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研究生深度国际化培养与竞争力研究

2020-07-14刘国栋王帅何玉荣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新工科竞争力

刘国栋 王帅 何玉荣

摘要:随着以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新的全球经济和产业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与社会结构和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支持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科技的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在高等教育领域,工科高校需要着眼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以应对科技和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冲击。文章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切入,通过对比分析全球工科教育强国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加强深度国际化培养的概念,研究了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对其竞争力的影响,从可持续竞争力的培养、面向市场和科技前沿的角度,阐述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体系构建和实现途径等,为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培养;深度国际化;竞争力;新工科;工程教育

引言

当人类迈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新能源、生物医学、新材料等技术产生深度交叉融合,激发了与之相关的各个行业的创新,引发了新的科技领域、经济形态和合作分工模式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带来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同领域知识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正在快速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导致国际竞争日益体现为高新技术领域制高点的夺取和对全球化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吸引,这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由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关键历史节点,亟需构建一个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最早是学习前苏联的培养模式,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受欧美培养模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发展格局。但是应该清楚的看到,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培养和评价体系。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中好的制度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培养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战略目标需求的优秀研究型人才。

从长远来看,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首先明确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国际化人才是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2007年4月,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在《研究生教育:美国竞争力与创新力的支柱》(Graduate Education:The Backbone of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的重要报告中强调研究生教育需要创造出一大批拥有文化内涵、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知识创新者。

结合中美两国对于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可以发现,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我们加强文化内涵、国际化竞争力、知识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研究生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完善人才培养链条,以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国家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重任,关系着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是各国教育的重中之重。不同于之前阶段的教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于知识体系、认知能力、素质结构的塑造有其自身的特点,涉及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方法以及评价等。当前,全球范围内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工程教育发展处于第一梯队,其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借鉴和学习他们的经验对于我国在新工科背景下做好工程教育中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从最早借鉴欧洲模式到结合本土特点,逐渐形成了专业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一模式至今仍是世界其他国家争相学习的典范。首先,美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就是从欧洲传统单一的只注重纯科学、纯理论的研究生教育框架中汲取经验,结合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其特征为:第一,崇尚科学探索,提高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平;第二,注重与产业的结合,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做好社会服务。因此,这一模式培养的研究生既有基础理论作为后盾,又能够灵活掌握社会需求,推动某一领域的发展。其次,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上体现出专业化、标准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包含在研究生入学过程对其入学资格的严格要求(如申请人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者学士学位,学业成绩在所在集体中的排名靠前、TOFEL和GRE成绩要求等),还设置了导师面试等环节。即便如此,申请者的录取比例也不高。此外,还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和以科研活动为主的培养阶段。课程学习阶段,由导师组根据学生特点为其选择相应课程以满足专业所需学分,课程设置具有严格规范,包含核心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科研阶段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参与科研项目、参加研讨会等,一些大学还要求学生有一段时间的企业实习经历。最后,为保障这些制度的顺利落实,美国大学采用分系制的管理体制, 研究生工作主要由各个系负责,各个系再形成教师委员会等组织来实施和落实具体方案。可以看出,美国研究生教育着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跨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足够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不仅满足了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力推动了相关全球化企业家的培养和新技术、新产业的形成。

德国是现代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源地,其研究生培养遵循了传统欧洲大学的单一式培养模式,强调以“导师制”为核心,突出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首先,德国遵循学徒式的培养模式,强调学术研究的观念,目标为培养从事科学研究与大学教授的理论工作者。后来又在工科领域提出了培养工程或技术研究人员和专门人员的目标。其次,在培养过程中,德国大学注重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只要是大学本科的优秀毕业者,提供相关证明,导师同意后即可入学。学生的课程大多是自愿参加的,有些虽然也有要求,但比例较小。研究生的主要精力用在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协助导师进行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上。由于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松散和自由,因此导师对于研究生的管理拥有绝对权威。德国大学的研究所隶属于系,具有人才培养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职能,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位。德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其创建工业强国,实现工业4.0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的研究生培养借鉴了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创建了研究生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拥有自己特色的、以官产学一体化为特征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首先,日本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强调层次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应用能力和专业化,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很强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博士生的培养突出学术研究和科研能力,强调科研贡献和学术成就。后来,也注重加强对其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日本的研究生课程有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两级,对于课程的学习有非常严格的学分规定。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实行与学位分离的制度,可以先毕业但不一定马上拿到学位,学生可以在企业或科研院所拿到独创的成果以后再申请学位,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重视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在无形中加强了和产业界的结合。最后,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由于是官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所以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由研究生院和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进行。日本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培养能够和产业界紧密结合又能产出高水平有竞争力成果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以上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看,建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质量保障的共同经验。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日本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保障其各自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工科研究生竞争力的要求分析

时至今日,我国对于研究生培养的认識尚未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未形成明确的能力要求与竞争力指标,各个培养单位的计划也各有特点,不一而足。首先,需要在战略高度认识研究生的培养,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加强研究生的培养。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沟通,联合筑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大厦,加强研究生与业界的联系,为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纽带。其次,应当尽快明确新环境下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进入新的时代,我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立足国内的经济社会建设,还需要更多的人才走出国去到世界其他地方工作。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国际化的视野等逐渐成为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第三,整体的学术竞争力需要不断增强。尽管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我们的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加强,具体体现在学术上就是学术研究的深度和难度还需要上规模、上台阶。在完成从无到有的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开拓性工作的能力还需加强。第四,研究生还需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如加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的能力、加强国际化思维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的能力。最后,还应当加强对于优秀国际生源的吸引。应该看到,近年来全球各国对吸引高水平学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措施层出不穷。例如,英国在2006年早期就公布了新的移民政策,吸引国际学生和高能力工作者。欧盟、印度等国家也加强了政策和措施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杰出学子。与华为等企业迫切的人才需求和灵活的措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核心竞争力、吸引国际优秀学生资源的措施和政策方面还不够。

