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2020-07-14周莹莹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5期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新时代

周莹莹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特征的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自愿服务工作在新时代下有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同时也有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大学生志愿工作目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自愿服务工作密切结合新时代要求,同时结合以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探讨大学生自愿服务工作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自愿服务;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代大学生自愿服务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目前世界范围不同国家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虽有所不同,但是各个国家高度一致的是对于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视,现今世界各国都将大学生志愿者视为志愿服务中最有活力和希望的主力军,研究和探讨如何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资源,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成为了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此项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基层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之中,他们日益成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社会效应。尤其在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进行了精辟概括并指明前行方向的新时期,如何将大学生自愿服务工作与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紧密结合,与我国以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大学生自愿服务的观念、优化大学生自愿服务工作的组织、运作、管理;创新大学生自愿服务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确保新时期下大学生自愿服务工作有序、良性、长效开展,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特征及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特征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出了精辟概括,其的内涵特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是明确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习近平主席新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树立新思想;第二深刻领悟中国要完成怎样的历史任务、进行怎样的战略发展安排,这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即明晰新方略;第三是要牢牢记住我国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的问题,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即指引新征程;第四是精准把握新时代要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担当新使命、如何实现怎样的宏伟目标,它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即担当新使命;第五是新时代的中国具有世界性,将处于怎样的国际地位、要对人类社会作出怎样贡献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即确定新方位。以上五个方面精辟概括和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特征。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

新时代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多元化发展、体验式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目标和新要求如下:

第一,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法治化。志愿服务的法制化可以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的规范化水平,同时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化、常态化。这就要求志愿服务工作始终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目标,努力做我国志愿服务工作法制化的引领者。第二,提升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是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则要求更多地发挥志愿者的专业智慧和经验,服务于公共利益,更好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设计、开发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志愿者的多维情感体验,有效培养参与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平。第三,提升志愿服务工作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的时代,这就要求志愿服务工作切实地、尽快地转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主动适应信息技术革命对志愿服务工作发展提出的要求,充分参与到这一就变革过程,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第四,发展志愿服务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工作。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这就要求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把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第五,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由于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越来越倾向于组织大型的、标志性的活动,而逐渐忽视了分散的、小型的、专业化要求比较高的社区志愿服务。形成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服务內容、服务半径、服务团队。第六,统筹规划志愿服务。对志愿服务的长远规划和统筹安排,建立志愿精神的宣传教育、志愿者的动员和培训、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制度,凝聚来自政府、社会、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公益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生主动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将志愿服务活动推广和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三、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志愿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

志愿者服务提倡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它是一项高尚的社会道德实践,它要求参与者必须以无私奉献和自愿参与志愿者服务,志愿者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但大多数人包括大学生志愿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以自觉自愿奉献个人的精力、时间、智慧的行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等提供服务及支持的行为,且这种认知的偏差在社会上还是非常普遍的。

(二)发挥特长与有效服务结合不够

我国众多大专院校拥有门类齐全的专业,各专业的大学生们可以尽可能地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创新性地开展丰富多彩、意义深远的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尽管大学生自愿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加,方式不断更新,领域不断扩展,但是,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如何结合以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不断创新和持续提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和持续良性发展,是目前还需要的探讨的问题。

(三)组织结构松散运作不规范

自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我国志愿者组织结构从初创阶段的相对简单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发展为类似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成立了学生志愿者总会,正式形成了社团化管理和运作模式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成为志愿从事社会服务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运作、自我提高的载体。但还缺乏一整套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等。

(四)活动资金匮乏导致运行效率低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是保证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和高质量完成的的重要保障,发达国家青年志愿者服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金筹措机制,政府对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其建立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与渠道,并广泛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企业则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为志愿者服务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目前阶段还没有被社会作为正式的社团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支持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并觉得支持人学生志愿者组织就是在做公益事业,他们宁可直接把钱投入到学生活动当中,获得软广告的效果,也不愿意拨一少部分广告经费支持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常规运作。由于企业对于志愿者活动的资助还不十分明显,政府还没有作出任何有关资金支持方面的规定,因而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的费用非常紧张,直接影响到了服务的质量与效果。

