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好家风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的意义及融入路径研究

2020-07-14关术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8期
关键词:责任感家风道德

关术勇

摘 要:家风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良好家风所具有的示范性、传承性、创造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有助于为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思想沃土、传播载体以及生动素材,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潮。良好家风通过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融合作为融入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有效路径,以促进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进而坚定其文化信仰,增强其文化自信。

关键词:家风;道德;责任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外部繁华世界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青年学生既是每个家庭的一份子,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如何让大学生承担起社会属性的义务,树立道德责任感,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便充分体现了立“德”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更加需要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因此,养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家风家训无疑是涵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有效载体。

一、家风的概念及缘起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养成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据百度网检索,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并给潘岳看。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彰显孝悌,因此创作了自述家族风尚的《家风诗》:“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扬。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旨在頌扬家风,表明自己接受了家风的熏陶,以及自己励志对家风的尊重和坚守。

家风作为家庭文化和传统,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有的家风可能是勤俭质朴、忠厚淳良;有的家风可能是奢靡懒惰、刁滑市侩。但是纵观历史,只有勤俭、敦厚、清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能够传家继世,风气永存。

二、良好家风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的意义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责任是指一定经济关系所产生的道德要求。这种要求既表现在人们相互间各种关系中,也表现在个人对民族、国家、阶级或团体的关系中。道德责任,反映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道德原则规范。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客观上都必然要求每个人履行他对社会、国家和他人所应负的道德责任。对社会每个成员来说,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主观上都要认真地选择自己行为的动机,考虑行为的后果。自觉遵守和履行自己作为社会人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品质。

履行道德责任,依赖于道德主体内心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多种因素都在影响着这一时期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同传统课堂教育相比,良好家风所具备的示范性、传承性、创造性及互动性等特性更易于大学生所接受,更易于发挥内化于心的重要作用。在清代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中,对“感”字有着这样的解释:“感,动人心也。”由此可见,只有让人有所心动方可称之为“感”。那么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拥有道德责任感,家庭的教育作用至关重要。归纳起来,良好家风对养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家风的示范性特点,有利于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思想沃土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示范性”。与西方传统家庭追求个性化不同,中国古代传统家庭存在于家族谱系之中,并非独立的个体。家族的家规家训通常都蕴含着日久经年、世代相传的家族文化与道德风气,也兼顾了社会风潮和公平正义。

家是人生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归宿,每个人人生的第一步都是在家庭的陪伴下迈出的,而良好的家风也必将为道德责任感的养成埋下人生第一颗种子。《荀子·劝学》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这里的环境不只是社会环境,亦包括家庭环境。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亲近的老师,其言其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关于这一点,古代先贤早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家语·致思》)这段话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孝顺的事。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子路“百里负米”堪称孝亲典范。良好的家风示范必然有利于夯实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之基。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树高千尺终有根,只有根基打牢、扎稳,小树苗才有可能在将来长成参天大树,良好的家风既是养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第一要素,亦是汲取精神滋养的思想沃土。

(二)良好家风的传承性特点,有利于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传播载体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中所云:“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诗中深刻表达了诗人尊儒重教的家世遗风。

不仅是古代,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家风传承依然存在。在今年的这场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有这样一家人让人印象深刻。17年前,年过七旬的母亲坐着轮椅为王卫国医生出征抗击非典送行;17年后,66岁的王卫国医生又将同为医生的女儿王婷送往武汉抗疫一线。临行前,王卫国将一个特殊的皮箱送给女儿,让女儿带着它前往武汉。这个皮箱就是王卫国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用过的那个皮箱。一样的战场,相似的送别,三代人的接力。这皮箱里有着父亲对女儿的厚望,有着希望女儿平安的寄托,更象征着三代人“精忠报国”良好家风的衣钵传承!

