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农村金融”何以赋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功能、机制与效应

2020-07-14李阳于滨铜

社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块链精准扶贫

李阳 于滨铜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及金融扶贫中仍存在金融排斥、征信较差、识别困难与供给成本过高等问题,而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从区块链技术属性出发,剖析了“区块链+农村金融”对完善金融精准扶贫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功能优势、治理机制与现实局限,并通过进一步构建区域经济四部门模型,分析了区块链普及为农村区域经济带来的金融深化效应。结果表明,“区块链+农村金融”通过解除征信危机、助力精准识别、降低交易成本和資金透明化管理等有效促进精准扶贫;并通过改善正规信贷供给、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治理等高效推动乡村振兴;区块链的普及能够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储蓄率,创造金融深化效应并扩大减贫效应;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现实应用仍面临技术条件不足、衍生安全风险、部门利益化以及法制监管相对滞后等问题。据此,必须逐步打造农村金融区块链平台、完善监管法治体系和加强技术人才供给等举措。

关键词:区块链+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金融深化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0)07-0063-11

作者简介:李 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于滨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2)

一、问题提出

为全面加快农业农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振宏观经济活力,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做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根据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与之相对,2020年同为我国全面脱贫的决胜之年,全面脱贫以“精准扶贫”为工作宗旨,是实现乡村振兴“生活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为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方向指引,不仅在全面脱贫攻坚时期要做到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更要在振兴乡村大背景下做到精准施策、返贫阻断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是推动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和农业强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抓手。而金融扶贫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是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截至2019年3月末,我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7126亿元,服务贫困人口1938万人,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17 万亿元,带动贫困人口797万人次周孟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金融扶贫供给侧改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1期。。农村金融为精准扶贫提供“造血式”资金支持,也为乡村振兴产业建设提供启动资金和可持续性金融支撑。

然而,受农业弱质性与贫困地区建设落后的影响,农村金融市场依然面临金融排斥、征信问题、交易成本过高以及服务链不完善等重要困境,在此背景下,“区块链+农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与商业模式应运而生。

那么,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应用变革,区块链能够为农村金融注入怎样的活力?“区块链+农村金融”又具备何种比较优势和功能特点?其将以何种机制促进精准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又为农村信贷市场带来怎样的金融效应?针对上述问题的剖析与阐释对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促进农村金融管理变革,实现技术、金融赋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而现有文献却并未做出完善解答。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精准扶贫和农村金融市场现实局限与问题节点的基础上,从“区块链+金融”功能属性出发,剖析其相对传统金融市场运作模式的优势特点,厘清“区块链+农村金融”促进精准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和组织机制,并通过构建农户、厂商、金融和政府四部门区域经济模型,探讨区块链技术引入为农村信贷市场带来的金融效应。以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加快建设,完善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和构建乡村振兴高效路径与可持续金融支持提供理论指导与发展策略。

二、农村金融发展困境与金融扶贫现存问题

(一)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1.金融排斥

传统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无法有效服务于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金融排斥。金融排斥是指金融服务在地理和对象上的指向性,将贫困、失业、技能水平低下等环境以及现阶段信贷、经营能力较弱的群体排斥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传统金融建设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排斥源自农村金融市场收益太低,甚至因为成本过高导致亏损,抑制了金融服务的积极性G. S. Uddin,M. Shahbaz,M. Arouri et al.,“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Nexus:A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Analysis in Bangladesh”,Economic Modelling,Vol.35,No.1,2014,pp.405-412.。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贫困居民的天然禀赋缺陷:一是农产品生产同质化严重,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盈利空间狭小;二是粮食价格增长缓慢,而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却连年上涨,农业生产投资回报率低;三是农村现有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打工,务农主力成为“386199”部队,难以推动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缺乏产业建设项目,难以提供市场化金融产品。

2.征信问题

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可抵押担保,造成较大的信用风险,以至于存在金融服务的“资格门槛”温涛、朱炯、王小华:《中国农贷的“精英俘获”机制: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比较》,《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目前农村金融领域征信问题突出,担保体系和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过高,抑制了社会金融资本进入农村地区的积极性。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有“信用意识淡薄”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地区居民和贫困农户的信用度很难进行评价,贸然投放贷款风险较大且投资回报率低。此外,在金融供给侧,资金投放还存在较强的主观性。由于征信工作需要占用、消耗大量人力,依靠人工田野调查进行评价,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主观倾向、好恶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农村地区客户的信用评级,从而对决定是否投放资金以及资金投放数量等金融服务产生影响。

