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研究

2020-07-14陈朴张丽丽

中国西部 2020年2期
关键词:创新绩效企业创新创新驱动

陈朴 张丽丽

[摘要] 西藏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欠发达状态,而创新驱动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战略。2012~2018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西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方面都在全国排位靠后。这主要是由西藏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成果较少、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善、创新环境不优、体制机制僵化、经济实力不强、开放水平不高等原因所导致。因此,西藏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扩大开放、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双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潜能,多措并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键词] 创新驱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0)02-0036-10

[作者] 陈朴 副研究员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 拉萨 850000

张丽丽 研究实习员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拉萨 850000

一、引言

“创新”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首次提出,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随后出台数个相关文件,为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由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加速更换动力的顶层设计。对于创新,学界普遍接受熊彼特(1912)首次提出的概念,即将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应用于经济生活中,或将生产要素加以重新组合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1]不论之后的学者如何定义,但基本都围绕着“新”这一关键字。最早使用创新驱动概念的是迈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二元经济结构变迁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19AJL01);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新时代西藏经济发展方向研究”(18BDCJJ03)。克尔·波特,但他并未给出明确定义。刘刚(2014)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立足于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以新知识创造及其商业化为导向的创新型创业活动及其组织和制度创新,实现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王海燕(2017)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包括通过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引入突破资源要素的瓶颈,对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盘活,传统经济发展动力的优化与升级三个方面。[3]徐国祥(2019)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指我国经济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很显然,创新驱动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但是“关于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支持促进效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创新没有发挥对经济应有的支撑作用”。[5]

本文认为,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能够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对西藏这类远离国家经济中心,欠发达高海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驱动发展能够克服西藏因海拔高、距离远、成本高、氧含量少、气压低等客观因素带来的发展制约。近年来,西藏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创新型西藏建設”,并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重点领域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着力促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欠发达的经济特征仍未改变,西藏创新驱动发展刚刚起步,还存在有效整合区内外创新资源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聚焦重大科技问题、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瓶颈问题的能力不足,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政策措施落实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和期盼有不小差距,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转化率不高[6]等问题。但对于上述问题,现有文献也只是停留在定性判断,如对西藏科技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分析、[7]对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调查研究[8]等。另外,在较多研究全国创新驱动的定量分析文献中,多数都因“西藏地区数据缺失比较严重而把西藏剔除在外。这是我们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为基础对西藏驱动创新发展进行定量研究的主要缘由和出发点。该报告指标多样,内容详实,方法得当,为西藏创新驱动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基础,从而也弥补了现有文献的不足。

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概述及西藏数据获取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①从1999年起每年推出一本研究报告。该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利用大量的研究统计数据,权威、综合、动态地给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排名和各项创新能力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9]该报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41个四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10]与其他指标体系相比,本文认为该报告指标相对全面,涵盖了大部分衡量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指标,为详细分析西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了较好基础。而且报告的评价方法采用的是加权综合评价法,它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方法,具备科学性。该报告的数据①均来源于公开出版的统计年鉴和政府报告,主要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报告以及科学技术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总局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11]详实的数据为分析西藏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一手材料,这是很多文献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

本文通过整理和提取2012~2018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相关数据,给出了进一步对比分析西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及数据(详见表1)。

三、西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对比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藏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综合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7.43下降到2018年的16.4,其间起伏不定,在全国排名总体是在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徘徊。尤其是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实力”①总体都滞后于国内其他地区。

1.知识创造综合指标评价分析

知识创造表示区域能够不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采用研究开发投入、专利和科研论文等综合指标衡量。西藏知识创造综合指标值由2012年的11.06上升到2016年的最高值19.67,之后又下降到2018年的6.22,全国排名由2012年第30名上升到2014年的第20名,之后降到2018年的第31名,这表明西藏知识创造能力不足。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研发投入不足。由于西藏地方财政有限,用于研发的财政支出相对不多,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二是体制机制僵化。西藏相关部门对科研人员的重视与激励不够,对科研经费管理死板,落实对科研人员松绑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僵化的思想、死板的管理体制机制等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研发水平较低,这必然导致知识创造指标表现落后。

