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质量陪伴”理念的留守儿童异地关爱服务模式

2020-07-16

魅力中国 2020年20期
关键词:候鸟陪伴志愿者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一、新模式的提出

留守儿童的异地关爱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留守儿童群体——“小候鸟”,他们在假期奔走与城市和家乡,但往往因为父母无暇而得不到想象中的团聚,在城市里二次留守。这些留守儿童在陌生城市缺乏关爱和有效监护,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是遭受意外伤害。想要解决二次留守的问题,关键在于家庭和体制,转变家庭教育思想、改变城乡二元体制是根本。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思想的转变和政策的落实都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空白期内能迅速做出反应的只有社会力量。但是单一的渠道很难持久,所以一个能长期生效的关爱体系要靠多方合作,以“小候鸟”的第一需求为出发点整合各方资源,真正做到基于二次留守的精准公益。

为此,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留守儿童异地关爱模式——质量陪伴。笔者团队通过漫长的实践探索,在典型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杭州市格畈社区连续十一年开展“小候鸟”心理关爱服务,直接关爱“小候鸟”4840名,服务时长近50000 小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一新模式从多方位、整体化角度入手,以期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异地关爱问题,让孩子们更加幸福地成长。

二、问题背景

(一)“小候鸟”现存问题

1.人身安全难以保障

暑期是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高发期,其中作为儿童群体中的“小候鸟”,由于父母工作、环境陌生等诸多原因,人身安全更容易出现问题,例如2018 年暑假杭州发生多起儿童坠楼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2.适应能力差、生活孤单

留守儿童在随父母来到城市后生活环境随之产生变化。从日常生活到娱乐玩耍,更甚者在语言沟通上都会有困难。家长无暇陪伴,让他们不得不孤独地困守在有限的空间里,孤独感和寂寞感充斥着他们的内心。

3.亲情饥渴、情感缺失

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父母亲情,但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减少对子女的关注,长久下来就算假期将子女接到自己身边也不能填补亲情的缺失。即使生活在一起,短暂假期过后又面临分离,亲情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虽然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父母的外出工作是为了养家,但是若父母因此缺失对孩子的心灵关爱,则会给留守儿童内心带来更难以抚平的伤害。2018 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留守儿童逆反期提前至五年级。在各个年级,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恋、精神依赖、行为依附得分都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1]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

4.思想文化教育的忽视

在“小候鸟”家庭里父母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很多家长的想法是让孩子不缺钱花就够了,自身的教育责任就算履行了,反而忽略了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成长。父母外出导致父母与孩子间沟通频率的减少和沟通方式的单一化,这会影响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作用的发挥。[2]

(二)留守儿童异地关爱现状

1.家庭教育认识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给予,还包括精神上的关爱与教育。[3]在暑假期间,即使孩子来到了父母身边,但是很多父母仍是会选择继续工作,很少有时间教导孩子。另外,大多数农民工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兼顾到孩子的心理教育。中国政法大学郭伟和认为:当孩子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只会让他难以适应,造成“二次伤害”。[4]

2.不和谐的文化氛围

儿童与社区的联系紧密,从一出生就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社区各种信息的影响。留守地所营造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到小候鸟的身心健康。如果所在社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忽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就会导致社区教育功能无法发挥。孩子们生活在这种不良社会环境下,潜移默化不免会产生心理问题。

3.政策实施效率低

已有研究表明,不少地区对待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政策依旧保留在对政策的解读层面,主演围绕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即政府、妇联、共青团、妇联、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操作未给予明确表示,使关爱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位于理论层面。然而孩子们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只有短短的假期,当大家还在等待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二次留守了。

三、“质量陪伴”关爱服务模式的建构

(一)一个理念

质量陪伴是指基于情感赋能的视角下,针对“二次留守”现象所提出的一个名词。是指在多方力量的合作下,以“陪伴是留守儿童成长的第一需求”为理念,在关爱服务中增加情感成本的投入开展的一系列有质量的陪伴性活动,真正做到在该问题下的精准公益。为此笔者团队兼顾关爱方与被关爱方两端的问题视角,在总结“小候鸟”关爱服务经验的同时面向社会随机发放在线调查问卷,广泛收集人们的相关看法。团队共收得问卷1206 份,以了解“小候鸟”并参加过相关志愿服务的解释标准剔除165 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041 份。结果分析如图1、图2 所示。图1:在您看来,一个关爱小候鸟的社会服务体系中能发挥很大作用的是?

