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川区退耕还“橘”助贫增收

2020-07-15○文/

绿色天府 2020年6期
关键词:达川林农山村

○文 / 黄 海

达川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为三峡库区上游县,是长江上游生态治理重点区域,生态区位优势明显。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川区抢抓机遇,共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面积10.56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2.09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既是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民生工程。为此,达川区十分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专项扶贫契机,大力营林造林,在脱贫攻坚示范引领与生态建设之间找准结合点,开足退耕产业发展马力,宜退则退,全力助推脱贫增收。其中,金垭镇金山村的退耕还“橘”模式值得借鉴。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金山村隶属达川区金垭镇,距离达州城区19公里,居州河中上游,年均无霜期299天、降水量1192.5 毫米,PH值5.5~6.5,年日均气温17.3℃,年均日照数1472.7小时。全年积温较高,春季气温回升快,冬季气温下降小,很利于柑橘的发展与生产。加之近些年来,达川区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积极号召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发展农业产业,全区上下围绕“产业兴区”发展思路,结合市场销路方向,以退耕助力产业,以产业助推脱贫,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金山村退耕还林概况

2002年,金山村实施退耕还林栽植柑橘等近500亩。一朝退耕,三年成林,昔日的荒山便绿装渐染。2005年,首批柑橘开始挂果,到2013年,已为该村创造经济价值100余万元,户均创收2.3万元。2016年,已尝到甜头的金山村再次申请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300亩,种植了柑橘“爱媛38”。成功的背后,源于该村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创新发展模式,放活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造林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林业产业建设项目,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林产品初加工。积极探索“一体化经营”“收益分成”“利润返还”等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长期稳定增收。针对农村缺乏栽培和管理技术的实际情况,改变农民自己实施退耕的单一模式,推行“土地流转” 企业+基地+农户”“业主+农户”等多种模式,业主承包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地的,其补助仍由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享受,种苗造林费补助由造林主体单位用于造林。

二是建立场合组织、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林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领办各类林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专合组织。鼓励和引导林农以多种形式参加行业协会和专合组织。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和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是健全林果产业服务体系。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林木种苗、林产品质量监管、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林业科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市场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现代营销、物流网络,搭建林产品交易、展示及交流平台,建设覆盖全国、面向社会的林业产业政策、技术、信息咨询交流服务平台,为林农和其他林业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金山村是个贫困村,全村曾因生态植被脆弱、生态建设立地条件差、土地贫瘠导致村民多年“盼绿无望”,让其成为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退耕脱贫攻坚任务重大。党委政府实行林业技术人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为林农提供技术保障。金垭镇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积极引导通过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退耕农户增收致富。把国家抓生态与农民要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林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推动“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的步伐,增加林农收入,进而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进度,有利于实现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模式效益分析

自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以来,金垭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本镇立地条件、群众种植意愿及市场动向,抢抓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经果林,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打造“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退”出了绿水青山,“还”来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

荒山荒坡变身绿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镇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5000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0.92%提升至35.68%,水土得到了有效保持,达州母亲河州河水更清,两岸青山叠嶂,呈现出了天蓝地绿水清美丽画卷,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生态林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金山村300亩“爱媛38”连片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全镇特色林果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让群众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劳务、服务等工作,彻底改变了以单一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模式,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垭镇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退耕还林硕果磊磊,生态脱贫成效显著。全村新发展的300亩经果林全部挂果,年产值达15万元,同时平均每年可获得国家政策补助9万元,人均每年从退耕还林上获得收入达1000余元,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经验启示

优良品种是前提。“爱媛38”已在金垭镇金山村推广种植试验成功,相对一般杂柑成熟期提前了一个月左右,有利的填补了柑橘市场的空缺期。

果品质量是基础。果类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副食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果类的需要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生产高质量、高品质的果品,就必须要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无公害意识。严格控制药物,生产上要以生物和物理防治为主,优化栽培措施,避免果品污染,最大限度提高果品外观和内在品质。

政策扶持是保障。要按照整合存量、增加增量的原则,不断增加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资金。一是整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发展现代林业产业。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可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基地建设、人员培训、科技推广和林业专合组织发展等。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林业信贷投放,落实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开展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农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

猜你喜欢

达川林农山村
达州市达川区: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春风行动”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山村日出
山村一天一个样
达川区退耕还林典型经验调查报告
对如何提高达川区造林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沉寂山村崛起时
林业深化改革 林农共享红利
达川区联社:助办巴山采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