3.建设滞后

金融市场建设的相对滞后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一大现实难题,农村金融部门难以应对乡村产业融资建设与居民生活所需的多样化资金需求。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开发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三种类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主要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然而,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难以覆盖基层产业项目的金融服务需求,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建设十分滞后,金融供给不足,服务极为有限。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分化的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空间劣势严重,金融发展滞后,导致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交易成本过高,难以提供相关金融服务星焱:《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9期。。这造成传统金融模式无法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的融资需求,正规金融体系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信贷排斥严重,也就无法给予其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资金支持顾晓安、庄晓栋、许泽庆:《空间视角下的普惠金融与农村减贫增收——机制探讨与实证检验》,《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1期。。

(二)金融扶贫现存问题

1.帮扶对象难以精准识别

金融部门对帮扶对象与产业项目难以做到精准识别是金融扶贫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一方面,金融机构难以有效识别帮扶对象的金融需求。传统借助于田野考察的金融调查工作成本过高,金融机构与帮扶对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部门难以有效掌握贫困农户金融需求信息。同时,金融管理机构与政府管理部门间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部门间存在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壁垒,使得金融机构掌握的帮扶对象信息不能实现动态调整、实时跟踪和需求反馈。另一方面,金融部门难以精准切入扶贫开发产业项目。在地方政府制定扶贫开发计划与产业项目规划过程中,金融机构鲜少具有机会参与,难以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导致扶贫资金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面临利用率不高的风险。且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金融的需求潜力挖掘不够,金融措施和手段跟不上,运用传统技术对平面数据信息进行挖掘难以寻找到切入点胥爱欢、李红燕:《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金融理论探索》2017年第5期。。

2.金融扶贫服务链不完善

金融扶贫服务链由各级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机构构成,服务链的各个环节在统一管理、工作衔接和追踪调整方面尚未建立完善协调机制。一是彼此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不完善,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变动、融资信息挖掘、项目及时跟踪、扶贫效果评估等难以做到全程管理、全程服务和协调对接,造成对于项目变动和金融需求的及时管理与服务不足。二是各部门与机构所统计的数据倾向有所不同,且各自统计的信息不能保证完全可靠,从而导致对当下贫困工作的进展难以进行实时把控,做出及时有效调整。此外,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在参与扶贫过程中,大多是以政府基金擔保、扶贫基金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参与扶贫,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和金融服务供给的自发性不足,金融扶贫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较差。一旦缺乏相应的政府担保或相关项目支撑,金融服务和金融供给将面临服务链短链的风险。

3.资金使用透明性欠缺

扶贫资金使用的透明性问题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所面临的一大监管难题。 在扶贫开发地区,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大,扶贫资金涉及面广、布局分散、监管难度大。在此背景下,在资金使用管理上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亟需加强统一监管和管理规范。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扶贫对象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资金使用难以实现完全公开和全程透明,且部门间相关责任难以明确,容易带来道德风险难题。仅通过公务人员自觉性和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足以完全解决资金使用的公正性和廉洁性难题,一方面可能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境况,另一方面无论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介入还是监管机构督查,都无法实现完全监管与解决。扶贫资金使用的不透明为相关经手部门留下了腐败空间,同时还会影响到扶贫资金使用与扶贫项目建设的实际效果,甚至于扶贫政策的合理制定。

三、“区块链+农村金融”功能优势与赋能机制

(一)“区块链+农村金融”功能优势

区块链技术相较于其他互联网技术,具有以下功能特点:一是去中心化。区块链不同于互联网,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二是开放性。区块链系统是高度透明的,除交易各方私有信息被加密,其他数据均在系统中对所有人开放。三是信息不可篡改。一旦将信息通过验证并添加到区块链系统之中,便会永久存储。单个节点无法对数据库进行修改,除非可以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但这往往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为区块链带来很强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四是自治性。区块链系统具有自动识别和运行机制,在区块链系统中,任何人的干预都将失效。五是匿名性。在区块链系统中交易对象之间无需公布自己身份,所有交易匿名进行。因此,“区块链+农村金融”为金融管理与征信市场带来了高度的信息对称性、数据真实性、自动识别性和开放自治性,使金融行业迎来新一轮技术和经营变革。基于“区块链+农村金融”上述功能优势,本文进一步剖释其促进金融精准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的赋能治理机制。

