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情感·能力: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三维释析

2020-07-14林国强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5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不断推进,通过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力度,使广大青年学子掌握完备的法治知识,拥有理性的法治情感,具备良好的法治能力,实现立德树人与明法修身的有机耦合。

关键词:法治知识;法治情感;法治能力;法治素养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力度,使广大青年学子普及法治知识、孕育法治情感、提升法治能力,实现广大青年学子未来步入社会与职场后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习惯和行为选择。

一、完备的法治知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基础

法治知识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宪法及相关法基础知识、民法商法基础知识、行政法基础知识、经济法基础知识、社会法基础知识、刑法基础知识、诉讼法基础知识与非诉讼程序法基础知识。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其法治素养亦不可或缺,而这离不开与法治中国社会建设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较为完备的法治知识。法治教育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而当代青年法治素养培育又是法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研习法治知识,有助于青年学子法治精神的培养,有益于青年学子法治思维的习得,有利于青年学子法治信仰的树立。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青年学子法治素养培育的成效也影响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广度、深度与厚度”。大学生掌握好应知应会法治知识正当其时,着重提高广大青年学子的法治知识,能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学好法治知识是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广大青年学子在当下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必备的基础知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渠道,应注重大学生应知应会法治知识的讲授与普及,可通过诸如大学生与宪法、大学生与民事法律法规、大学生与刑事法律法规、大学生与就业创业法律法规、大学生与权利救济法律法规等专题或模块的学习,让青年学子从内容上读懂宪法、从原则上领会宪法,从思想上认可宪法,从行动上遵守宪法,最终形成稳固的宪法信仰;让青年学子设身处地的思考体悟实体法和程序法中与其自身权利义务以及社会交往中息息相关的知识,为更好地理解法治精神要义、如何正确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对未来行为的选择起到提示与警醒、规范与指引的良好作用,以促夯实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基础。因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大学生较易受到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特别是被时下的网络不良文化所迷惑,如超前消费校园贷等。要通过法治知识学习,充分认识到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以助法治素养的有效提升。进而使广大青年学子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法治社会,为法治社会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理性的法治情感: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人民的内心里。“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律体系保持持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因此,需要在对法治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采取理性、现实、客观的态度,而不应是或激情、或义愤、或主观的态度。在教授法治知识时,需要注意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是一个人对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对他所认识或所作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对情感的理解应注意两个问题:一,其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与人内在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二、其是由客观事物与人内在需求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因此,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导向,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中的法治情感元素,教师应恰当展现情感体验并正确表达,推动学生开展法治情感体验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养成多要素、多层次、理性健康的法治情感。

当然,因传统法律文化影响,多数人认为法依情理而定。受自古以来重道德、重礼仪、重教化、重舆论的因素影响,至今社会公众在审视司法裁判时都会带有浓厚的道德意识,用自身心中的公平正义观,诸如社会伦理、社会价值及人伦道德去评述司法案件。因而社会舆论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社会公众对天理良心的朴素外在表达和道德情感的内在诉求。而公民整体素质与理性思维的差异化,法治素养与法治信仰的参差化,极易导致民意的盲从、无序、多变,进而影响社会舆论无法在事件透明化的氛围中理性思考。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明白司法诉讼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理性活动,要通过学习法治知识明白司法理性与民众情感的界限,司法应体现公意但却不能毫无理性的迎合民意。当代大学生要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及其制度,自觉维护司法权威,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认同、信任、热情参与的理性情感,這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形成。

三、良好的法治能力: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核心

常言道“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完备的法治知识,体验形成理性的法治情感,还需要锻造良好的法治能力。“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能力通俗来说就是主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行为,一般而言表现为行为主体所展现出的综合素质,当然,能力的强弱影响着效率。可以说,法治能力是行为主体所具备的法治思维认知与法治方式应用的本领,法治思维认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法治方式应用的结果。为此,广大青年学子需要以系统全面的法治知识为基础,以理性的法治情感为依托,内化于心树立法治信仰,外化于行主动选择法治思维和方式,不断提高法治能力,真正为国家担当,为民族担当,为改革担当,推动法治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唯有对法治尊崇和信服,认同与依归,奉为行为指南和活动准则,才能养成选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思维选择。

法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法治思维的运用。大学生应坚持“法”字当先、以“法”为师,自觉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法律规范和逻辑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自觉养成遇疑找法、解难用法、化纠靠法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坚决摒弃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法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法治方式的应用。青年学子需要谨记尊法是根本,学法是基础,守法是义务,用法是智慧。在当下,无论是国家的政治生活,还是公民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法律作为高压线和安全阀的作用无可替代,只有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用公权力、谨慎行使私权利,国家、社会与个人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因此,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保障和引导作用,遇到问题要找法,解决难题要用法,化解矛盾要靠法。修身养德,法治育人。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学子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更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青年学子们将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共同追求,都能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坚守法治底线,一切惟法为高、惟法为强、惟法为大,法治方会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法治中国才有了最坚强的后盾与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http://politics.gmw.cn/2019-03/18/content_32653484.htm.

[3]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3.

[4] [苏]B.A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龚浩然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12.

[5] 人民日報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85(148).

基金项目: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编号:Gccrcxm-201912)。

作者简介:林国强(1979- ),男,硕士,教授,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
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提高法治素养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策略
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调控研究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思考
日本国民法治素养培养体系研究及启示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