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上/下”空间语义认知差异

2020-07-14王雪梅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都以离心为“上”,向心为“下”,这是英汉两个语言社团成员对“上/下”空间位置描写的认知共性。但具体表达“上/下”空间方位义时就存在空间语义值上的个体差异。汉语通常用一组单纯方位词“上、下”即可表达“上/下”的空间概念;而英语比汉语更注重语义值的精确性,需要根据目的物与参照物是否接触、是否垂直、是否位移等位置变化,选择不同的空间介词来精确表述其空间位置关系。可见,人类用视觉感知外部空间,再用语言将其概念化的认知过程是相同的,但不同语言社团成员的视觉认知也会受到本社团语言自身的影响与制约,这就会使空间概念化程度有所差异。

【关键词】 上/下”;空间语义;英汉对比;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3-010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空间概念是语言社团成员表达物体之间的空间方位时,由视觉传达到头脑中而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式。人对空间方位的视觉认识是立体的,但形成语言概念时会对其进行压缩化处理,即是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语言概念的过程,这是所有语言社团的认知共性。但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不同的语言社团成员受到各自语言自身的影响,对立体空间概念化处理的程度和方式就会有所不同。

一、英汉“上/下”空间概念差异

英漢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表达“上/下”空间位置时,经常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下面本文就通过英汉单纯方位词对应表(见表1)来具体分析英汉空间概念的差异。

(一)汉语对“上/下”空间概念语义表达

汉语中表示“上/下”空间概念的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有关“上”空间概念的单纯方位词是“上”,合成方位词有“上边、上面、上部、上方、上头、上端、以上、之上”;有关“下”空间概念的单纯方位词是“下”,合成方位词有“下边、下面、下部、下方、下头、下端、以下、之下”。

储泽祥将方位词分为“典型方位词”与“准方位词”两类,准方位词“边、面、部、方、头、端”附于单音节典型方位词“上、下”后,语义上都表示“部位和处所”这一义类范畴。其空间概念体现于单音节方位词语素“上、下”的空间义上。

方位词前缀“之、以”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词缀”的语法化过程,其空间方位语义在于单音节典型方位词“上、下”。因此,汉语可以直接用一组单纯方位词“上、下”就能表达出“上/下”的空间位置关系。

首先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上、下”这两个方位词的释义,见表2。

本文仅从“上、下”的空间概念进行考察,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中,“上”表示的空间概念有“位置在高处的(跟“下”相对)”和“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这两个义项;“下”表示的空间概念就只有“位置在低处的(跟“上”相对)”这一个义项。

(二)英语对“上/下”空间概念语义表达

英语用“on、above、over、up”来表达“上”的空间概念语义,用“beneath、below、under、down”来表达“下”的空间概念语义。

1.目标物与参照物有接触:on——beneath

“on”: Physically in contact with and supported by (a surface) 如:

(1)There's a letter on the desk.

书桌上放着一封信。

(2)He lives on the upper floor.

他住在楼上。

“beneath”:in or to lower position than something, or under something. 如:

(3)John was standing on the bridge looking at the river beneath.

约翰站在桥上,看着下面的河水。

上述例子中“on/beneath”所表示“上/下”的空间位置都是目标物与参照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如目标物“letter、He、John”与之所对应参照物“desk、the upper floor、bridge”都有一定面积的接触部分。

2.目标物与参照物无接触

若目标物与参照物不存在接触部分,还要区分目标物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存在垂直关系,不存在垂直关系要用“above/below”,存在垂直关系要用“over/under”。

“above”:at or to higher place or position than sth/sb. 如:

(4)Put your hands above your head.

双手放在头顶上。

(5)The sun slowly rises above the horizon.

太阳慢慢从地平线上升起。

“below”:at or to a lower level or position than sb/sth. 如:

(6)It is an animal that lives below ground.

它是一种生活在地下的动物。

(7)Crack below the surface cause slabs of material to spall off.

表面下的裂缝导致石板碎裂脱落。

上例中“above/below”表示的“上/下”空间位置是以一水平面为准,目标物与参照物之间没有接触,可在各自的空间中移动,不存在垂直关系。下面存在垂直关系的是“over/under”。

“over”:downwards and away from a vertical position. 如:

(8)It is one of a bridge over the river Danube.

