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伟:为了测量珠峰我坚守55夜

2020-07-17

北广人物 2020年26期
关键词:陈刚峰顶王伟

攀登珠峰的目的有很多,为它量“身高”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个。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山脚到山顶,都有人付出努力。

对测绘人来说,抵达什么高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为某个高度做测量。5月27日,海拔6500米,上午11点。珠穆朗玛峰前进营地。当8名队友登上峰顶的画面传到直播屏幕上时,帐篷里响起一阵欢呼声。可王伟不敢放松。在此后的1 50分钟,他几乎一秒不落地盯着手机屏幕,努力捕捉峰顶上人影的每一次操作。从4月7日进驻珠峰大本营,到6月1日大部分测绘人员撤离珠峰测区,整整55个夜晚。

每天仰头望向峰顶方向

5月27日下午,海拔7790米的二号营地。狭窄的岩石坡上,陈刚拉开帐篷拉链,仰头望向峰顶方向。外面的风雪漫卷呼号,除了白茫茫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可他依然隔一会儿就重复一次开拉链、关拉链的动作,“就是心里惦记”。当天凌晨两点,按计划,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开始冲顶。在他们身后,每级营地上都有队友随时准备接应。陈刚是离他们最近的队员之一。

王伟和48岁的陈刚是此前公布的1 2人冲顶名单中,“唯二”非专业登山人员。他们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测绘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时至今日,受珠峰峰顶自然气候影响,测量型无人机或机器人还无法在那里准确作业。要想测量珠峰高度,就必须有人登上顶峰。此前我国6次珠峰高程测量,登顶工作都由登山队员完成,这一次,测绘工作者希望亲手插上觇标。

从登山“小白”到7790

去年4月,自然资源部组织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开始编制珠峰高程测量技术设计书和实施方案。今年1月中旬,陈刚、王伟和另外8名被挑选出的国测一大队测绘队员到北京的登山训练基地开始接受训练。

在此之前,28歲的王伟从未到过西藏,他甚至没有攀爬过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

体能训练,学习登山技巧,学习登山装备使用,在下雪时熟悉雪上攀登环境……一向身体很好的王伟觉得,“登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直到4月7日抵达位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这个陕西小伙子才真切意识到,在高海拔地区,所有的“简单”都变得“不简单”。

缺氧和寒冷快速消耗着人的体力。从珠峰大本营再往上,每走一段,王伟和陈刚就要停下来喘上几口气,然后忽视身体持续发出的“坐下休息”指令,接着往前走。接电话成了有难度的事。“手机一直响着,我就是不想伸手去拿”,王伟觉得,在珠峰的每一刻,疲惫感都如影随形。

受天气影响,从5月6日起,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先后3次冲顶,直至5月27日登顶成功。每一次攀登和下撤都是对队员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从海拔6600米到7028米,直线距离不过两公里左右,竖着一堵高差400多米、坡度几近垂直的冰墙。这是著名的北坳冰壁———珠峰北坡攀登路线上的第一个天险。

穿着冰爪,拉着上升器,系着攀登绳……“挂”在冰壁中间,王伟觉得自己的体力已经到极限了。每往上迈一步,他就要停下来喘一喘。几次往返,他找到了分配体力的方法,身体也有了惯性:数三下,前进一步,再数三下,再前进一步……7790米,是登山“小白”王伟最终抵达的高度。自2009年以来,因工作需要,陈刚每年至少会去一次珠峰测区。此次攀登珠峰,他还4次上下北坳冰壁。即便如此,与登顶队员一起回撤时,从冰墙下到坚实的地面,解开攀登绳的瞬间,陈刚也难得地坐了下来,平复了很久。

为了数据继续坚守到最后

5月20日,测量登山队第一次抵达海拔7790米区域,一夜暴雪几乎掩埋了队员们的帐篷。第二天一早,为了外出测量,光是穿衣穿鞋、备好氧气瓶拄上登山杖,王伟就已经气喘吁吁。

平原上20分钟能完成的测量,他与队友合作,花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攀登过程中,王伟和陈刚包办了大部分数据测量和仪器调试、充电工作。由于最后攻顶队员都不是长期专业从事测绘的人,王伟就一遍遍给他们说明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顺序,“有的设备要依靠另一台设备发出的信号工作,如果先打开了前者,得到的数据是没用的。”让陈刚担心更多的是仪器本身。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全面使用了国产测绘仪器,能在零下40℃的冷库中正常工作。“但峰顶的条件肯定更恶劣”,陈刚说,如果设备无法顺利运转,记录到的数据不完整不连续,就会影响后期计算的精确性。“旁人或许关心谁能登顶,而我们最关心的,是登顶的人能否安全地把高质量的数据带下来”。走遍了七大洲和南北极,陈刚觉得,对测绘人来说,抵达什么高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为某个高度做测量。8名队员在峰顶测量的1 50分钟,是所有参与珠峰高程测量的人最紧张焦虑的1 50分钟。死死盯着屏幕,王伟发现,负责操作重力仪的袁复栋一直在摆弄仪器的度盘。

王伟明显感觉到,他没找到准确的读数位置。王伟紧张起来。在海拔7790米与袁复栋一起使用重力仪时,王伟曾告诉过他当时调度盘使用的参考值,“可重力仪从没到过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度”。往左,又往右,再往左,再往右……慢慢地,屏幕中袁复栋的动作变得果断起来,王伟知道,他摸索到准确的参考值了。下撤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后,袁复栋告诉王伟,在峰顶,重力仪测到的实际数值与之前的参考值还是存在一定误差。在海拔7790米以下,随着登山队数次往返,所有数据都反复测量了很多次。唯有顶峰的测量机会只有一次,这让那里的数据尤其宝贵。

回到大本营,直到大体确定测量结果有效且完整后,王伟才终于放心地吃上了工作人员特意从珠峰下带到大本营的庆祝蛋糕。

邢大军据《工人日报》郝赫/文整理

猜你喜欢

陈刚峰顶王伟
CHARACTERIZATION OF RESIDUATED LATTICES VIA MULTIPLIERS*
Theoretical design of thermal spin molecular logic gates by using a combinational molecular junction
SU(3)spin–orbit coupled fermions in an optical lattice
Up/Down 让低谷者挣扎奋起,让峰顶者砥身砺行——本刊专访“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
Convection: a neglected pathway for downward transfer of wind energy in the oceanic mixed layer*
“三数”求解大揭秘
蛤蟆峰顶看湖景
徐州北站上行驼峰下峰顶车的分析及对策
刘作抚就是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