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初英国阶级的冲突与融合

2020-07-14孙筱雯张雅淇李箬李

文教资料 2020年12期
关键词:福斯特融合

孙筱雯 张雅淇 李箬李

摘    要: E.M.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两部小说中,深刻反映二十世纪初英国阶级的冲突与融合。正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曲折发展,最终走向新生。作为马克思的基本理念之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能够很好地再现二十世纪初英国阶级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融合    阶级冲突    福斯特

一、引言

二十世纪初,E.M.福斯特(1879—1970)的作品开始受到英国小说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以关注当下英国人“发育不良的心”为主题,并以此著称。也是福斯特首次在作品中提出“唯有联结”的概念,一针见血地提出当时英国贫瘠的精神状态并给予了解决方案。《霍华德庄园》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均写于二十世纪英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各阶级的分化和矛盾达到了极点,处在该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困境”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两部小说主要论述阶级与阶级乃至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为共同点。

福斯特在小说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多变的人物关系,将当时英国人冷漠刻板的精神思想和各阶级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单以两部作品来看,各阶级间的冲突与融合,不仅符合福斯特自身写作理念——拯救失落的精神家园,而且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诸多观点不谋而合。

二、阶级理念

(一)阶级概念

阶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属于经济范畴,又存在于社会范畴之内。列宁曾言:“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由此可得,阶级即是经济地位不同的集团,在这些集团中,地位高的集团有能力拥有地位低的集团的劳动。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阶级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两者观点几乎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阶级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然而,阶级不应也不能只是经济群体,还是一个社会集团或社会组织[2](74)。很明显,经济基础是判定阶级的最初标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派生出各个不同地位的阶级,各阶级便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思想准则等,由此再派生出不同的社会集团。由此,阶级的构成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阶级划分及其在小说中的对照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说道:“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3](307)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由于经济情况、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由于这样的不同,等级与等级之间便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地位高的集团可以拥有地位低的集团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带有经济关系的“占有”,往往会牵扯到利益甚至利益纠纷,逐渐引起阶级之间的矛盾。由于阶级关系指涉的是一种经济关系,因此,阶级分析法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分析法[2](75)。简而言之,阶级关系其实是经济利益的关系。相同等级之间,会因为经济利益的相对细微差别,再次进行层级划分并产生冲突。整个社会,大到由整体经济划分出上中下三个阶级,小到在某一阶级内部又会由于经济的不同产生分层和相关冲突。

《霍华德庄园》讲述在二十世纪一十年代的英国,不同社会层次的三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与纠葛。福斯特以三个家庭为故事主线,突出了在经济催动下中产阶级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最终走向融合的过程。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则讲述了一位英国中产阶级上层淑女与下层阶级青年的曲折爱情故事,两人从相识到相爱,却因阶级之间思想文化的冲突而错过,直到重逢,阶级冲突一直存在。直至最后,矛盾终被打破,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也是社会发展、阶级融合的表现。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可以说这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和最基本的内容[4](30)。相对应的,福斯特的两部小说均立足于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工业化进程飞快,中产阶级队伍扩大。从整体来看,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孕育了不同层次的阶级存在,社会巨变的发展历史与阶级存亡必然是密不可分的。在探究《霍华德庄园》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两部作品时,若以阶级为切入点,则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阶级冲突:观念碰撞后的必经之路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的这句著名论断,使人们形成这样的固有观念,即阶级关系就是你死我活的階级斗争,阶级之间的和谐是绝对不存在的[5](38)。这句至理名言将人类由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和各阶级之间的曲折发展画上了等号。同样,马克思的这句话,将《霍华德庄园》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中产阶级的矛盾冲突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并赋予了一定的合理性。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正经历由维多利亚时代到爱德华时代的社会巨变,工业革命的进程使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激烈。