它是多瑙河上的一座桥之一。

(9)He looked at himself in the mirror over the table.

他對着桌子上方的镜子照了照。

“under”:in, to or through a position that is below sth. 如:

(10)The river under the bridge is clean.

桥下的河水很干净。

(11)Wendy had hidden the box under her bed.

温迪把盒子藏在了她的床底下。

上例中“over/under”表示的“上、下”空间位置,目标物与参照物之间没有接触,且二者之间是垂直关系。

3.目标物与参照物的动态意义:up——down

英语中“上、下”的空间方位还存在动态变化,“up”表示“从低处到高处的动态位移”,“down”则相反,表示“从高处到低处的动态位移”。如:

(12)We finally climbed up the mountain.

我们终于爬上了山。

(13)Please calm you down.

请你们安静下来。

英语需要使用不同的空间介词来精确表达各自的空间位置关系。它们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下图1所示:

通过以上英汉关于“上、下”空间概念的对比,汉语用一组单纯方位词“上、下”即可表达“上/下”的空间概念;而英语在表达“上/下”空间概念时,则需要根据目的物与参照物的空间位置不同,使用不同的空间介词:按目的物与参照物相接触,使用“on/beneath”;按目的物与参照物无接触且无垂直关系,使用“above/below”;按目的物与参照物无接触但有垂直关系,使用“over/under”;在表达动态位移关系时,使用“up/down”。

二、英汉空间概念异同成因

根据参照点理论,外部空间位置要内化为语言概念(这里所说的“语言概念”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无差别的语言认知加工的结果)需要人类进行空间视觉的认知加工。外部空间位置关系与整个人类对其所形成的语言概念之间的关系呈现单向性,是由外部空间(客观存在)经过人类的视觉认知加工而形成空间语言概念(主观影响像)。

但为什么不同语言的空间概念表达会有所不同呢?这反映出的实质是处于不同语言社团中的成员的视觉认知会受到其语言自身的反作用。就这个层面来说,语言概念(这里所说的“语言概念”是指各自所处的语言社团中的语言认知加工的结果)与现实世界之间呈现双向性的关系。生存在某种语言坏境中,该语言社团的成员感知客观世界后用该社团语言表达出来,形成其语言概念。相反,在这个语言社团中,语言要素及结构组成也会反作用于该社团成员去认知客观世界,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其关系如图2所示。

可看出空间位置关系的表达式是受到语言本身的影响与制约的。英语介词十分丰富,因此英语背景的人们在表达“上/下”空间概念时就会优先考虑介词是否能适用于其概念,本能地用介词将其语义进行细化,从而使用不同的介词来精确表达出空间方位的不同维度、不同位置及不同位移状态。汉语表达“上/下”空间关系只有固定的单纯方位词“上、下”,空间维度上的表达不如英语那么严格,但语义覆盖面更广,在使用上比英语更灵活,这也跟汉语本身对汉语使用者的影响有关,汉语表达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注重词义的概括性,因此汉语使用者在表达空间概念时,习惯将空间位置关系进行概括,舍弃一些具体的语义,依靠语序或虚词加以辅助。因此,英汉对空间方位“上/下”的视觉认知和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实际上会受到语言本身的影响与制约的。

三、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英汉空间方位“上/下”存在语义值上不对等的情况。通过对应词作比较发现,汉语只需要用一组空间方位词“上、下”就能概括,而英语则要按照是否接触、是否垂直、是否位移等空间关系进行细分,从而产生“名同值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本身对该语言社团成员认知空间位置产生反作用,由于语言自身的特征及表达手段的不同,不同语言背景的使用者在认知客观空间位置时,往往会先考虑本民族语言表达手段。因此,不同的语言对其使用者来说会反作用于他们认知客观世界。

【参考文献】

[1]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4-116.

[2]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08-10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霍恩比.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九版[Z].李旭影,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1):12-20.

[6]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4):32-38.

收稿日期:2019-12-04

作者简介:王雪梅(1995—),女,四川广汉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
基于最简方案的英汉双宾语结构的研究
英汉网络聊天语言研究方向对比综述
英汉通感隐喻对比浅析
词汇衔接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策略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从《论读书》原著和王佐良的汉译本浅析英汉在词法、句法方面的不同
英汉“左/右”空间方位词认知对比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火”之隐喻英汉对比的语料库研究的目标、方法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