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锦鲤热”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2020-07-14罗思婷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锦鲤

摘 要:网络时代下“锦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与“锦鲤”有关的网络营销。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都促使了“锦鲤热”的产生。文章基于对“锦鲤热”产生原因的分析,“锦鲤热”的积极之处以及当前“锦鲤热”的挑战,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以及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锦鲤热”;大学生群体;“锦鲤”

在我国锦鲤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吉祥、祥瑞的寓意。随着移动网络迅速发展,“锦鲤”在网络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泛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如有好运的人,或可带来好运的事情。当下的“锦鲤热”是指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盛行通过“转发锦鲤”或者“锦鲤”人设的相关图片以期好运降临或者成功中奖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锦鲤热”似乎已成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网上流行文化。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面临就业、求学等生活压力较大,对自己缺乏明确清晰的认识以及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容易在群体生活中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跟风“转发锦鲤”,因此“锦鲤热”主要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

一、“锦鲤热”的成因

“锦鲤热”是新媒體环境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其产生并不是偶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分析“锦鲤热”的产生需要从社会心理问题、时代条件以及社会现实状况等方面着手。

(一)从众心理

在社交媒体上的“转发锦鲤”行为因为无需成本且操作简单,迅速被大学生跟风转发。这种转发行为表现出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实际上是一种“羊群效应”,即心理学所说的从众心理。一方面,大学生三观还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自我判断能力,因此容易受到舆论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处于一个群体环境当中,在做决定的时候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因此选择从众。所以在大学生中,只要有人开始“转发锦鲤”,就会有人跟风进行转发,因为谁都不想被幸运遗忘,而潜藏在大学生从众心理背后的其实是这类群体借助“锦鲤”这个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

(二)焦虑的生活状态

“转发锦鲤”实际上是当今社会大学生压力过大,极度焦虑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亚文化现象。虽然这一代大学生相比他们父辈来说所享受的物质条件更为优越,但是当前的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就业市场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和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房价一路高涨,许多大学生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在大城市中买房,并且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赡养父母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也不容小觑。因此通过“转发锦鲤”的行为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群体释放了来自学习、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可以短暂逃避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诸多困难;另一方面其实也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将努力的希望不仅依靠于自身,还寄托于“转发锦鲤”等行为中。

(三)自我效能感不足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不只是个体对即将执行的活动的未来状态的一种事先预估,还会影响到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中的动力心理过程功能的发挥[1]。”已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与时代的要求,以及他们将要承担的使命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大学生群体“转发锦鲤”的行为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自身缺乏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不足,认为自己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或任务,而通过“转发锦鲤”能让他们产生心理安慰,进而获得自己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或目标的“心理错觉”,这种“心理错觉”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对于自身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但是如果大学生将未来的希望全都寄托于“锦鲤”,必然导致一事无成。

(四)外因:社会网络营销的助推

支付宝“寻找中国锦鲤”的活动带来的转发热潮让众多商家看到该活动所吸引的流量、热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与“锦鲤”有关的网络营销行为。网络营销相比于传统营销而言具有成本更低、扩散更广、效果更好等特点,并且网络营销除了宣传推广费用之外基本上不再需要任何费用。“转发锦鲤”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就业、考试等时刻渴望好运降临,而商家正是抓住了大学生的这种心态并加以利用来进行他们的逐利行为。商家通过推出与“锦鲤”有关的活动,并借助相应的渠道进行传播,凭借大学生群体的投机心理诱使其进行转发或评论,以此获得流量和热度。

(五)根源: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

“锦鲤热”现象的出现表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方向存在偏差,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锦鲤热”产生的根源实际在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导致大学生群体都不愿回到家乡而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打拼,但是大城市的快生活节奏和就业竞争压力激烈使得大学生群体感到迷茫、焦虑;另一方面,城市不断增加的人口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源占有不均,大学生群体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烈,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大学生群体对于未来发展充满迷茫,因此寄希望于“锦鲤”。

二、“锦鲤热”的积极之处

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都必然有其合理性,“锦鲤热”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积极性。“锦鲤热”在一定程度上能彰显大学生的乐观主义心态,并且他们能够借助“转发锦鲤”的行为开辟个人的精神天地,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压力。

(一)彰显乐观主义心态

“转发锦鲤”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有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在社会中碌碌无为的颓废青年。他们的目标有实现的可能性,并不是痴人说梦,因此他们通过“转发锦鲤”来缓解他们的焦虑,并且将成功的部分希望寄托于“锦鲤”。“转发锦鲤”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乐观心态,当目标实现前景并不明确的时候,他们没有轻易放弃,也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采取极端措施,仅是通过“转发锦鲤”来表明他们内心中对于实现目标的渴望。虽然这种行为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在侧面上反映出“转发锦鲤”的大学生相对于采取极端措施的那部分大学生来说,具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二)缓解社会生活压力

