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内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承

2020-07-17柴静

艺海 2020年6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传承

柴静

〔摘 要〕本文立足于内蒙古民族音乐开发传承现状,挖掘多元文化为民族音乐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阐述内蒙古民族音乐具有的多元性、独立性、叙事为主等文化特征,最后提出民族音乐传承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多元文化;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十分必要。现阶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内蒙古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冲击,我们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教育资源等,为其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

一、内蒙古民族音乐开发与传承现状

在民族音乐中,其精髓所在并非是大众化,而是特色化,民族特色可为民族音乐发展提供切实保障。首先,民族音乐是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是民族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侧面体现出民族兴衰、繁盛等,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特点;其次,民族音乐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该民族的价值观、生命观等,如蒙古族的《祝酒歌》《婚宴歌》等,十分喜悦欢腾,它也是民族风俗文化的象征,如《思乡歌》《劝嫁歌》等,充分体现出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期盼。新时期背景下,民族音乐的开发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民族音乐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展,可为其发展壮大提供更多助力;另一方面,忽视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保留,使民族音乐大众化有余,特色化不足,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发展前景。此外,内蒙古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一些大型音乐演出资金主要源于政府补贴、财政拨款,导致民族音乐的推广受到阻碍,无法将民族音乐特点充分体现出来,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扬。

二、内蒙古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特征的研究可起到培根固土的作用。

1.多元性 内蒙古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当地的民族音乐也是历史变迁的精华所在,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各个部落牧民在交流中逐渐实现文化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多元性。蒙古民歌主要包括悲壮、喜剧两种形式,悲壮音乐多为悲情故事叙述与英雄赞扬,此类歌曲主要体现民族、部落被欺压后的艱难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是科尔沁悲剧音乐,如《悲泣的骆驼》《乌兰巴托之夜》等等;英雄赞扬类音乐主要突显英雄的豪气、大无畏精神,整体音乐基调以壮丽、大气为主,如《成吉思汗》《出塞曲》等。喜剧音乐中不但带有民族磅礴气势,还带有些喜剧性元素,给人一种快乐、轻松之感,从表面上幽默滑稽,但内涵却十分深刻,揭露人性缺陷或者婉转表达心中不满,值得反思和回味,例如《嘎达梅林》《牧歌》等。

2.以叙事为主 在内蒙古音乐中,叙事民歌占据较大比例,充分体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晚清时期,内蒙古部分牧民被迫从事农耕,开始半牧半耕的生活,导致许多牧民进入科尔沁草原,使当地音乐形式得以丰富,尤其是长篇叙事类歌曲,以人们身边重大事件或者著名人物为主体进行创作,将牧民的生活琐事充分体现出来,使民歌更加简单易懂,此种形式深入人心,同时可从多个角度将生活状态、阶层关系等体现出来。叙事民歌还具有较强的社会学、史学价值,例如《嘎达梅林》《东山哥哥》等,不但是内蒙古民歌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3.独立且唯一 在社会不断发展之下,内蒙古音乐形式技巧与随之发生变化。文化发展在于传承,内蒙音乐本身带有显著的民族性特点,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原始唱法,例如,较为传统的唱法——呼麦,便是内蒙老歌的演唱方式之一,从喉底发出声音,一人可同时唱两个声部,此种演唱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当代,许多歌唱家喜欢将内蒙语言与传统歌唱技巧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音乐代表作品。

三、内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承方法

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急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1.注重民族音乐开发保护 当前人们的审美发生改变,为了迎合新需求,需要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开发,但不应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要把握文化精髓,与民族特色有机结合,保护式开发和利用。首先,应正确理解民族文化融合、多样、变异性,将音乐发展贯彻到民族文化发展之中,使民族文化与音乐行为相统一,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多原生态的蒙古音乐作品;其次,实施抢救式开发与保护,借助先进科技对民族音乐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传扬;最后,保持音乐文化中的原生态、文化特色不被破坏和改变,避免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变得简单庸俗。

2.借助社会资源保护民族音乐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广阔的土地上拥有丰富的演艺人力资源,对此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搭建民族演艺文化平台,促进民族音乐传播。可借助网络渠道,通过构建民族文化网站的方式,对民族音乐进行宣传,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本地民族文化、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化挖掘和整合,打造丰富多彩的演艺文化作品,通过创意表演的形式将民族音乐文化魅力充分体现出来,在演艺节目服装、舞蹈、音乐设计等方面均来源于蒙古居民生活原型,以本地土生土长居民为演员主体,为游客带来强烈的民族文化体验,提高旅游吸引力。

(2)与广大群众现实需求相结合,设置民族音乐专业场所,如音乐厅、曲艺场等,使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大众感受高质量、专业化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音乐事业持续发展。

(3)加大扶持力度,确保音乐文化传承者的基本生活,使蒙古民族音乐文化能够继承发展,以免原生态音乐行为消失在茫茫的文化浪潮中。同时,还应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入股、控股等形式进入文化演出领域,创新运营模式,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音乐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更多资金,在企业上市、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关注。

3.加强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的传承应与高校教育相结合,近年来,内蒙古音乐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采风,通过开展田野工作、艺术实践等方式,促进民族音乐的继承和传扬。在学生了解蒙古音乐相关知识基础上,使教学逐渐向课外延伸,亲身对本土民族音乐资源、人文生态进行了解,并撰写调查报告。例如,蒙古族即将消失的原生态音乐“古日道”,其属于宫廷与民歌相结合的歌曲。据调查,当前杭锦旗沿河五个乡内只有寥寥几个“古日道”传承人,且他们的年岁较高,据一名83岁高龄的传承者介绍,自从“古日道”从父辈传承下来后,便没有得到过多关注,她自己也有50多年没有唱过“古日道”了。对此,音乐学院与当地政府联合将几位传承人邀请到学校,对他们传承的90余首古日道进行抢救式录制,对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保护。

学校应加强对内蒙古民族音乐开发传承的重视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族音乐社会实践、社会音乐活动等。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实地体验的方式,要求学生到不同民族地区开展田野工作,积极挖掘当地的民族音乐资源,每位学生收集整理三首以上的民歌或者民族舞,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内蒙古民歌得到有效的整理、分析、制谱;采风完毕后,开展“田野调查汇报会”,每个小组派代表将采风了解到的艺术形式进行汇报,并演绎出来,通过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再现民族音乐的平台;内蒙古音乐学院还会每年举办一次草原文化艺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和表演中深刻意识到音乐文化开发与传承的重要意义,为音乐文化继承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综上所述,为促进内蒙古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应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使音乐文化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在加强音乐开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优势,并使民族音乐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才能够生根发芽,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8(7).

[2]王莹.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98(03).

[3]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9(10).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传承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创意素描,创造新意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