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今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普及及效果

2020-07-14

大众文艺 2020年22期
关键词:普及学科德育

王 婕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120)

音乐在高等教育阶段,是一门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课程。在组织开展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有效渗透德育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实现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对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挖掘,同时采取可靠的方法,打造出高质量的课堂,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普及价值

音乐教育中包含了诸多德育内容,在音乐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得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概括而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 渗透德育教育,有着重大价值。[1]

一是,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音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相比于其他学科,音乐学科有着比较特殊的德育教育功能。动听的音乐,往往能够让人心旷神怡,因而借助音乐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良好品质进行培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认知,从而达到升华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的效果。

二是,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很不利。对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突破以往德育教育模式的不足,即:利用音乐的审美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背唱,以此锻炼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记忆力,同时,在完成了音乐作品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

三是,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格。很多音乐中都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或者体现出了爱国情怀,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这类音乐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得学生加强民族责任感,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式。

四是,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合唱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是,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音乐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就必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此外,音乐表演需要走上舞台,面向观众,因此为了保障表演顺利,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因此,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2]

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普及效果

围绕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渗透状况展开分析,我们可了解到:很多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并未重视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有效渗透,他们仍然只强调对学生音乐相关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忽视了音乐教学与德育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大部分音乐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因而他们只需要做好音乐相关教育工作即可。事实上,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偏差。基于这种状况,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普及效果就不够明显。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高校音乐教师忽视了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

在日常授课过程,高校音乐教师通常都只重视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很少会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德育素质状况,也不会注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实际上对他们音乐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音乐素养的培养很不利。同时,当学生对音乐课堂不感兴趣时,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也无法在音乐课堂上得以提升。如此就直接影响到了音乐学科教学中,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3]

(二)高校音乐教育娱乐化倾向严重

从目前高校音乐课程安排状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未将音乐纳入必修课程,而是让音乐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如此就导致对音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并不会选择研修音乐课程。而很多选修音乐课程的学生,也仅仅是将音乐学习作为一种娱乐,他们并不能真正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也无法感受到音乐中隐藏的深层次内涵,如此就造成德育内容无法有效渗透到音乐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

(三)高校未全面认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除了高校音乐教师之外,高校的领导也未意识到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因而在课程设置环节,学校会单独设置德育教育课程,同时是以思想政治学科的形式而存在。在这种形势下,音乐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就处于相互脱节、相互分离的状态,学生无法在学习音乐知识点的同时,接受到德育教育内容,也无法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4]

四、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普及策略

为了改善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问题,高校教师就需要注重转变教学思想,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作为高校的领导,也应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引导音乐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索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有效渗透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普及程度

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通常都是带领学生欣赏音乐或者学唱歌曲,而很少将德育教育渗透道音乐教育中。如此就使得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脱节,这对于学生音乐学科素质和个人道德品质水平的提升很不利。对此,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注重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对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挖掘。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聆听动态的音乐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中蕴藏的情感。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加强对音乐教师的认知,关注到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提升音乐教师素养,做好音乐创新教育工作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的课堂,进而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音乐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除了要提升自己的音乐学科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提升德育方面的素质,提升师德修养,如此才能够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通过各项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其次,教师自身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高效教学策略。再者,音乐教师之间应该积极进行互动交流,增强教学研究能力,同时共同探索将德育教育高效渗透到音乐教学中的可靠途径。[5]

(三)优化音乐课程设置,提升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普及程度

围绕目前很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现状来看,很多高校都未将强调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未将音乐作为必修科目。为了突出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学校就很有必要优化音乐课程的设置,同时提升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普及程度。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将音乐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中,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音乐课时,如每个星期可以安排一个音乐课程,以此保证学生的音乐学习时间。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开展红歌类型的合唱比赛,一方面,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红色革命歌曲和革命精神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使得学生的德育水平得以提升。

(四)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适应时代发展步伐

在高校音乐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想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对音乐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使之与德育内容相关。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蕴藏着民族文化情感或思想道德品质的曲目。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能够得到文化和思想层面的熏陶,从而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德育水平同时得到提升。[6]

(五)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增强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想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并且保障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例如,在带领学生背唱歌曲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歌唱的方式,记忆歌词和曲调,而且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或者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融入一些小游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高校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应该意识到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并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同时注重对音乐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挖掘与合理选择,以此打造出高质量的课堂,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和个人素质水平。

猜你喜欢

普及学科德育
《中国德育》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