图2:在帮助“小候鸟”时,您是否赞成陪伴是“小候鸟”的第一需求?

在表1 中,大家认为能在关爱“小候鸟”服务中能发挥很大作用的前四位分别是正确的关爱理念、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志愿者,而家庭、政府、社会资源则重要性较低;表2 显示了对于“陪伴是’小候鸟’的第一需求”这一理念有超过86%的人表示赞同。第一需求即是是指小候鸟所需要的是渴望父母不对自己忽视的关爱陪伴,渴望在陌生城市有伙伴倾听、玩耍。

(二)四个维度

1.家庭维度:父母成为“协作伙伴 ”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社会系统,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依赖和影响,因此不能把个体的问题归结于某个家庭成员,而应当从整个家庭的互动交流方式去理解家庭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家长成为协作方,是为了改变以往的关爱服务中孩子是主体,家长被动迎合的状况,让家长拥有更多主动性。家是温暖的依靠,家是幸福的源泉,家庭要在这个关爱服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组织亲子教育茶话会

通过儿童教育专业人士的分享,可以让家长们从中获得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新方法、留意孩子需要安慰的时机,通过成熟的理论与成功的案例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培养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2)扮演“伙伴”角色

在团体合作活动、亲子活动中,让家长成为 “伙伴”来一起完成某项工作。不是家长对孩子的指导,也不是孩子听着家长的话,而是伙伴之间交流,在合作中增进双方的了解,这样的平等式交流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在日常作为应引导方的感受,让家长懂得孩子作为被引导方的想法,在他们感知方的意义同时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

(3)建立家庭成长档案

通过对家长展开儿童教育相关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引导他们采用更合理的办法进行家庭教育。成长档案包括阶段成长记录、理论知识、实践案例等方面。由每一个结对陪伴志愿者编辑整理赠予家长学习。

2.高校维度:化身“小候鸟”的守望者

高校一直是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主力军,仅在每年假期就有很多支志愿者队伍奔赴中国各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在关爱服务过程中高校志愿者们与孩子们有着较高的亲近度,因此,高校志愿者的参与性、专业性直接影响到服务效果。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发挥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志愿者的亲近性

大学生志愿者相较于社会志愿者来说更有年龄优势,更容易与孩子们建立沟通关系。在初级群体理论中,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伙是“人性的养育所”。在关爱过程中,大学生就像是孩子们的游戏群伙,在孩子眼中他们就是知心的大哥哥大姐姐,而不是长辈般的大人。

(2)组织与服务的专业性

高校的志愿者组织纪律性强、知晓志愿者服务精神并时常投身于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广泛与社会组织、企业、政府等合作互动,是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一是在进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时根据需求选拔有相关特长志愿者如教育类、心理类等打造专业化的队伍。二是依托高校的专业学科积极咨询学校学者、教授相关问题或是需求专业的指导老师,提升服务能力。

(3)服务常态化

高校拥有巨大的优势——志愿者资源,可以为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提供长久的续航。因此可以组建一个固定的服务团队定期、持续地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互动。通过互选结对的方式陪伴周期可以达到一年及以上,在全年活动的贯穿下全程“跟踪式”陪伴孩子,解决了以往孩子们刚过相处适应期又开始适应其他志愿者的问题。培养团队中的骨干人员成为项目的延续者,保证活动的常态化。切忌走马观花、点到为止。

3.公益圈维度:强大的赢效因素

(1)社会公益组织

社会公益组织因为成熟的运作体系和良好的社会角色定位而拥有独特的优势。它是社会资源整合的连接者,相较于政府的外在强制性,社会公益组织更能获得社会的支持,整合广泛的优势资源;真实教育需求的传递者,搭建公众与政府之间良好的沟通桥梁;专业教育服务的供给者,与农村学校、大学生志愿者、专家的互动合作加大地满足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5]