(五)服务领域和方式方法缺乏互动与创新

今天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全国范围己经发展成一项内容较丰富、形式较多样的社会事业,根据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可分为扶贫助困、社区服务、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环境保护、海外服务等,都活跃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身影,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与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趋势,这也就意味着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改变原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方式。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乃至高校领导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无法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发展。

四、大学生自愿服务工作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针对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法治化,因此,为了使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能够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法治问题。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法规,诸如《志愿服务法》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子法,例如《志愿服务奖励办法》、《志愿服务证及服务记录册管理办法》、《志愿服务绩效认证及绩效服务证明书发给作用规定》等等,明确规定大学生志愿者在相关服务单位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时的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关的保障,同时对于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成绩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奖励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不仅可以保障其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可以维护志愿者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以确保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加大志愿者服务工作资金投入的力度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开展活动仅仅通过学校财政申请经费。尤其若要将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一定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建议国家财政将对志愿者组织的资助纳入正常经费预算,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除此之处,强烈呼吁有社会责任感、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对青年志愿者活动应给与支持,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例如美国志愿者组织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是公司基金和科学文化福利基金,这类基金会中最著名的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工商企业界的人士将这种捐助用于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或通过捐助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和地位,同时也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建议我国众多有实力的企业勇于承担其社会责任,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给与大学生志愿活动以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得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塑造良好的公益形象和促进其良性发展。

(三)强化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强化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加大志愿工作服务宣传的力度,特别是强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作用,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志愿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本”的观念。第二是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资源库。在高等院校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第三是招聘和组织志愿者队伍之前应作好规划,明确需要哪种类型、具备哪些特殊技能的志愿者,以及需要志愿者的人数比例。按照工作规范要求,为每个志愿工作职位编制正式的职务说明书,概述该项工作的任务、责任时间安排和工作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使志愿者明白组织希望他们做什么。与此同时,设计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申请表,以便在招募时要求申请者表明他们的兴趣、特殊技能以及所希望的工作日程安排和方式,这样使志愿者的兴趣技能与组织工作职位要求相匹配,使志愿者能够“各得其所”。第四是采取积极措施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其措施包括建立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科学的考评不仅有助于志愿者们及时发现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长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激励则是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诸如社会交往、归属、自我价值实现等,高等院校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者在选择志愿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的时候,应该注重志愿活动的多样性,使志愿服务的工作更具吸引性和挑战性。

(四)将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入志愿服务工作

在以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背景下,我国各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要及时地更新和转变志愿服务的理念,要善于合理地使用和融入互聯网、5G、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工作,从而开辟更加方便快捷的志愿服务,以不断提升和完善志愿服务质量。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充分利用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和运营的全国性的注册志愿者信息系统“志愿中国”网站及其手机应用“志愿汇”APP这样的平台,在目前,“志愿汇”注册志愿者已达6000多万人,公益组织40多万个,活跃用户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的基础之上,由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负责完成相关的筹划和设计,在全国范围构建互联网志愿服务交流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发挥以下积极的作用:一是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和志愿者都能从智能手机、APP等客户端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报道,并获得其他志愿服务团队的意见反馈,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二是通过交流平台可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流程、服务项目以及内容,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培训微课,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的整体水平;三是能够有效地挖掘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优势,同时还能将实时资讯的有效整合,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凝聚所有可服务的力量,实现跨城市、跨地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实现了网络世界与现实志愿服务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佟蠧.问题与对策:当前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J].中国青年研究,2001(6):71.

[2] 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青年研究,2003(1):33-34.

[3] 张辉.大学生志愿组织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4] 张亚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92-95.

[5] 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CJSFZ19-3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机遇和挑战新时代
大数据时代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时代下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