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是一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基本素质、价值观念培养上面,更加体现在道德责任感的养成层面。而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之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元素之一的良好家风必将在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三)良好家风的创造性特点,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了生动素材

良好家风不仅继承了优秀传统,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这种创造性突出表现在革命先辈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红色家风。红色家风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家庭教育的文化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为指导,并将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家风、家训。

毛泽东严格要求子女尊敬他人,待人有礼。1960年,毛泽东嘱咐在大连接受治疗的毛岸青要向帮助他的大连市委和医疗组织的同志表示感谢,并要求毛岸青转达自己对大连医护人员的感谢和关心。

习仲勋和齐心经常要求子女以国事、工作为重。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不能回家,只能写信给父亲祝寿,在信中他写道:“这是一个堪称老布尔什维克的家风。这样的家风应世代相传。”“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习仲勋同志看完来信,非常理解,表示应当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

老一輩革命家秉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家风,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道德榜样,他们的高尚情操不仅为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了鲜活素材,更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典范路径。

(四)良好家风的互动性特点,有助于形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的社会风潮

家,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家庭成员操身行世的根本、涵养精神的港湾和维系情感的纽带。家风,是为家庭成员及其后人树立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它流淌于血液,镌刻于品格,融入于灵魂。家风诞生于家庭,却超越于家庭,其形成和发展与社会风潮既相互影响又相互适应。从董仲舒提倡的“八德”到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这些主流社会风潮无不深刻陶染同时期的家风。相应,周公的《诫伯禽书》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亦对社会风气起着教化之功。

良好家风倡导人应当达到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澄澈境界;保持抱诚守真,砥节奉公的清廉本色;养成精忠报国,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拥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良好家风必将推动民风、社风的改善,形成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三、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的路径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道德责任感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既在教师谆谆教导的课堂之上,也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良好的家风如涓涓细流浸润学生的心田,历久而弥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不仅是指课堂之师,父母亦是孩子的生活之师、道德之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言传身教,就是在口头传授的同时,在行动上以身作则。以榜样教育,言行并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言传身教这则成语的出处源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为范本教导他人,他人就会服从你的教化;如果只是停留在嘴上言论,言行不一,他人就不会接受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将良好的家风融入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当中,已成为摆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促进良好家风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融合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由此推理,道德责任认知就是人们对道德责任的认识、反思和指导行为的过程。

大学生既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亦是一个道德主体存在,首先就应当明确自己作为一个道德主体的认知。道德主体对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道德规律的认同与服膺,构成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既是价值观的认同,亦是指导道德主体行为规范的准则。

大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广度和速度较之以往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对于初涉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如何认识并辨别真伪,殊为不易,从获得信息的途径而言,相较于传统媒体,诸如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已成为他们获得各类信息的主要方式,然而在这种追求个性化、快餐化的背后,也造成了大学生主体认知的片段化和片面化。网上间或出现的种种事件反转现象更是会造成大学生对道德责任感的认知模糊及撕裂。

传统的“灌输式”道德理念、道德责任教育方式忽视了认知的差异性,落后被动,不易为新时代大学生所接受,甚至招致反感。而解决这种认知差异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而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无疑就是最好的摆渡者,因此,以这种家庭渐进融入式和润物无声的方式采取良好家风教育更会被学生接受,效果也会更好。

在《论语》中有过这样的记载:陈亢问孔鲤在老师那里是否听到过特别的教诲,孔鲤回复说自己就学会了两件事,即“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过庭之训”,虽然古代“诗”与“礼”的含义和今天已经有所区别,但是对人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一样的。正确的认知,是立身的基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良好的家风家训有着完整而又系统的教化体系,崇德向善、明理正心正是良好家风家训的核心理念。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当代大学生们,要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必须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价值与信仰,调准自己的人生方向,所谓明理正心即是如此。明理就是要认识明白自身所应肩负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正心就是说三观要正,一个人只有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才会“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菜根谭》),才会客观公正地认识世界。