(二)“区块链+农村金融”促进精准扶贫的管理机制

1.解除征信危机,畅通资金渠道

由于农村地区存在信用意识弱、坏账风险高且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持续不振,难以迎合市场需求。而区块链的引入为解决金融市场的征信问题提供了高效途径。首先,区块链凭借其技术优势,将具有潜在价值的客户精准地划分为风险客户与优质客户,以此建立信用黑名单与白名单张荣:《区块链金融:结构分析与前景展望》,《南方金融》2017年第2期。。在此基础上,互相进行交易时无需公开身份,金融机构只需通过信用评级及其相关信息对其客观评估,进而决定金融资金投放与否。通过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精准划分客户信用等级,规避征信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后顾之忧,也促进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其次,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不可篡改与匿名性的特性,使得金融信息系统更加安全稳定。一方面可以节省对用户征信状况再评估的成本,另一方面便于工作人员在进行信用审核评级与决定资金投放与否时据实客观,规避了征信评价的主观性。最后,在金融扶贫中,基于大数据的“区块链+农村金融”可以有效整合和挖掘农户标准化和人格化信息,连通各部门封闭分散的数据,突破“信息孤岛”,扭转传统金融高成本、低效率的金融资源配置和授信模式,促进金融扶贫“降本增效”董玉峰、陈俊兴:《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理论逻辑、模式构建与推进路径》,《南方金融》2020年第2期。。

2.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协作机制

区块链技术引入农村金融系统后,系统中项目、投资等相关信息实现全部开放共享,参与投资项目的各部门可以在共建区块链系统中查询所需信息,在交易决策和项目执行过程中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成本问题。金融扶贫方面,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工作积极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进行信用评估、监督、监管、审计等工作会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而将区块链技术引入金融扶贫系统中之后,将大幅度降低因采集、评估信息所耗费的交易成本。基于区块链系统的开放性和不可篡改性,可采取“区块链+大数据”运行模式,通过系统中相关数据了解到实时可信的金融需求量数据、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扶贫资金发放情况等进而对扶贫效果进行评估,金融机构将由原先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推动,提高金融扶贫效率。同时,信息网络的覆盖建设也极大便利了多方协作机制建立。参与金融项目与金融扶贫的各方共享统一信息系统,做出工作协作和实时调整,及时进行项目跟进,使得协作优化形成合力,促进了协同治理和合作共赢。这不仅推动了精准扶贫执行力度,而且过程中可以诞生更多可持续、可复制的金融扶贫项目,在积极推动精准扶贫的同时,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贫困户等参与各方能够实现协作共进和互利共赢目标。

3.对象精准识别,项目精准管理

精准扶贫发力的关键点在于精准,其不仅包括在全面脱贫时期对帮扶对象、项目潜力的识别精准,更包括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对脱贫人口返贫风险、返贫对象和项目风险的准确识别。尤其在金融扶贫和农村金融市场经营环境下,对于帮扶对象和潜力对象识别的精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扶贫的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部门进入农村市场的积极性。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能够有效建立农村金融信息系统,做到准确统计、客观评估和自动识别。首先,在对象精准识别方面,区块链技术依托其信息共享、持续跟踪等特点,有助于消除各扶贫部门以及帮扶对象之间的信息壁垒,将贫困区域与贫困农户的各类信息在数据库中进行筛选比对、评价分析,并对帮扶对象的数据资料进行实时存储和分析,以便及时、精准地识别出有真实金融需求的帮扶对象,对其金融需求进行充分挖掘,规避“精英俘获”。其次,在项目精准投资和管理方面,在“区块链+农村金融”信息系统架构下,可以建立农村地区产业信息数据库与数字资产价值管理平台,及时梳理产业价值、金融征信信息,精准识别有价值的特色产业,并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做到全程跟踪、问题识别和精准管理,激发地方产业发展潜力与金融投资服务效能胥爱欢、李红燕:《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金融理论探索》2017年第5期。。

