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防火要摒弃“五个依然”

2020-07-15赵卫红

绿色天府 2020年6期
关键词:村组护林森林草原

○文/ 赵卫红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特别是发生高强度大面积森林火灾之后,不但烧毁成片的森林,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原貌,而且还伤害林内的动物,降低森林的繁殖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并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甚至会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因此,防止森林火灾,就是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森林防火重于“防”,从近年参加全省森林草原防灭火蹲点督导的实践中发现,森林防火还存在“五个依然”的短板,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是麻痹思想依然存在。少数干部对森林防火缺乏正确认识,把本地多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作为成绩炫耀,产生自满情绪,出现侥幸心理,缺少了常抓不懈的韧劲。如果说森林防火本身就是一场持续长久的战斗,那么少数干部出现“轻敌”思想就很危险。防什么,怎么防,实际管用的措施有哪些?一些干部不太清晰。没有把预防的专注力放在“宣传教育”和“消除风险隐患”两个关键环节上,缺乏问题导向和危机意识,缺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钉钉子精神。

二是“最后一公里”防线依然薄弱。巡山护林是发现火灾隐患的“前沿观察哨”,也是预防森林火灾的“最后一公里”防线。但巡山护林队伍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生态护林(草)员文化普遍较低,年龄偏大,使用“棒棒机”比例大,巡护定位APP上线率不到20%。村组巡护员临时代岗的情况普遍,抽查中子女、妻子、老伴、亲戚临时代岗,情况处理程序不熟悉,化解消防火灾隐患不及时、不到位。森工局职工巡护的公益林与村组巡护的集体林巡护成效不均衡,APP使用情况明显好于村组群众。

三是野外火源管控依然有漏洞。高危、高风险县多数位于高山峡谷地区,高半山的群众较多,居住分散,农事生产及民风民俗活动等野外用火较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清明、春节等上坟烧纸和燃放鞭炮的现象较多,加之多是本地村民,拉不开情面,缺乏强制措施和管用的办法。上山采药、自驾观光、驴友踏青等私自进入林区烧烤、野炊、吸烟等现象依然存在,与护林员玩“猫捉耗子”游戏,火源管控难度加大。加上林区输电线路密集,一些地段电线跨度较大,安全距离不够,引发森林火灾隐患依然存在。

四是专业扑火队伍建设依然不稳。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是高危作业,需要专业的队伍。多数县至今无专业扑火队伍,主要原因除了多年没发生森林火灾因素外,各地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有些村寨青壮年整村外出,加之扑火队伍待遇不高,致使人员变动较快,队伍建设不稳定,扑火能力不强。组建的半专业扑火队伍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体力不济,且未经专业化培训,难以适应高强度、高危险的扑火需要。

五是宣传教育手段依然依然单一。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多以标语、横幅、喇叭为主。宣传内容呆板、手段不多、方式单一,没有真正用老百姓的语言,讲好老百姓的故事,触及到群众内心少。个别地方还把恐吓群众作为宣传成效。一些地方针对初中、高中、青年人群,缺乏创新的宣传手段,致使防火常识和注意事项没有真正入心入脑,并转化成老百姓自觉行动。

针对以上“五个依然”的短板和问题,改进措施是:

一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引导基层把森林草原防火成效周期目标固化在一年之内,尽量不要叠加多年成效,杜绝麻痹思想。二是简化智能巡护APP操作程序,混编森工与村组护林员,让不同文化程度的巡护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方便使用。三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不同对象,加强野外火源的精细化管理,及时防范化解火灾风险隐患。四是按照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标准,针对区域性防火实际,从规模、装备、能力、保障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建设,防火期集中驻防、统一训练,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五是高危县要在小、初、高中学校普遍开设森林防火专题教育课,要依托农民夜校等载体拓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阵地,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把“要我防”变成“我要防”,真正形成政府负责、部门齐抓、群众参与、社会共管的群防群治新局面。

猜你喜欢

村组护林森林草原
提高森林草原火灾治理能力四川“三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获批准通过
关于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几点看法
逆行而上 护林为民——宜兴市森林消防大队护航平安二三事
吉林省启用森林草原防火信息化科技创新系统
小狐狸的“哇
——哇——哇”
山西省启动“绿卫2019”森林草原执法专项行动
村组会计拒不交账,法律上该如何处理
仿生蜻蜓护林机
治治农村干部的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