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驱动机制及评价研究

2020-07-14黄雪红吴荣涛苏志国杨芳绒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黄雪红 吴荣涛 苏志国 杨芳绒

摘要:以河南省豫中地区3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从传统村落景观变化驱动力角度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景观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评选到缺乏社会经济因素的考量是影响和制约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村落社会经济因素指标,基于和谐度方程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研究传统村落评选不同社会经济系数的权重值,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的合理评选与有效保护,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景观驱动力;乡村振兴;豫中地区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5-0176-07

Abstract: Taking 35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Henan province as a sample, the landscape driving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s stue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nd restrict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indicator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f the village are selected,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model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harmony degree equation. The weight values of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oefficien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election are studied to promote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s a whole.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landscape driving force; rural revitalization; central Henan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开展20年,先后公布了5批6 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河南省有205个,豫中地区有48个。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部分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受到影响,与评选时相比,出现物质环境老化和功能衰退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脱节,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针对上述问题,以豫中地区前4批公布的3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传统村落景观的驱动演化,展开村落保护及评价体系研究。

1  中国传统村落评价体系问题

中国传统村落评价体系主要技术文件是《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建村〔2012〕125号)(简称《评价体系》),该体系指标主要包含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基本层。通过对豫中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现状调查,发现部分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村落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逐渐消退。这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但也与传统村落现行评价体系有关,与保护实施监管相关,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1  评价忽视社会经济因素

一个完整的传统村落系统,涵盖村落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生产和建筑环境4个方面[1],按照传统建筑、村落选址与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进行评价,3项分值中,1项得分80分以上或2项得分75分以上或3项得分70分以上达到国家级传统村落标准[2]。按照现行《评价體系》对豫中地区3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现状评价,发现村落格局保存较好,传统建筑损坏较为严重,由于物质性载体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最为严重(图1),与中国传统村落更应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力相悖[3]。一方面,评选忽视了社会经济现状,割裂了村落历史景观保护与社会经济现状。造成部分村落逐步丧失自然演生的村落层次和交往空间,物质环境和功能衰退,成为“废弃村”。另一方面,政府必须付出更多资源去保护、维持村落风貌。由村落间存在历史文化价值差异且数量较多,很难实现全面保护,且采用“一刀切”式的保护不可避免地制约发展[4]。豫中地区3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获得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的仅有21个,2014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仅涉及2个传统村落3个项目,共3 090万元,其中临沣寨消防、防雷、保护维修项目1 820万元[5]。要实现传统村落科学保护,必须深入研究传统村落景观驱动机制,仅靠外界救助,忽视村落社会经济现状的保护,犹如杯水车薪。

1.2  保护规划模式单一

村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和空间单元,村落景观是特定自然环境中人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可通过村落保护利用项目评估工作推动村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但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型,普遍盲目地将城市空间格局套用于村落,忽略村落自身社会经济,忽视物质改变后对社会、文化等问题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村落生活的重新塑造[6],造成村落无序开发,重要空间节点功能混乱,形成“整齐划一”却少有人居住的联排安居房、村口“高大上”的牌楼、“城市化”的广场、“人烟罕至”的大型展览馆、假文物建筑等种种大面积异质性景观,严重破坏村落整体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建设”或“建设性破坏”。

1.3  评选标准研究滞后

现行《评价体系》主要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大方面对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价,重点评选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单位和历史建筑精英遗产,如豫中地区3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评选出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65处省级历史建筑。且长期以来价值评价的主导人群是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專家,忽略原住民才是价值实现者的主体,造成了对评选的历史遗产缺乏认同感,形成个别以发展旅游的方式碎片保护。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传统村落评价文献进行关键词路径计算分析。从2003—2018年的323篇文献分析图谱可知,具体的评价构建思路基本是以现行《评价体系》为参照。评价研究多侧重在对遗产物质本体的“守护”,仅邵勇等[7]、黄家平等[8]、彭剑波等[9]为代表的少数研究者涉及到传统村落社会文化与经济属性的研究。张浩龙等[10]在同日本、英国及西班牙等国家的研究对比得出,未来传统村落研究尺度需从个案研究向区域多个案例研究拓展、研究对象需从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向与人类交互关系研究转变。