4.资金投放可溯,管理透明防腐

区块链的信息不可篡改和开放性两点技术优势可以很好地解决扶贫资金使用不透明问题,使资金投放可溯源,投放的每一笔扶贫资金审批流程全部上链,每一个环节责任到人,让审批信息和实际支付信息透明开放。同时,也使得与扶贫相关的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甚至帮扶对象自动加入到监管之中,做到全程公开透明,消除腐败滋生可能。对于精准扶贫而言,重在精准而非一概而论,如果按发扶贫资金精准扶贫重在因地制宜和精准帮扶,一切要以实事求是的事实为准,进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计划再进行资金审批,这就要求所有的一切信息透明开发,不仅便于审核而且无法篡改作假。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使扶贫资金精准投放。传统的资金拨付与使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依托需求预测平均化分,资金使用先由上而下层层拨付再确定扶贫项目,难以实现精准到位和高效利用,且易创造腐败空间。“区块链+农村金融”后,可以先行由基層确定用款项目和款项用途,上级各部门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批,并针对资金需求配套资金,实现需求牵引,高效到位。同时,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截留、挪用、骗取、套取扶贫资金等问题的出现,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如2017年中国工商银行与贵民集团于贵州省联合打造首个精准扶贫资金区块链管理平台,使扶贫基金全程可溯、透明管理和需求牵引,目前管理资金超百亿元,惠及数十个乡镇上百万贫困人口。

(三)“区块链+农村金融”推动乡村振兴的治理机制

1.改善正轨信贷供给,助力实现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动力支撑,是战略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而产业兴旺的重点则在于挖掘乡村特色产业,优化农业供给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然而,产业兴旺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更高的现实需求,其主要体现在金融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以金融要素为媒介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特色产业建设提供内生性资源支持吴比、张灿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农村金融研究》2017年第12期。。与此同时,农村产业融合组织一头连着市场,带动农业提质增效;一头连着农户,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并对接着金融机构,吸纳市场金融资源王志刚、于滨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概念内涵、组织边界与增效机制:安徽案例举证》,《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2期。。我国农村金融对产业组织支持形式主要包括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园区+金融机构+农户等郭捷、谷利月、杨立成:《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的研究评述及展望》:《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在此背景下,“区块链+农村金融”的建设普及,通过其独有的征信体系、交易成本规避机制以及项目评估追踪手段,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利于金融体系对农村特色产业和投资项目的挖掘,提供针对有效的金融资本支持与产业项目投资,从而实现金融资源在农村市场的优化配置,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实现产业兴旺,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2.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实现生活富裕

普惠金融是金融市场发展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向,其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重点服务于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是助力微型企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金融手段。在农村等相对欠发达地区,居民以及贫困人口一般较为明显地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A. Dhrifi,“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Inequality-Poverty Triangle”,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Vol.5,No.4,2015,pp.1163-1176.。而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为其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达到金融减贫效果J. Brau and G. Woller,“Microfinance: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an Outline for Future Financial Research”,Journal of Entreprenurial Finance and Business Ventures,No.9,2005,pp. 1–26.。同时,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的抑制作用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特点,并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是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居民生活富裕的有效手段顾宁、张甜:《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减贫:门槛、空间溢出与渠道效应》,《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10期。。在此背景下,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与技术条件。传统金融服务体系需通过设置物理网点来提高覆盖面,但物理网点的高成本使其难以渗透农村及边远地区,而区块链技术的覆盖性和泛在性能够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网络建设的零边际成本,极大地降低了农村金融的服务门槛与供给成本,大大提升了农村居民的金融可得性。与此同时,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使得金融机构能从多角度分析用户资信特质和风险偏好,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控成本,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与交易条件刘锦怡、刘纯阳:《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效果与机制》,《财经论丛》2020年第1期。。

3.完善金融市场治理,农村经济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不仅包括对治安、民生和人居环境的治理有效,更包括对农村市场经济环境的善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然而,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仍面临诸多治理困境:一是金融安全问题频发。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金融成为金融业务重要方向,但也为不法分子滋生了网络诈骗空间,如非法P2P借贷、非法众筹等集资及诈骗行为,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二是征信体系不完善。数字金融发展推动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但也面临征信体系不健全、农民征信数据不足等问题。三是监管机制不完善。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用于金融服务之中,具有鲜明混业经营特点,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也使金融监管漏洞增多庞艳宾:《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人民论坛》2020年第1期。。在此背景下,“区块链+农村金融”的建立推广为治理农村金融市场乱象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环境支持。在区块链技术覆盖下,区域经济内的每一笔金融交易全部上链,且公开透明;用户的交易与征信信息均可查询,形成完整的征信体系;融资、放款与交易记录实现完全可溯,便于监管和全程追查。从而使农村金融市场完全暴露在“阳光”下运行,金融交易与融资活动安全可溯,减少了金融风险和金融诈骗的监管与防控死角,极大维护提高了农村金融的市场秩序,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现农村市场经济治理有效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契机。

