩卖商品价格低,受众更多的是下沉市场中的基层消费者,与地摊经济相连,有助于互联网平台企业打入下沉市场,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

短期来看,在前期疫情影响之下,加上租金、人工、材料等成本,餐饮、百货、购物中心等实体零售门店将受到地摊经济的影响,被分走一部分人流。然而,由于本身经营方式、经营内容以及服务等差异,实体门店的优势仍然存在,其与地摊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对于中等收入阶层而言,其拥有着较强的购买力,也需要实体店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产品以及优质的购物环境和服务体验,这些在地摊是无法获得满足的;对于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低收入群体而言,便宜、方便的地摊货,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举例来说,一条街如果形成了地摊集市,必定有商铺,周边也有居住区和人流量,允许摆摊,门店经营的区域可以向外延伸,在门外多摆几张桌子和货架,以吸引消费者消费或进店;同时,街边有地摊存在,商铺也会更热闹,更加有烟火气。因而,对于目前的实体店来说,劣质的产品、糟糕的体验必将被地摊所淘汰,如果想要在市场中长久发展,应尽量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发挥自己的长板效应,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体验才是当务之急。

线上“地摊”——拼多多的逆袭

在地摊经济爆火的背后,人们再度将目光投向了几年前就实现了地摊经济“互联网+”的电商平台拼多多。据拼多多最近发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拼多多营收65.41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44%;GMV(即网站成交金额)达11572亿元,同比增长达108%。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整体增速放缓并趋于稳定的拼多多活跃用户,在第一季度得到了强劲增长,截至2020年3月31日,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增长至6.28亿,单季度增长了4290万。

这在整个电商平台增长进入瓶颈期的当下,无疑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绩。曾经被大家调侃需要砍一刀的“拼夕夕”,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或许,对于一线城市的人来讲,使用拼多多是消费降级,但是对于三到六线城市的人,包括前文提到的6亿低收入人群而言,用拼多多实际上是消费升级。拼多多的财报数据也对此给出了有力的支撑:该财报显示,截至3月底,拼多多活跃买家平均年度支出金额达1842.4元,同比增长47%,呈现出高粘性和高复购度的消费习惯轨迹。一方面,是拼多多的低价优势,形成了对消费者心智建构的天然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拼多多自身的新消费模式,适应了用户的普遍诉求和购买意愿。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只有充分认清消费分级的现状,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商业布局。此前,身处一线城市的消费者需要进行消费升级,商家通过不遗余力地鼓吹消费升级,让越来越多有实力的消费者享受到品牌增长的红利。在疫情影响之下,人们开始转变消费心态,普遍呈现谨慎消费、优质消费、体验消费3大特性,与此同时,原本就存在的消费者贫富差距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消费分级现象日渐明显。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不同、渠道不同,高低级线消费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建立不同的消费者心智,拼多多爆火的背后,正是其抓住了低线级消费者的需求,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线上拼团服务,以消费者重视价格为逻辑起点,由平台提升价格权重,从而打造出高性价比的商品卖场。

当然,与地摊产品一样,拼多多的产品同样饱受质疑,与低价对应的,是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对此,拼多多正在不断调整定位,提供向低价且高质的产品平台转变:2019 年5月,拼多多宣布推出“美好生活万人团”活动,联合品牌方投入百亿补贴上万款产品;2019年“618”大促时,拼多多启动“百亿补贴”活动,联合品牌为多款热门产品提供现金补贴;至今,百亿补贴活动仍在延续。此外,2020年4月19日,拼多多宣布认购国美零售发行的2亿美元可转债,为拼多多平台商家在大件物流、仓配一体化、安装交付等环节提供定向服务。

从被群嘲到完美逆袭,拼多多用5年的时间将触角牢牢伸向了三到六线城市消费群体甚至乡镇市场的消费人群,并借助手机社交和手机支付能力的普及,以满足这类人群用手机来购物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低线城市甚至乡镇市场将越来越大,其体量大有超越传统一二级城市市场之势,谁抓住了这部分市场,谁就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后记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数亿低收入人群或将成为重要发展潜力。回顾中国消费发展史,一直以来,低收入人群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家电行业为例,数年前家电行业销售增长遇到瓶颈时,曾启动过“家电下乡”服务,通过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进行电器销售、置换,以换取行业新的发展。这一举措显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乡村地区消费成为家电行业新的增长点,一直持续至今。

眼镜行业同样也有着较为接地气的发展路径,不少如今在业内大获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在数十年前有过一段走街串巷、挑担叫卖的经历。因而,对于眼镜行业而言,在将目光放在中高端产品提档升级的同时,大可以借此地摊经济发展的势头,将一部分注意力投向包括6亿低收入群体在内的眼健康市场,为这部分消费者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公益活动形式的视觉健康服务。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另辟蹊径,为企业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视觉健康送进千家万户,加速推进我国国民眼健康普及进程。

猜你喜欢

小店消费消费者
我与小店的黄金时代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凯特的小店
年味小店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40年消费流变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