“英国遭受着道德缺失,劳动贬值,领导力空缺,怀疑、不敬神论以及贪婪成性正在将英国腐蚀成一个毫无责任可言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退化到仅以金钱为纽带”[6]。与其说福斯特在两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失落的精神家园”,不如说他是完完全全复刻了二十世纪不断冲突碰撞下的英国。在工业革命的催化剂下,大小工业蓬勃发展,各阶层就此迅速分化,中产阶级成为当下英国社会的主力,继承了曾经贵族虚伪做作性格的中产阶级上层与崇尚自然,精神上富足,又在资产上匮乏的中产阶级下层激烈碰撞,更使其阶级内部矛盾愈加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产阶级的一员,福斯特将中产阶级内部的空虚和斗争在两部作品中描绘得淋漓尽致。

虽说福斯特的两部作品均围绕阶级斗争,社会背景相同,但书中选角及主人公所处阶级的分化过程皆有不同。陈培永说:“中间阶级不是静止地、固定地处于中间位置的阶级,其构成成员‘可进可退,既有机会进入上层,又会很无奈地沦落到下层,中间阶级更好地体现出阶级的流动性特点。”[7]以《霍华德庄园》为例,威尔科克斯一家就是阶级分化过程中进入上层的中产阶级,而巴斯特先生则沦为下层。

《霍华德庄园》以家庭为代表——威尔科克斯一家、施莱格尔姐妹、巴斯特夫妇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上中下层代表,福斯特在面对这三类迥然不同的人群——唯物质至上的工业社会实业家、唯精神至上的知识分子精英、渴望通过精神提升跻身物质社会的底层人物时,为了使他们之间产生可能,他用了只可能在小说中才能逻辑成立的——婚姻和结合。但即使通过婚姻,《霍华德庄园》中的冲突和融合也是必然的,是被迫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这三类人中,威尔科克斯一家代表着彼时代下的物质精神,即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的“经济基础”,是一切矛盾冲突的来源。以威尔克斯父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现代工业文明催生了他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同时引起了无限贪婪和欲望。这些满腹贪婪欲望的人正是福斯特笔下“空虚、冷漠”的人。

《霍华德庄园》所展现的阶级冲突是多元化的。亨利的大儿子查理在指责施莱格尔一家时,由于施莱格尔父亲德国移民的身份,声称“对德国来的世界主义者忍无可忍”[8],很显然,不同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造成了跨国文化间的冲突;玛格丽特与亨利夫妻之间的种种分歧和不和,亦是施莱格尔知识分子家庭代表的精神文明与威尔科克斯生意人家庭代表的物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巴斯特渴望施莱格尔家庭(中层阶级)的文化与精神世界,却又受自身(下层阶级)物质现状桎梏,也是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亨利父子所崇尚的男权主义、双标道德,他们华丽外表下的伪善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他们的自私冷漠、麻木不仁,看似与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相符合,却是与福斯特“拯救精神家园”的初衷造成了最大的矛盾。书中中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在威尔科克斯太太决定把霍华德庄园留给玛格丽特之后,达到了顶峰。

三个家庭由婚姻联结在一起,种种分歧和冲突都是以威尔科克斯为代表的新兴中产阶级实业家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遗留的一切固化守旧的思想文化的冲突为主线。“马克思的社会分层世界中,斗争是关注的焦点”[9](398)。威尔科克斯成为书中矛盾的激发者不是偶然,而是当时社会分化发展下的必然。

这般冲突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书中大有體现。小说伊始,作者便借着露西的视角,用轻快的笔触刻画出意大利的灿烂生机和自由的人文主义,与之相反的则是清规戒律束缚下英国中产阶级刻板保守的生活。“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都深刻地揭露了英国人的傲慢与偏见”[10]。长久以来,英国人深受贵族情结桎梏,即便是新兴的中产阶级上层也热衷于仿效贵族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甚至思想文化上也是唯贵族阶级的“上流思想”马首是瞻。