2.知识获取综合指标评价分析

知识获取表示区域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其主要衡量内容为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外资企业投资等。西藏知识获取综合指标由2012年的5.69上升到2017年最高值11.84,之后下降到2018年的8.27,全国排名除了2017年排第22名,其他年份均排第31名,这表明西藏知识获取能力也不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合作动力。西藏本土高校、科研机构较少且所属行业不同,彼此之间无法形成研究合力。行业内部也因职称晋升中著作权问题,合作积极性不高。西藏与其他省市区之间的合作多通过援藏途径,而当前援受双方的科技创新研究的合作力度不大。由于多种原因,在藏科研人员缺乏国际合作途径,因而开展国际合作较少。二是创新成果供给能力不足。西藏远离区域经济高地,本土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有限,已有科技创新成果多停留在传统部门,针对现代部门的创新成果供给较少,且多数创新成果转换成企业产品的能力较弱。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西藏技术转移、外业投资综合指标值和排名不断上升,这得益于西藏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化、市场化改革。

3.企业创新综合指标评价分析

企业创新表示企业应用新知识、推出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能力,并通过企業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技术提升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衡量。西藏企业创新综合指标由2012年的5.99上升到2018年最高值17.8,全国排名由2012年的第31名上升到2018年的第25名,这表明西藏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西藏相关部门安排、协调各类资金给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力支持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引进、工艺改造等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中央企业利用重大项目在藏的科研攻关,依托产业龙头企业,推进藏医药、新能源、绿色食品、草业、藏文化等特色产业持续开发新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指标上升只能表明纵向来看西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横向对比会发现,由于西藏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企业创新经费落实、自我创新意识、新产品供给能力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西藏企业创新实力仍旧很弱,到2018年企业创新综合指标“实力”仍排全国末尾。

4.创新环境综合指标评价分析

创新环境表示区域为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提供相应环境的能力,主要以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等来衡量。西藏创新环境综合指标值呈现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24.13在波动中下降到了2018年的20.6,全国排名也由2012年的最高第13名,下降到了2014年的31名,2018年排名也仅为第28名,这表明西藏创新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指标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创新基础设施薄弱。由于西藏高度重视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普及,在2013年前后用户数和普及率都基本达到饱和,因此这一块的增长空间十分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截至2018年,全区运行成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仅有1家,虽然各市县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已建设完成,但尚未发挥其作用。二是市场环境不优。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出口产品种类和数量不多等原因导致西藏开放水平不高。由于科技发展起步晚、人口基数少等导致科技服务业水平不高。三是劳动者素质总体不高。经过60多年的发展,虽然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但由于高寒缺氧、环境艰苦、农牧民转移黏性、就业观念僵化、人才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西藏总体上仍旧缺乏人才,且劳动者素质相对不高。四是金融环境不优。一方面,由于企业资产抵押能力不足,金融支持科技企业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目前整个西藏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比重低,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五是创业水平不高。虽然全区各市县园区企业多达1600多家,但总体上规模较小,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较少,截至2018年仅有9家。

5.创新绩效综合指标评价分析

创新绩效表示区域创新的产出能力,主要考察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竟争力、就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等内容。西藏创新绩效综合指标值由2012年的36.95上升到2013年最高值38.9,其后持续下降到2018年的最低值23.2,全国排名也由第12名上升到了第10名,最后下降到了第30名,这表明西藏创新绩效不优。一是经济综合发展实力不强。虽然西藏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区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仍处在末尾。由于“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①的存在,西藏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互相割裂,产业链不完整,从而影响创新链的形成。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和农牧民劳动力素质不高,次生出现代农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等“现代的现代部门”②缺乏人才供给的突出问题,[12]进而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开放水平不高。西藏缺乏支撑出口的产品尤其是科技产品,因而产业国际竞争力也无从谈起。

四、促进西藏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针对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西藏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与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提高认识,优化知识创造环境

西藏社会各界都应认识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把握机会,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弯道超车。为此,一是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各部门要做好对接,尽快使政策落地。减少管理部门对高校、科研机构行政化的影响,以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对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加强与市场联系,鼓励其创新成果市场化。二是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统筹研究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

