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庚子“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

2020-07-13崔漫

中国书画 2020年5期
关键词:两会艺术史藏品

◇ 本刊记者 崔漫

编者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战“疫”,凝聚起磅礴力量。文化艺术的发展既要有伟大的作品来引领大众审美,同样也需要政策层面的上层搭建。受疫情影响而推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也承载人们更多的期待。每年“两会”,来自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们都会建言献策。今年“两会”上,这些委员们都说了些什么?他们关注的焦点又有哪些?本刊记者特此整理了部分委员的提案摘要以飨广大读者。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服务当下与未来 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博物馆“云展览”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将文物和展览搬上“云”,多维度展示传播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是当下和未来创新融合文博线上线下服务,更好满足公众需求,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此,刘玉珠认为,一是盘活存量,摆脱时空局限,增益展览效能。二是扩大增量,生产、传播、反馈全链互动。三是聚合海量信息资源,融合创新线上线下服务。四是激发变量,推动文物价值更好转化。

目前,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已具备一定基础。刘玉珠表示,为推动博物馆“云展览”更好发展,还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要加强博物馆“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规划建设中,将博物馆“云展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博物馆“云展览”建设,支持博物馆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云展览”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工作,让优质展览和文物资源的“上云”常态化、机制化,扩大博物馆展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要加大科技支撑,支持“云展览”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博物馆传统展览数字化采集,“云展览”知识生产与呈现、知识获取与按需传播、个性化定制与交互式体验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四是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博物馆与融媒体平台、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加强高端、复合人才培养,推动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共同建设“云展览”体系。五是要探索“云展览”质量反馈评价机制,通过整合网友、专家、媒体等反馈渠道,建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云展览”评价体系和推广矩阵,对于具有较高艺术性、观赏性或线上线下有效融合的优质“云展览”项目,加大推广普及,引导业态良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关于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

范迪安表示,目前我们的美育工作距离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在学校美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过程等功利化、简单化倾向。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美育专业人才培养尚处空白,美育专业教师极度缺乏。在现有美育工作队伍中,除了“艺术学”专业人员外,主要是“美学”专业和“文艺学”专业人员。这几个专业所涉及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应该说还不足以适应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要求。所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为此他观点有三:第一,充分认识“美育学”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的专业特点。第二,建议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立“美育学”学科,下设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美育学理论四个专业方向。第三,通过“美育学”学科建设,推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美育理论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打造“云端”主阵地 拓展国博“朋友圈”

针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及众多博物馆在疫情期间的表现,王春法总结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写进了他今年上会的《关于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的提案》:

第一,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让文物“走”上云端。王春法表示,应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社会服务方式的升级,加速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并从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线上线下服务,提升跨领域融合发展能力。

第二,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评估制度,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王春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王春法看来,目前我国的博物馆评估制度主要存在着“定级评估周期过短,评估活动过频”“定级评估和运行评估界限不清,导向不明晰”“第三方的独立评估作用体现不充分”“缺乏分类评估,激励功能弱化”这四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王春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的评估制度:一是进一步明确评估的目标导向。二是增强定级评估结果的稳定性。三是加强分类评估,推动特色发展。

第三,特色展览、IP活化,国博为观众提供多彩活动。王春法介绍说,2020年,国博将继续按照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考古发现、科技创新、经典美术和国际交流八个系列组织展览。特色展览包括战“疫”美术作品展和摄影展、记录脱贫攻坚成就的全国摄影大展等。在文创产品方面,国博的文创产品总量已经达到了5000余款,涵盖了创意家居、办公用品、服装配饰、电子产品等十二个大类。目前,国博馆藏IP的授权合作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加强社区美育建设

疫情期间,世界各地艺术家及专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开展网上展演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抚慰了人们在疫情期间浮躁的心。社区美育作为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应当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结合当前疫情带来的社会、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许江提议从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美育的发展。

一、线下方面。1. 健全成熟的社区文化馆系统,在城乡社区建立社区美育多媒体创新传播节点,提供日常的基本设施和学习班系统。配备先进的多媒体互动式展示系统,展现海内外文化艺术的传统精品。2.建立基础性的艺术项目工具体系,便于初学入门,长学推进。与多样的功能空间相结合,贴近群众生活,并和中小学教学、文化创意孵化器等各种形式结合,以养成工匠的上手养心的生活方式。3.打造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在乡土意识基础上,着重培育社区的特色项目,建立专兼型的辅导员队伍。