福斯特刻画了一对来自不同阶级的年轻人,露西和乔治身份悬殊又深深相爱,最终克服阻碍,冲破了阶级的藩篱走到了一起。阶级冲突同样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贯穿始终,而与《霍华德庄园》不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大部分矛盾都是通过露西的心理或行为展现的。露西和乔治在意大利初相遇时,早已习惯英国“贵族精神”的巴特利特面对中下层埃默森父子提供的“冒失”的善意,大惊失色,就连天性纯真的露西也感到惶恐。从这里看,她们与埃默森父子之间的阶级界限一开始就是明明白白横亘在那里的。随着剧情发展,露西在意大利的生机和乔治洒脱的情感双重席卷下,之间的界限似乎变得若有若无,两人的感情在花丛的那一吻时达到高潮。但这一切又随着回到英国终止,他们之间阶级地位的悬殊又化成了隔绝他们的高墙,两个阶层又由来之不易的短暂结合走上分离。巴特利特小姐时不时地提醒露西,其实是将露西重新束缚进传统思想,或是所谓的门当户对,此时的露西是屈服的。一边是“社会规范”“传统观念”,一边是真爱,露西因乔治的倾慕而心动的同时,也彷徨无措。在回到英国后,露西接受了家庭的安排,与同样中上阶层的塞西尔订婚,塞西尔完全代表了当时英国“伪善”的中上阶层形象,严格的社会规范下带给露西的一直是一个封闭、束缚的家庭环境,是“看不见风景的房间”,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露西挣扎,却无法摆脱男权思想的控制。不同阶层间文化思想的碰撞和冲突在传统男权思想和自由开放主义的对立下可见一斑。《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虽是中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但和《霍华德庄园》不同的是,《看》主要讲述了文化与思想间的碰撞。“马克思也承认,除了质上的阶级冲突外,还存在着量上的斗争,如文化冲突,民族冲突等”[11](20)。从阶级冲突到社会文化间的冲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描述的阶级冲突,便有了新的境界。

在马克思的社会分层世界中,矛盾与斗争始终是关注的焦点。恩格斯曾指出:“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12]也就是说,分析社会关系,一定要从经济关系中找寻缘由,阶级斗争和阶级利益的根本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集中表现。社会现象和利益冲突归其缘由,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不难看出两部作品中存在的鲜明的阶级斗争恰恰是为这一论断再添一瓦。这之间的阶级冲突既是偶然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观念碰撞下的必经之路。作为中产阶级的一员,福斯特将中产阶级的虚空和内部的阶级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阶级融合:由隔阂向新生

纵然社会发展历史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画上等号,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仅有斗争,毫无和谐可言。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通往人类自由道路的唯一方式。诚然,阶级斗争不可免,但人类的发展是斗争与融合的统一体。“从斗争与和谐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来看,二者也是一致的,即通过不同的途径以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单纯为了斗争而进行的斗争,也不存在毫无差别和矛盾、绝对一致和相同的和谐”[5](40)。换言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途径之一,阶级斗争是阶级融合的必经之路。福斯特在两部作品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中首次提出“唯有联结”的思想,表达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建立真诚关系的期许。他渴望世人警醒,达到拯救“发育不良的心”的写作目的。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象征着所代表的社会阶级的特点,威尔科克斯信奉“物质至上”,施莱格尔则坚持“精神至上”,而处于底层的巴斯特先生则遵循真诚、守序原则。三个不同阶级由于本身不同的观念,产生了种种碰撞和冲突。但没有永远的斗争,也没有永久的和谐[5](40)。阶级斗争与和谐之间总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亨利在最后选择告老还乡,享受乡间生活;玛格丽特“精神至上”的理想主义思想也慢慢改变了,她开始逐渐理解和尊重资产阶级和工业文明。二人互相影响和转变,代表了两个阶级,乃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对立走向统一和融合。巴斯特先生在经历自身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相背(向往施莱格尔家庭的精神思想和文化修养,但迫于经济,住在阴暗的小屋中;渴望高雅的精神世界,受物质条件限制,吝啬于一张一便士的节目单等)之后,与海伦·施莱格尔走到了一起,同样能够代表物质与精神的最终结合。