(二)促进良好家风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融合

我们同时要把这种认知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身体力行来体现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所应负担的道德责任,使大学生从家庭教育,家风当中耳濡目染,从情感认同转化为思想认同、行為认同、习惯认同。不仅仅要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道德责任,还要让他们当信而有“感”。正如前文所述,“感”者,动人心也,同身受也。

人们之所以在看到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舍生忘死的人民子弟兵时会湿润双眼,看到甘愿以身犯险的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们会泪流满面,正是由于心有所感、情有所共。这种感受正是来自于对道德责任的认同,来自于对道德情感的认同。这也是共情的体现。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正是由于对真、善、美的事物这种共情的呈现,人才成其为具有道德情感的人。

不得不说,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沟通方式的变革,网络虚拟空间成为了主流沟通场域,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越来越偏重自我感受而缺乏同外界沟通势必会脱节于社会,使每个人逐渐成为精神的“孤岛”。这势必会造成同情能力弱化,道德同情心在虚拟世界里日渐弱化、消磨殆尽。随而伴之的是荣辱感和责任感的淡化,进而造成了身虽近,心已远的状况。

家是最小国。最亲近的情感来自于家人,家人对于个体而言影响最深。知礼节、识荣辱是良好家风的基本要求与准则。“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墨子·修身》)良好的家风家训在道德情感融合当中巩固、升华,进而加深对道德责任认知的理解。通过良好家风家训的情感融入使得大学生能以正确的情绪状态来表达道德行为的正当性和合宜性;青年学生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往往以偏概全,良好的家风会引导大学生以适宜的方式来表达道德情感的抒发;以情感融入来调节大学生的情绪倾向,进而强化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认识和实践;道德情感的抒发在于表达,良好的家风家训可以借助情感融入的方式,将道德情感以自发的、特有的情绪形式如表情、动作外化彰显出来,进而向他人传递其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

(三)促进良好家风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融合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句话出自《墨子·修身》,它的意思是: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道德实践既包括道德修养的培养、道德教育宗旨的弘扬以及对社会行为的道德价值评价。

深入挖掘传统家风家训之精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涵育自身道德修养也是道德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在家训中亦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时刻告诫家人要勤俭节约,不搞特殊化。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古代先贤和革命先辈的家风家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大学生的天然精神养料,时常浸润其中,滋养身心,既益于深入学习良好家风精神,又益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学习的过程亦是与传世家风家训神会的过程,亦是精神层面道德实践的过程。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不能单单停留在学习良好家风家训的层面,吸收理解之后需要外化显扬,从而弘扬道德教育宗旨。这也是道德主体外化于行的过程。道德主体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道德责任,本身既是受教者,亦是传承者,良好的家风家训带来的是向善意识,是对真善美的恪守,并且以美德陶冶自身,并以自身的善行善举传播美德,既要积极宣传、倡导良好的家风家训文化,又要以之为行动指南,以自身的道德行为感染他人,带动周边的人群形成学习好家风、传承好家风的习惯,进而形成全社会传承中华好家风的主旋律。

道德实践还包括对社会行为的道德评价。作为道德主体的社会人,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在铺设好家风的道德底色的同时,更应该明辨是非,对社会行为有理性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并克服自媒体泛滥下的“碎片”式认知障碍,自觉增强自身的道德荣辱感和责任感,通过道德主体对他人处境与行为的反思与判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与忠恕之道。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通过良好家风家训的融入廓清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共鸣,进而引领其道德实践,将宏观的价值观以这样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传输给当代大学生,对于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民风和国风的养成必将有着潜濡默被、涵养正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Z].北京:中华书局,2013.

[3]荀子.荀子[M].方勇,李波.北京:中华书局,2015.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纪念文集[C].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13.

[5]杨朝明.论语诠解普及本[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6.

[6]墨子.墨子[M].[清]毕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周光苑,李庆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责任感家风道德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勤劳节俭传家风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