2  传统村落景观驱动因素

梁漱溟先生[11]将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破坏力作为破坏乡村的三大因素,这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景观与空间的突破。面对传统大家庭结构消解、乡村结构变化、国家宏观发展政策以及现代生活品质追求,需要对传统村落物质空间输入新的功能和结构,进行再生保护。2018年河南省城镇化率突破50%,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0.4%,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也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12]。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新环境下的村落,了解地区影响和制约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因素等,是传统村落研究急需梳理的问题。传统村落作为人居环境中最小的基本单元,村落景观演变的驱动力因素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异质性。在较大空间尺度上,自然因子驱动力的差异是影响村落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在较小空间尺度上,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等人为因素则是驱动区域景观特征发生演变的主要根源[13]。保护村落景观并不仅是保护其所呈现出来的景观风貌与格局表象,而应在深入研究塑造这一风貌与格局的驱动力。结合对豫中地区的历史发展演变及现状调研,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经济活动3方面分析豫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对区域聚落空间分布、生产方式和文化风俗等有直接影响[14]。豫中地区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一是北汝河冲击平原与山区过渡地带的宝丰、郏县一带,西南西北分别为石人山、嵩山、平顶山,处在一个类似盆地的区域;二是伊洛河与黄河的入口处,主要集中在郑州的巩义、上街一带;最后是黄淮平原地区[15]。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中,自然因子如河道水系对村落的影响较大,调研的35个村落有24个村落都与水系有明显的关系(表1)。但随着现代交通方式代替水运功能,以及现状水系的生态环境破坏,村落自然因子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人文因子开始起主导作用。交通区位优势如靠近官道、商道,经济区位优势如靠近周边乡镇,具有当地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成为驱动村落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传统农业社会下的村落发展模式消亡,区位好的传统村落逐渐“城镇化”;青年劳动力为寻求更理想化的生活开始远离区位差的村落。

2.2  文化传统因素

受农业生产关系影响,传统村落呈现出以血缘、亲缘为纽带而聚居的特征[16]。围绕嵩山地域的豫中地区传统村落中常出现三五个较大的姓氏,具有根文化和姓氏文化特征,院落风格不完全统一。以庙宇为代表的神性空间、以祠堂为代表的权性空间和以水井、池塘、粮场为代表的人性空间形成村落核心空间。随着社会变迁,传统大家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原先驱动村落的格局、空间形式及院落、建筑空间形成的社会结构已经改变。村落旧形态已无法满足村民需求,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环境的衰退日趋明显。因此,当下的保护与发展,不仅是甄别建筑特色和村落风貌整体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更要找寻和准确解读现代社会结构关系[17]。

2.3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建制和战争,表现以移民聚居、产业发展[18]。豫中地区古官道、商道、河道如宛洛古道、豫晋古道、蓝河漕运等[19],以经济带动了村落的衍生。如平顶山宝丰县大营村地处汝州、鲁山通道中心,古为宛洛交通要道,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村中现有72条胡同,道路两旁的商铺多是古色古香的老铺;李渡口村因蓝河漕运而繁盛,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景观格局。随现代交通的发展其他交通工具代替古官道、河道的功能,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现有河道的环境污染,使得沿交通干线建房带来潜在居住效益,村民为便于快速输出农产品,出现了沿路建房、带状轴线发展现象[20],规划部门也特意在修路时穿过村落,以带动周围村落经济发展。

3  基于景观驱动力的传统村落评价

3.1  补充评价指标

针对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缺乏社会经济指标的现状,在对村落景观驱动力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大环境协同性评估指标(定性评估指标)和村落主体性评估指标(定量评估指标),补充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1.1  大环境协同性指标  传统村落与周边村落和市镇拥有共同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通过道路联系,所有建设行为、生产行为都离不开周边环境的物质、能量输入,村落自身也有向外界环境输出要求[1],因此对村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需要以区域资源为背景。研究选取地理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来综合衡量区位对传统村落社会经济的拉动能力。这一能力需要有基础设施提供支持,公共设施提供服务,在研究中选取道路、给排水设施、电力设施和通讯设施评价基础设施支持能力,以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养老设施、文娱设施条件评价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传统村落的发展还需要政策支持,研究选取了村落保护政策和保护资金投入衡量村落发展政府支持力。

3.1.2  村落主体性指标  传统村落是当地村民生存和繁衍的重要载体,首要的是提供其所必需的生产和生活保障,即村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生产。2017年8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传统乡村的复兴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提到了农村产业融合、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供给侧改革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结合现行标准,以小康社会标准为主要指标选取人均纯收入、消费能力、经济结构等指标衡量村落经济基础助推力,以常住人口劳动力数量、人口老龄化率、男女比例、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等指标,衡量村落人力资本驱动力,通过社区活动频率和参与社区活动人次数衡量村落社区活力。