(2)企业中的公益板块

有企业曾经为员工的孩子办过类似的关爱“小候鸟”社会服务,但是因为孩子需要人手照顾、安全风险大就开始犹豫或是不再继续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单一的渠道很难持久,但是成为体系的一部分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资金援助缓解公共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促进关爱服务的进行,还可以发动各类媒体宣传报道聚集社会资源,形成良好的社会反馈。

4.政府维度:主流导向驱动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出现小候鸟二次留守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区域性失衡是导致人口大量流动,农村劳动力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由此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儿童留守也只是其中的一种。要想解决“小候鸟”问题,必须从户籍地和农民工所在城市两端发力。

(1)鼓励乡村振兴改善家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

国家目前已提出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措施,如果当地政府能落到实处,不仅能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更能让外出的人对家乡有更强的归属感而选择回来,为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仅在格畈社区,就有很多家长都表示如果家乡就业环境变好就会回乡就业。

(2)重塑社区教育环境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小候鸟”缺乏亲情的温暖和陪伴,生活环境中的同龄人就成了他们信任和依赖的对象。此外,社区的文化氛围也直接影响到“小候鸟”的身心健康,因此社区的教育参与不可忽视。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源,凝聚社区力量;另一方面,关注“小候鸟”群体,了解具体需求。在社区的关怀支持下,“小候鸟”家庭也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内心的不安。

(3)降低农村户籍儿童接受城市教育的准入门槛。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人们觉得改革户籍、教育等制度,让孩子们可以来父母身边上学是解决“小候鸟”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虽然短时间内结束城乡二元体制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弥补它的缺点,比如: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城乡统筹的社保体系。

四、“质量陪伴”关爱服务模式的特点

(一)一体化

一个能持久有效的关爱服务体系应该是多方位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见图3)。在这个模式中,各方资源不是各自投放而是汇聚整合,在同一个理念下汇聚成一股力量,精准地运营到“小候鸟”关爱服务中。通过真情陪伴的熏陶,不仅“小候鸟”会受到影响,其它协作方也同时得到反馈。这样的情况下 “小候鸟”、家庭、高校、公益圈、政府的一体循环构建了一个“情感培育场”,使得这项公益服务开始有了生机。

(二)互动性

在“质量陪伴”体系中,“小候鸟”及其家庭是主体。区别于在传统的留守儿童的异地关爱中服务中一般都把孩子当做关爱的对象,服务实施的客体。这样能有效地获得受益反馈,体现助人自助,比如一些孩子学会了在遇到家庭问题不敢面对面跟家长沟通的时候通过书信让父母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志愿反哺”(以前得到过帮助的小候鸟现在作为小志愿者与团队一起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也使“小候鸟”在项目中实现完全赋能。

(三)持续性

该模式以基础陪伴、家庭成长、自我成长、社会体验和特色活动等板块贯穿全年,以日常志愿服务、暑期公益活动等方式切实执行实现了项目的常态化与周期化。杜绝了志愿服务过于简单、“小候鸟”需要经常适应新面孔的问题。不管 是“小候鸟”的自我成长还是“小候鸟”家庭氛围营造,关键在于保持活动的持续性让情感持久地发生作用。在笔者团队的关爱过程中,有一位陪伴团队走过五年时间的“小候鸟”在日记中写道:“在这里的经历让我变成了一个小老师,回到学校,同学们的一些问题我总能准确地回答出来,同学们个个对我刮目相看。”“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但更多的是改变,不再跟着爸爸妈妈呆在难受的工厂、性格从内向到开朗,变得多才多艺…”

(四)情感赋能

从家乡来到城市与父母短暂相聚的这群“小候鸟”,只拥有一片狭小的城市天空。他们的内心很纯粹,渴望伙伴、渴望有人倾听他们的诉求。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对他们肩负着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疏导的巨大责任。为此本团队秉持“陪伴是‘小候鸟’的第一需求”理念,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伙伴。真心会和真心遇见,真情就是“万能的良药”。要真诚地去走进他们的内心,去倾听感受、耐心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找到内心的归属感,在和谐的环境下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候鸟陪伴志愿者
志愿者
陪伴
我是志愿者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洋候鸟”回闽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