大学生“转发锦鲤”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己付出了努力,但是对于结果如何并不确定时所做出的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当下的紧张焦虑。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房价高涨、独生子女的赡养压力大,大学生在面临诸多社会压力之时,通过“转发锦鲤”以寻找压力的释放口。大学生在“转发锦鲤”时往往会附带上自己的愿望,其中大部分都是祈求考试通过、就业顺利等,体现了大学生对目标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借助“转发锦鲤”的行为开辟个人的精神天地,使他们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生活,释放社会生活压力。

三、“锦鲤热”的挑战

“锦鲤热”的产生具有其合理之处,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压力,是大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沉重压力的一种精神寄托。但是其宣扬的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与我国提倡的踏实奋斗的价值观相违背,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以及对于事情成功的错误归因促使“转发锦鲤”等行为发生,强化其迷信心理;“锦鲤热”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衍生网络骗局。

(一)“锦鲤热”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从古至今人们赋予锦鲤的美好寓意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但是在今天人们“转发锦鲤”的行为更多的体现为对于物質财富的追求。大学生群体“转发锦鲤”更多的是借希望于“锦鲤”以实现自己的考试通过或者就业顺利等现实愿望,这实际上会让大学生群体衍生出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只需要“转发锦鲤”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亦或者是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将其归功于“转发锦鲤”这个行为,而不是他们的个人努力,从而导致个体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以及他们对任务的选择和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侥幸心理与自我效能感低下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选择“转发锦鲤”等行为,容易催生懒惰之风,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我国社会主流文化所提倡的踏实奋斗的价值观相违背。

(二)“锦鲤热”可能强化大学生的迷信心理

“锦鲤热”的盛行,使得大学生对“锦鲤”产生了盲目崇拜,把“锦鲤”作为自己崇拜的信物,把有着“锦鲤”称号的“信小呆”和“杨超越”作为自己的信仰,这实际上是一种迷信心理。这种迷信心理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大学生“转发锦鲤”等的迷信行为,一般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身边“转发锦鲤”的同学朋友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迷信心理还产生于错误归因。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认同不成熟,缺乏相对成型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容易受到错误价值的影响,因此当有重要考试时,不少学生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转发锦鲤”。学生把考试通过的结果寄托于“转发锦鲤”上,在考试前后“转发锦鲤”,如果考试成绩不错那么就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转发锦鲤”的迷信心理。当大学生把成功做成某件事的希望寄托在“转发锦鲤”这种迷信行为上,就会产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缺乏奋斗的动力和在困难面前战胜困难的勇气,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锦鲤热”衍生的网络营销容易导致网络骗局

“锦鲤热”的盛行使得以“锦鲤”为主题的网络营销层出不穷,各大商家纷纷借此来谋利。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网络营销行为缺乏监管,因而也容易导致披着与“锦鲤”有关的网络骗局。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对“锦鲤”的盲目崇拜,利用“锦鲤”制造骗局,通过虚拟ID进行虚假抽奖,让人们转发诈骗信息。

近年来凭借“锦鲤热”衍生的网络营销骗局在我国各高校层出不穷。这些诈骗事件绝大多数所利用的账号都并非校方的官方账号或在校学生的账号,因此大学生在“转发锦鲤”时也需要提高警惕,防止被骗。

四、“锦鲤热”的应对策略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坚持踏实奋斗

“锦鲤热”的盛行一方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大学生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应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摒弃不劳而获的惰性思维,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踏实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现实需要,同时让大学生群体既要追求个人价值,也要注重社会发展,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实现两者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使其正视压力

从心理学分析,大学生之所以纷纷跟风“转发锦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完成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将内心的焦虑和迷茫通过“转发锦鲤”的行为表现出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压力得以释放,但是,依靠“心理错觉”来欺骗自身,长此以往大学生群体必将失去奋斗的动力,导致碌碌无为。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培训。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其正视压力,并且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各方面压力。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使其正确辨别各种网络信息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体的使用日益普遍化,由于大学生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因此极容易被网络媒体所吸引和带动。“锦鲤热”盛行其本身所蕴含的东西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倡导的美德,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侥幸心理、投机心理。因此,应该通过开展相应的媒介素养培养课程,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使其能正确辨别网络上各种信息,对于网络信息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防止盲目跟风。大学生群体应提高警惕意识,正确辨别网络骗局,防止上当受骗。

“锦鲤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流行文化,其出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如果对“锦鲤热”背后所呈现的侥幸心理,迷信心理不加以引导,就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踏实奋斗,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而不是盲目寄托于“转发锦鲤”的迷信行为中。

参考文献

[1] A·班杜拉.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J].教育评论,1991(06).

[2] 李宜娟.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原因与提升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8(04).

作者简介:罗思婷(1999.08- ),女,广东兴宁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锦鲤
有趣的锦鲤
锦鲤咖啡馆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