四、“区块链+农村金融”的金融深化效应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上述功能特性,本文通过构建由消费部门、生产部门、金融部门和政府部门构成的区域经济四部門模型,深入剖析区块链技术引入对农村金融市场产生的金融效应。

(一)消费部门

综上分析,本文构建“区块链+农村金融”赋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功能、机制与效应模型如图1所示。如图所示,区块链依托其去中心化、匿名性、开放性、自治性和不可篡改性等功能优势,提高了金融扶贫的信息对称和资金透明化管理程度,具体通过解除征信危机、技术助精准识别、降低供给成本和透明管理防腐等管理机制,化解了金融扶贫中精准识别困难、交易成本过高、腐败空间滋生以及农村征信问题等困境,从而促进了精准扶贫的有效实现和成效提升;与之相对,“区块链+农村金融”通过改善正规信贷供给、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治理等治理机制,破解了农村金融排斥、产业融资困难、供给结构不足和金融安全风险等市场困境,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振兴建设。与此同时,“区块链+农村金融”能够进一步创造金融深化效应,促进储蓄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从而有力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此外,精准扶贫作为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与必由之路,其手段的改进与成效的提升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基石与发展保障。

五、“区块链+农村金融”现实应用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困境与挑战

“区块链+农村金融”若实现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尚面临一定的技术压力与成本负担。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在初期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建,以建设满足其技术应用的硬件条件,如发达的农村通信网络、电力网络和信息处理设备等。硬件条件与技术设施建设为农村地区带来较高的建设成本负担,尤其是对于连片贫困地区而言,现有扶贫资金与项目融资难以支撑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大容量的即时储存与数据交易也为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将区块链技术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全覆盖,需建立一个区域化的信息网络系统,每个节点的用户均参与数据的录入、校对和验证,涵盖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用户以及扶贫对象。在每一个关键节点形成一个数据模块,需足够的信息存储空间以实时传输、下载、存储和更新数据信息。一旦在特定某个时点的数据传输交易量超过系统容纳力,那么将带来整个信息系统的堵塞与迟滞,这对信息储存和实时共享提出了更高的硬件和软件要求。

(二)安全困境与挑战

区块链技术基于其独特的算法与技术属性,在具有自治性、开放性、不可篡改性等优良技术功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与安全性风险。一是不可逆损失问题。在区块链系统里,一旦信息通过验证并被添加后便不可修改,如果存在信息填写错误等情况都无能为力。以区块链技术的最初应用比特币为例,如果填写信息时填错转账地址或忘记账户登陆秘钥,将面临不可逆的损失。二是交易延迟问题。区块链的交易是存在延迟性的,当前产生交易的有效性受网络传输影响,以比特币为例,因为要向网络全部节点告知这笔交易,交易时间大约一般需耗时10分钟,并不能达到网上瞬时转账的速度和效果。三是财富隐私泄露问题。由于区块链的开放性,信息高度透明,虽然采取匿名交易方式,但是一旦知道另一个用户的账户基本信息,便可知道其所有财富和每一笔交易,不利于保护用户的商业隐私性。四是性能下降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可篡改且可追溯,伴随着系统内用户越多,数据量越大,系统可能会出现性能下降问题,即整个系统运行速度将会变慢,具有系统运行迟缓甚至瘫痪风险。

(三)组织困境与挑战

“区块链+农村金融”的全覆盖关键在于对全部用户主体的全覆盖,包括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农村市场金融用户、金融管理部门以及贫困帮扶对象等等,构建一个多元化主体的信息数据管理平台。然而,要打破信息局部化、碎片化和间断化的数据管理状态,实现信息统一管理,即时共享,必须打破当前部门利益化的现实局限。在信息统计与报送过程中,每个部门有着自身的利益考量,掌握数据意味着掌握话语权,由此可以争取更多的上级关注和资源利益。一旦实现部门数据共享,意味着话语权的丧失,甚至是“注水”、“虚假”数据的暴露戚学祥:《精准扶贫+区块链:应用优势与潜在挑战》,《理论与改革》2019年第5期。。因此,在部门利益化的考量下,“区块链+金融”的普及和应用尚面临来自现实的组织化难题。此外,金融市场与金融扶贫涵盖大量基层金融用户与贫困农户,尤其是网络连接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贫困对象,如何统一组织、普及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和注册,实现众多参与主体顺利对接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确保系统中的节点涵盖所有参与方,也对现实组织工作提出一定的挑战。

