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高职思政教育的学生主体的路径探析

2020-07-14崔晨秋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4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体

摘 要:学生是高职思政工作的主体,但受限于多种因素,高职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偏弱,理解、掌握和践行理论的能力不足。在学生主体培育中,高职院校可通过综合运用“导师制”、“导生制”和“导群制”,采取“选育‘优学层”、“培育‘中学层”和“引育‘难学层”三步法,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担当主体角色,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体;机制

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立德树人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必然是其内在运行逻辑。学生可以看做思政工作的“细胞”,必将参与思政教育全过程。而学生群体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高职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偏弱,理解、掌握和践行理论的能力不足,思政教育效果难以保障。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对推进思政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至关重要。

一、思政教育中高职学生的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兼具高职思政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的双重属性。由于高职学生群体包括高招、中职升学、社会升学等多种类别,成员构成相对复杂,在思政教育中,其既表现出同质性也体现明显的差异性。

(一)高职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客体属性特征

高职学生的主体是青年群体,具有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务实进取、价值多元等共性特征,又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为动手操作能力强、长于具象思维,更倾向于指令性学习等特点。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实施中,在方案设计、活动开展、考核评价上必须结合学生实际。

(二)高职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属性特征

一般来说,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大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积极,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突出,敢于否定、敢于突破和创新。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高职学生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差距较为明显,表现为被动性、他律性和僵化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良、学习观念落后。面对思政教育,其积极性不足,参与度不高,效果不理想,难以担当思政政治教育主体角色。

二、高职思政教育学生主体的能力要求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需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人文关怀,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等,必须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对思政教育主体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职思政教育对对学生主体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

在思政教育中,学生主体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学生主体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并利用规律,解决各种问题。

(二)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

高职思政教育具有全員性,学生处于群体之中,只有融于集体才能真正担当主体角色。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合作意识,愿意且能够与他人合作,才能成为主体性存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并善于沟通和表达,主动融入集体,与其他成员同心协力完成各项任务。

(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职思政教育主要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层次复杂,需求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因此,思政工作的开展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学生主体要发挥创造性,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敢于探索,勇于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三、导育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体的基本路径

学生是思政工作不可或缺的主体。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政工作中,学生主体性未能有效彰显,对思政工作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和培育。围绕立德树人本人任务,结合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基于高职学生实际,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导师制、导生制和导群制三种途径,对高职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唤醒其主体自觉,不断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突出教师引导力,推行导师制

在高职思政工作大格局中,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主体,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唤醒必须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具体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设计。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职责和高职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可将导师设计为“思政导师”“专业导师”和“职业导师”三类,其作用也伴随高职学生成长全过程。首先,设计推进导师制。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团工作人员等组建思政导师团,深入学生基层,常态化参加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解学生思想之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设计推进专业导师制。依托专业课程教师、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大国工匠等组建专业导师团,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前沿,增强专业能力。再次,设计推进职业导师制。强化职教属性,优选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企业教师等组建职业导师团,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全面增强职业素养,做职业人。

(二)突出朋辈示范力,推行导生制

朋辈群体对高职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在高职学生中培树典型,并将其作为高职学生的“导生”,对推进高职思政工作意义重大。而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不高,且在校时间较短,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高科学培育和使用效率。首先,充分利用班团干部群体,组建学生干部导生团。优化学生干部选培机制,明确推行学生干部责任制,引导学生干部督导带领普通学生,成为学生群体领头羊。其次,优选高质量学生,打造学生助手导生团。以学习能力为主要标准遴选学习成绩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学生,组建学生助手团队,成为教师开展思政工作的得力助手,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再次,精选学生骨干,推行学生助理导生团。以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心为主要标准,遴选政治信念坚定、学习成绩优异、群众基础良好的学生,组建教师助理导生团,与教师一对一合作,直接联系班级和学生团队,履行部分教师职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突出组织濡染力,推进导群制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以个体主体自觉为前提,但对于思政工作来说,学生首先表现为学生群体。思政工作的政策、措施及实施路经均以群体为对象。因此,学生主体唤醒必然表现为群体自觉。所以,引导高职学生自觉融于群体是增强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学生群体因性质不同可分为组织群体、兴趣群体和特定群体三类。首先,建强基层组织。强化党建带团建,以党支部为引领,加强团支部建设,增强党团组织的影响和号召,吸引学生主动融入;系统建设学生会等学生群众性组织,完善其运行机制,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成为学生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常态化建设班集体和学生宿舍,强化组织引领和文化同构,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引培学生社团等兴趣群体。完善学生社团管理规定,丰富和拓展活动空间,加大支持力度,培育理论学习、技能提升、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多种类、多形式的学生社团,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再次,培育技术团队等特定群体。完善学习小组、技能大赛团队等短期学生团队的组织管理,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深度体验团队力量,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培育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体的基本步骤

高职学生群体差异性较大,因此其主体唤醒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基于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实际,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体培育在整体推进过程中,可以采取“优学-中学-难学”三步法,鼓励一部学生“领学”,引导部分学生“跟学”,团结带动全体学生“同学”,逐步激发学生参与思政工作的主体性。

(1)选育“优学层”

在思政工作学生主体培育中,必须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领学作用,使之成为思政工作中第一批学生主体。高职学生中优秀个体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基本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差异不大,可胜任主体角色。在思政教育中,遴选高职学生中的优秀个体,组成“优学层”,依托思政教学和专题活动,结合技能竞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高职特色实践,突出项目导向,采取“学研”结合形式,引导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学习标杆,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2)培育“中学层”

多数高职学生具备主体能力,其学习意愿较强,但由于方法能力不足,未养成良好习惯等原因,其学习和实践多表现为被动性,主体作用未能彰显,成为“中学层”。因此,科学调动“中学层”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体意识是高职思政教育学生主体培育的重点所在。其主体唤醒需要结合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实际,采取任务驱动方式逐步推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设定专项任务,由“优学层”学生引领共同完成任务。活动任务的设定需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群体的顺序,任务完成后,进行即时性评价,提升学生获得感。同时,遴选表现突出的学生进入“优学层”,成为学习的头雁。

(3)引育“难学层”

部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厌学情绪较强,学习态度消极、合作意识差、学习动力不足,成为高职学生中的“难学层”。虽然该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较小,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够正确,负能量满满,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群体,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难点之一。该类群头如不做有效引导,会直接打击“中学层”学习实践的积极性,致使部分“中学层”学生滑入“难学层”。针对该类群体,必须发挥导师、导生和导群作用,配备固定的导师和导生,深入了解其问题,分析成因,制定帮扶引导方案,引导其参与思政教育活动,逐步转变观念,培养习惯,逐渐转变为“中学层”学生,担当思政工作主体角色。

综上,学生是高职思政工作的主体,但受限于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彰顯。结合思政教育对学生主体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推行“导师制”“导生制”和“导群制”三条途径的综合运用,采取“选育‘优学层” 、“培育‘中学层”和“引育‘难学层”三步法,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知识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担当主体角色,从而为推进思政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余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2).

[2] 赵毅,缪梦.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08).

[3] 彭锡钊.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主导与主体的统一[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1).

[4] 李平贵,王迪.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初探[J].社科纵横,2018(10).

[5] 常永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研究[J].才智,2019(12).

[6] 唐永鑫.以学生为主体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J].科技资讯,2019(12).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SQ182032);2017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研究项目,课题编号:(GZYYB2017077)。

作者简介:崔晨秋(1980- ),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