其实婚姻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但由于三个家庭之间的种种分歧,这种融合在最初是存在瑕疵的。最后,玛格丽特选择维持自己的婚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终于走向结合,才是阶级融合真正成功的时刻。由此可见,婚姻并不是破除阶级隔膜的主要途径,阶级之间真正达到全方位的沟通,真诚相待才是化解矛盾的良方。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所传递的“融合”也相似。露西和男权社会的代表人物塞西尔来自富裕的英国中产阶级阶层,他们自幼接受“女人的使命是鼓励别人去取得成就,而不是自己去取得成就”[10]的家庭教育,传统观念中有着自觉维护男权社会利益的倾向。露西与乔治的互相倾慕,首先受到的冲击便是传统男权思想和自由开放思想的对立。

所幸的是,最后老艾默森与露西的谈话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唤醒了露西沉睡已久的自我意识,不再以男权社会的标准评判对错,并开始努力争取自身的自由和独立。乔治对露西的爱与塞西尔的不同,在表达心意时,乔治肯定了露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的价值,告诉她“即使我把你抱在怀里时,我还是要你有自己的想法”[10]。可以说艾默森父子完全站在了男权社会的对立面,他们拥护独立和自由,充满活力,是真正理解露西的人,并鼓励露西争取自己该有的地位。

露西对于爱情的勇敢追逐实际上就是内心意识觉醒的过程,和乔治的结合也是两个不同阶级文化和思想逐渐融合的过程。最初,露西接受家人的安排,与塞西尔订婚,以为这般的“门当户对”才是阶级间的“强强联合”,其实只会加剧她内心的矛盾和阶级思想间的冲突。塞西尔的伪善是中上阶层的通病,也为露西所不喜。在塞西尔和乔治之间的挣扎实质上是露西与自己的抗争,也是传统观念和自由思想的碰撞。所以,露西与乔治的结合不仅标志着她自我意识的觉醒,还传达了不同阶级之间观念的联结,同时是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交融的过程。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仅得益于代表着自由思想的艾默森父子的劝说,而且有巴特利特的功劳。巴特利特是深受男权思想束缚的女性之一,最初坚决反对露西和乔治相爱,但最后默许甚至帮助两个青年走到一起。巴特利特态度的转变,不仅仅是她个人观念的转变,还象征着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人们在逐步接受自由开放的思想。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阶级冲突可以推动社会发展。”[13]阶级冲突与阶级融合是并列存在的,目的相一致,即推动社会发展。由此可知,冲突与融合都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4](31)。有了冲突,才能够发现矛盾,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定发展和手段解决矛盾,达到融合,最后方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化解矛盾、破除隔膜使阶级逐渐相融需要不断寻找矛盾根源,并相应地规划社会进步的方案,如福斯特在两部作品中所表现的:全方面地沟通、摆脱刻板束缚等。在两部作品中,由不同主人公所传递的阶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都是为了传达福斯特自身的精神寄望——推动社会精神世界发展,为冷漠、麻木的时代注入温情。

五、结语

追求人的全面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人类的发展,是斗争与进步的统一体。正如陈培永在《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中所说:“阶级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顺,在于社会改造的彻底完成。”[14](10)福斯特在两部作品中,阐述中产阶级内部冲突的解决办法,同样是理顺人际关系、达到情感层面的真正结合。福斯特的愿望是,无论个人还是阶级,都能够互相谅解、和谐一致,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思想的价值追求高度吻合。《霍华德庄园》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念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念,能够作为理解这两部作品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列宁.伟大的创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何东亚,张雯琪.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当代解读与运用[A].学习论坛,20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

[4]巩在峰.对马克思关于阶级理论的再思考[J].学理论,2017(05).

[5]刘桂云.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

[6]Stephen Coote. The Penguin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93.

[7]陈培永.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中产阶级”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

[8]爱·摩·福斯特.霍华德庄园[M].苏福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9]蔡翥.马克思视域下的社会分层再解读——基于社会变迁的挑战与应对[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3).

[10]爱·摩·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M].巫漪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1]朱玲琳.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J].兰州学刊,2013.

[1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陳培永,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J].学术研究,2018(7).

项目编号:201910332015Z

本文受到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系省级重点项目。

猜你喜欢

福斯特融合
吉祥物
吉祥物
餐厅冒险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