2.扩大开放,提升知识获取水平

创新发展最大的特征就是受地域环境限制较少,可以通过市场方式实现互通有无,这就要求西藏必须扩大开放,将世界创新成果为我所用,不断提升知识获取水平。一是强化区域合作。利用特殊的资源禀赋与援藏机制等比较优势,加强与内地省市区在一些重点领域的互补合作,共同开拓集团化区域化创新发展的格局。二是鼓励科研合作。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加强区内科研合作,支持其参与国内各类科研交流合作,放松出国限制,推动其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开放合作意识与水平。三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政府需提高对新事物的认识,对创新领域坚持和实行国家非禁即入的准入政策。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四是推进技术交易持续增长。巩固提升技术交易发展的良好局面,优化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3.创新机制,巩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单位,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一是加大扶持力度。贯彻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发明专利或国家重大发明创造的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适时组建创投资金,对初创期科技型非公有制和符合主导产业要求的企业给予扶持。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新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政府应多运用间接投入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二是企业自身要加强创新研发。各类企业应主动到内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努力形成以创新型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主动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技术升级、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自身创新水平,向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方向投资或转型。

4.以“双创”为载体,提升创新环境水平

“双创”是当前提升创新环境水平的机遇,“双创”本质上是市场行为,但对市场发育度还不高的西藏来说,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作用成为提升创新环境水平的关键。一是发挥政府政策推动作用。发挥政府作用,①梳理西藏区域公共品牌形象,指导出台或完善招才引智、财政、税收、工商、金融等各项支持“双创”的优惠政策并推动落地,推动形成有利于“双创”的制度环境。二是培育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禀赋是市场中最具活力与动力的创新要素。各级政府应围绕培育企业家尤其是培育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作出成熟且法制化的制度安排,降低“双创”机会成本。三是大力建设和培育“双创”平台。加大对七地市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各地市高新区、工业园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创业园等现有资源,注重其专业化和差异化,确立其协同与错位竞争策略。通过政策设计,盘活闲置厂房、仪器设备、科研设施等资源,建立面向广大“草根”和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催生和培育一批创新平台。积极对接与援藏省市区创新平台的战略合作,将其建设成为西藏区域创新和产业高端化的重要基地。四是發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创新平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

5.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综合发力,尤其是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一是持续促进有效投资。西藏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短期内改变路径依赖还有很大困难,因此应继续保持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时间。二是建立与创新相衔接的市场化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与补齐短板的关系,重点在促进产业链上下功夫,实现农牧业与制造业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构建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体系,补齐产业链短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创新链的形成奠定基础。完善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央企和各市县区国企带动创新发展,通过购买、参股、入股等方式,打造产品融合型、产业链延伸型、国企多功能拓展型、园区前延后展型等多种类创新融合体;建立龙头企业、主导企业与创新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创新企业生存率。三是完善政府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及时组织召开各类招聘会,各高校、人社部门要主动联系各类企业,强化协作,开展校园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面对面沟通桥梁。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全区统一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和跨地区享受政策提供便利。以非公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为重点,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确保大学生在企业能就业、留得住。

参考文献:

[1]于凡修.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刘刚,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J].华东经济管理,2014,(07).

[3]王海燕,郑秀梅.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7,(01).

[4]徐国祥,陈燃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05).

[5]周一成,廖信林.創新驱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吗——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J].财会月刊,2019,(18).

[6]赤来旺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奋力谱写创新型西藏建设新篇章——在2019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西藏科技,2019,(02).

[7]旦真罗布,新常态下西藏科技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建议[J].西藏发展论坛,2017,(06).

[8]黄全花,柯燕.西藏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10).

[9][10][1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 [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01;03;05.

(12) 陈朴.民主改革 60年中央总体供给模式对西藏二元经济结构改建的影响及建议[J].西藏研究, 2019, (02).

Research on Tibet' s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China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Report from 2012 t0 2018

Chen Pu Zhang Lili

Abstract: Due to the coexistence of main and special social contradictions,Tibet' s economy has always been in a less developed state,and 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 is a better strategy to solve this problem. However,China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Report from 2012 t0 2018 shows that Tibetr s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 driven development is not strong, and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is thatknowledge cre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novation envi-ronment,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rank after in the country. It is mainly causedby insufficient R&D investment,less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imperfect innovationinfrastructure, poor innovation environment, rigid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weak economic strength and low level of openness in Tibet.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raise awareness, expand opening up , and innovate mechanisms , vig-orously implement "business startups and innovation" work an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stimulate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potential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fur-ther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 innovation - driven ; knowledge creation ; knowledge acquisition ; en-terpris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企业创新创新驱动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实证分析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实施细胞激活工程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