三、工科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形式

总的来说,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可以分为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其中长期的项目包括公派研究生出国访问交流(CSC)项目、双学位、交换生等。这些项目中学生的参与时间从6个月到3年不等,对于学生国际化能力相关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项目让更多国内研究生能够有机会走进国际一流大学的实验室,接触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通过向国际一流的导师和学者学习,与国际一流人才交流,不仅可以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使自己的理论层面和知识结构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拓展,还锻炼了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开阔了眼界、引发兴趣、激发了更多灵感,有利于了解科研领域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动态。作为国际化教育模式的成功尝试,该项目对于研究生拓宽知识层面、提升科研素质、加强学术交流能力、提升国际化视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项目的实施丰富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开阔了国际化视野,学习到了新知识、新方法,提升了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加快了我国研究生培养与国际高水平接轨的步伐。此外,一些研究生归国后仍与国外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工作中发挥纽带作用,并为自己与国外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 这些长期项目的实施往往伴随有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促进了我国科学研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互补。

短期的国际交流项目包括短期学术交流、国际学术会议、暑期学校以及境外实习和游学等,这些项目的时间一般比较短,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对于研究生了解外面的世界,短期和国际学术同仁进行沟通、增长见识具有重要作用。应该看到,短期项目难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较突出的学术合作成果。同时,局限于交流时间,短期项目导致研究生难以深入了解一种文化,在一种学术氛围中受到深入的感染和熏陶,在深刻学习和了解先进人才培养体系和制度、深入全面了解国际同行的工作等方面不易发挥更好的效果。

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措施

综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对于个人视野的开阔、学术研究的深入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做好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工作。结合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措施,我们进一步提出如下建议,促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培养方案而科学合理设置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借鉴发达国家创办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丰富经验,积极对标国外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诸多尝试。但是,还应该看到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相关教学内容以及知识面的融合程度与国外大学还有一定差距。在教学方式上我国的研究生课程教育多偏重于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内容较少,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缺少有力的推动。所以,在建立一套有力的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科技产品的技术水平,加强创新能力以及成果的转化能力。在教学上注重增加研究生研讨内容,充分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其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和具体要求,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国际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方法关系着教学意图和目的的贯彻,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对于教学效果大有益处。在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之后还需要加强营造国际化氛围和开展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国际化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语言均应采用英文授课。虽然对于授课教师是一种挑战,但是对于营造国际化氛围、吸引广大优质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大有裨益。此外,还应当注意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研讨型教学、翻转课堂、实地调研式教学等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课程内容要求逐步采用。研究生的培养形式、教学内容也逐渐向系统性国际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国际化研究生培养道路。在国际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中外学生一起学习和交流也有助于研究生参加课题研讨和学术活动,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生相互取长补短,增进国际交流,营造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氛围。

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授开设专业课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不仅可以营造国际化氛围,还将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外籍教授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可采用全英文授课,并由青年教师担任课程助教,共同设计相关教学内容,以提高校内教师教学能力和英文授课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长期海外交流项目的支持,鼓勵更多学生走出去

相比于短期出国交流,长期的交流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变化。这些交流项目中学生通过长时间深入了解国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其价值观、国际化视野、学习方法和研究模式等都会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对其跨文化交流能力有了巨大提升。对于工科学生,在国外实验室培养起来的编程能力、实验技能,了解到的新方法、新技巧等对于提升其专业能力具有推动作用。我们通过对一个学院工科研究生参与长期海外学术交流项目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这段时期内取得的学术成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地提升。由此也可以看出,像长期海外交流项目这种深度国际化的交流方式在研究生科研水平培养提质增效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当加强在长期派出项目上的投入,避免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海外学习。

(三)开拓以我为主的国际交流项目,吸引优质国际生源

长期以来,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一流大学,被认为是对求学者最具吸引力的国度,但美国也一直意识到优质生源的重要性。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吸引更多优质的国际生源,大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帮助国际学生、学者使其更方便地入境;另一方面各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友会的建设,设立更加广泛的国际校友项目,以保持与留学归国学生的沟通联系。此外,政府也需要改进签证程序,鼓励国际学生、学者和高新技术领域从业人员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科技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更进一步地,政府应对外国人长期居留政策进行改革,为一批最优秀的国际学生与学者提供永久居住权,并继续坚持“视同己出”政策,保障国际学生追求研究生教育的权益。

此外,还应当根据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设立国际青年人才的成长与成才项目,帮助我国培养的优秀国际人才能够在国际组织上有声音,在其各自从事的领域有成就,在各自的国家有事业。从而在更加广泛的国际环境中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国际支持度和国家影响力。

五、结论

我们以工科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对其学术水平提升作用为研究对象,从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切入,通过对比分析全球工科教育强国人才培养的模式,结合我校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举措,在对一个学院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成果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以长期国际交流为特点的深度国际化培养的概念。通过调研研究生在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前后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研究了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对其竞争力的影响,从可持续竞争力的培养、面向市场和科技前沿的角度,阐述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方法、实现途径等。结合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给出了吸引国际优质生源并为其提供持续支持的构想。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其相关建议措施为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7-29.

[2]廖晓玲,陈十一.《研究生教育:美国竞争力与创新力的支柱》解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61—66.

[3]陈云萍,杨晓明.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6,(5):76—79.

[4]何玉荣,李炳熙,易红亮,等.提高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相关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13—14.

[5]陈海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6):52—58.

编辑∕宋宇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新工科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日本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