(四)监管困境与挑战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信息管理技术手段,传统的互联网监管策略与法律规则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当前,中国的区块链技术尚处于早期调试和发展阶段,区块链技术的超前性与法律规章的滞后性存在一定的矛盾显化,区块链技术标准、应用风险和演化方向尚不明确,为技术监管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同时,区块链技术涉及密码学、点对点网络、特殊算法以及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技术,技术密度大,监管规则难以全面覆盖罗威:《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及应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8期。。在一线城市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应用最早,影响最大,法律规制逐渐出台,如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工商总局等相继出台监管政策,但也存在理念滞后、方法传统、主体单一、规范欠佳等问题朱娟:《我国区块链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智慧监管的视角》,《法学》2018年第11期。。在此背景下,政府监管层对区块链技术应用持谨慎态度,一方面政府控制理念浓重且监管范围不足,另一方面在精准扶贫、农村金融、数据安全、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等方面专门法律制度建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区块链技术在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戚学祥:《精准扶贫+区块链:应用优势与潜在挑战》,《理论与改革》2019年第5期。。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概括四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当前我国金融扶贫与农村金融运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精准识别困难、征信状况较差、农村金融排斥、交易成本过高以及资金管理半透明化易滋生腐败空间等问题,而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匿名性和不可篡改性等功能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扶贫工作中信息对称和透明化管理程度,为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与金融平台。其次,“区块链+农村金融”能够充分依托其技术优势,通过解除金融征信危机、技术助力精准识别、降低供给交易成本和资金透明管理防腐等管理机制,化解金融扶贫困境,有效促进精准扶贫;与此同时,其能够通过改善正规信贷供给、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治理等治理机制,破解金融市场困境,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再次,研究表明,伴随区块链普及率的增长,农村区域经济的储蓄率将会增加。即“区块链+农村金融”能够进一步创造金融深化效应,促进储蓄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进一步扩大减贫效应和推动区域經济增长,从而有力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最后,现阶段,“区块链+农村金融”在运用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现实应用中,仍面临技术条件相对不足、系统衍生安全风险、部门利益化下组织困难以及法制监管相对滞后等现实问题,需要在技术、安全、组织和监管四个方面并肩突破,齐头并进,以有效发挥区块链的功能优势,充分赋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第一,逐步构建“区块链+农村金融”扶贫开发系统和金融商业平台,开展示范试点工程。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牵头打造,政府给予政策鼓励与补贴支持,并大力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及民营金融机构逐步进入系统,拓宽金融扶贫与乡村振兴融资渠道。第二,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区块链技术对接农村金融。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及时出台、商讨相关法令法规,一方面营造鼓励“区块链+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条件和商业环境,另一方面及时加强监管,配套相应管理政策出台,充分发挥“区块链+农村金融”的正效应。第三,打破部门利益化,协同打造区块链金融机制。由农村区域经济内的决策层进行统一指挥和领导,将各级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多样化金融用户进行协调组织和规范引导,联合打造区域经济的区块链金融体系,进一步并构建协同工作机制。第四,加强技术研发供给,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注重区块链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引导相关技术人员转型转业和明确区块链科研主攻方向,集中突破区块链应用中的储存、运行和安全性问题,为“区块链+金融”创造良好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条件。

(责任编辑:晓 亮)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dilemmas such as financial exclusion, poor credit investigation, identification difficulties as well as higher cost of supply in rural finance an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In this context, the application of block chain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and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Starting from the technical attributes of blockch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al advantages,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limitations of “blockchain + rural finance” in improving financ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urther constructs a four-sector model of regional economy to analyze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effect brought by the popularization of blockchain to rural regional econom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lock chain + rural finance” effectively promote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eliminating credit crisis, facilitating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transparent capit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improving the supply of formal credi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and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market. The popularization of blockchain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savings rate, create financial deepening effect and expand the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At presen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the rural financial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technical conditions, system security risks, departmental benefits and relatively lagging legal supervision. According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gradually building the rural financial block chain platform,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supply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ies and talents.

Keywords: Block Chain+Rural Financ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Financial Deepening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区块链精准扶贫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辨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用“区块链”助推中企走出去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