3.1.3  指标权重分配  常用的权重分配方法主要包括KMO检验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语义差别法、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需要根据评估体系的复杂程度及评估价值的需要进行调整[21]。为减少传统村落评价的主观因素影响,决定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多轮次咨询专家确定指标权重咨询值,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最终值,经济基础30分、人力资本25分、社区活力10分、综合区位10分、基础设施15分、公共设施10分。指标体系采取分级给分的评分方法,定量指标以国家、地方规定的标准或根据调研及专家意见给出相应的合理分值。基于国家公布的小康社会标准16项指标为评分标准,以《意见》中提出的3个目标的时间、任务要求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规划目标划分等级。不同等级不同给分,定性指标研究采取模糊数学法,通过专家咨询打分法对每项定性指标进行打分。根据需要设置分值标准及相对应的评价集,引入评价集为好、较好、一般、差。

3.1.4  完善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评价体系》,在其原有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村落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对应的村落社会经济基础数据指标调查的主要内容(表2),保证村落评价有充分的数据支撑。

3.2  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模型

传统村落评选的目标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和谐统一,其评选不仅要考虑保护世代栖居留存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需要考虑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引入和谐度方程(HDE)[22],对传统村落评价体系中历史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进行综合评价。

3.2.1  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  评价指标确定是进行综合评价的第一步。针对传统村落评价,根据目前国内传统村落对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评价分值中,1项得分80分以上或2项得分75分以上或3项得分70分以上具备申请国家级传统村落资格的情况,选取隶属综合程度最优(μ=1)对应的节点标准值为Z(80,1)。

3.2.3  计算单指标子和谐度HD大小  其具体表达式如下。

HD=ai-bj。

式中,HD表示和谐度,其取值范围为[-1,1],当HD∈[-1,0)时表示处于敌对状态,当HD∈[0,1]时表示处于和谐状态,主要在[0,1]区间内讨论传统村落评选不同社会经济系数的权重值。a为统一度,表示和谐参与者按照和谐规则具有“相同目标”所占比重;b为分歧度,表示和谐参与者按照和谐规则和目标存在分歧情况所占比重,a、b∈[0,1],且a+b≤1;i为和谐系数,反映和谐目标的满足程度;j为不和谐系数,反映和谐参与者对存在分歧现象的重视程度,i、j∈[0,1][23]。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设传统村落评选评价对象(传统建筑、村落选址与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标为x1,x2,…,xn,xn为评价对象的第n个指标值,传统村落社会经济评价的指标为y1,y2,…,yn,yn为评价对象的第n个指标值。

(1)根据和谐度方程,先计算统一度a。给出的节点标准值为Z(80,1),这时候需要判断这个指标是正向指标还是逆向指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公式来计算统一度a。按照现行《评价体系》,则若3项分数至少有1项达到80分以上,如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张店村,其历史保护价值巨大,近乎文物级别的保护,此类情况的村落,历史遗产保护才是主要目的,社会经济指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若2项得分75分以上或3项得分70分以上,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是主要的。

故选择计算式如下。

3.2.5  综合评价计算  研究以更好利用评选时数据指导规划为目的,在已有评选(传统建筑TA、村落选择与格局VIP、非物质文化遗产ICH)评分的基础上,加入社会经济影响系数1-HD。研究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模型如下。

针对传统村落评价的问题,选择的3个等级依次从好到差,且在单个区间范围内,根据取值范围约定,则必然有如下关系,a2≤a2+a-1≤1。即随着历史遗产保护评价(传统建筑、村落选址与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分越低,其社会经济影响就越大,社会经济系数的权重值也越大,评选时村落历史保护价值情况分类加入社会经济影响值。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对景观变化驱动力的研究,构建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体系评价模型和提高活性的措施。

(1)村落历史保护价值评分时,分3種情况加入社会经济影响值。

第一,传统村落评分值在80分以上,说明村落历史保护价值巨大,后期建设强调文物保护性,社会经济影响值可以忽略不记,即和谐度值(历史人文∶社会经济)为1,可以考虑采取移除居民,保护文物的方式。

(2)由于宗族家庭驱动力的减弱,村落活性可分为3种类型,政府主导(A)的保护性、政府-村民(AB)联动性、村民-政府(BA)联动性。可见,政府参与在恢复豫中地区村落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