二、线上方面。1. 创新多元的线上社会美育课程体系,提供多样化线上辅导。既有慕课性质的课程,又有“钉钉”在线式的直播辅导。精选中国名画百幅、名帖百帧、名筑百庄、名物百尊,让大众从这些形象的教育中理解中国、感受中国。2.举办丰富的线上艺术文化活动,如线上音乐会、展览等,建立国家级文化精品数字化建设资源库,以国家相关部门牵头,与优秀的文化机构合作,将散布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展演平台的文化精品,制作成适合多媒体传播与互动的数字内容。通过统一的渠道,向全国城乡的节点网络进行传播,不断提升大众情趣,优化艺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制定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

藏品定级是在对藏品辨明真伪、考证年代,评价藏品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藏品价值高低,区分确定相应等级。对于美术馆而言,藏品定级有利于对不同等级的藏品开展保管、展览、修复、研究等工作;对于行政部门而言,藏品定级是加强藏品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在制定藏品管理政策过程中,准确把握不同等级藏品的情况,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对于国家文化发展而言,藏品定级可以有效加强对国家美术藏品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此,吴为山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明确不同级别藏品的划分依据和具体要求,完善美术馆藏品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提升美术馆藏品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二是在美术馆藏品的级别划分上,可参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将藏品分为珍贵藏品和一般藏品,其中珍贵藏品分为一、二、三级。定级的标准应着重考虑“作者”和“作品”两个核心指标项,即一方面要看作者在美术史上的成就、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从藏品本体的艺术性、珍贵性、代表性、稀缺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三是美术馆藏品定级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慎重对待。国家文化行政部门可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美术馆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美术馆藏品特性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美术馆藏品的定级原则和定级标准。此外,还需规范藏品定级工作的运行模式,保障定级工作顺利进行,对美术馆藏品定级工作的开展基本的途径和操作程序做出具体规定,包括相关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以确保全国美术馆机构遵照执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加大文化扶贫力度 丰富文化扶贫手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已成为做好扶贫工作的共识。徐里认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贫困地区路通了,房建了,通信发达了,而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却显得更为突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文化扶贫手段单一,功用发挥有限等问题。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积极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戏曲、山歌、相声、小品、美术、书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在防疫抗疫和恢复生产生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对真抓实干的“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的宣传引导。同时,运用好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新媒介,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穷自在”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观念,调动他们主动脱贫、艰苦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加强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提升文化部门在扶贫工作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中的重要性。第三,完善文化扶贫梯队建设。着重解决贫困地区文化人才短缺问题,积极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专业培训项目,完善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培养的大学生返乡工作激励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发挥公益文化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优势,为文化扶贫贡献更大力量。第四,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针对当地文化产业特色资源制定规划,精心进行专业指导,解决项目顶层设计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应尽快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一样,跟中国美术馆也不一样,它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艺术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国艺术史就是从中华民族最早的艺术形式开始,一路记录下去。

在实体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建设的同时,还可以同数字化相结合,通过大数据支持,建立网上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之后,这个线上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可再链接到一个世界艺术史博物馆。相当于观众参观一次博物馆,就可以把整个艺术史梳理一遍。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并不只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而建设。它应该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可以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及其发展出的不同风格,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由此,既可促进国人整体艺术审美的提高,又可借助艺术丰富其对人生的认识、对其他知识的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月宁:“破圈”艺术教育壁垒,打通公办、民办互通机制

刘月宁多年来关注于民办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她认为民办艺术教育的发展有效地补充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增加了艺术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为更多渴望在艺术方面发展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培养的机会,促进了国民素质的广泛提升。为推动民办艺术教育发展,刘月宁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专项政策倾斜,推动民办艺术教育发展;“破圈”艺术教育壁垒,打通公办、民办艺术教育互通机制;增加“生命教育”比重,让艺术教育成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危难之下,需要充分发挥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

艺术是辅助心理创伤治疗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对心理发展还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在治疗的过程中,绘画、摄影、拼贴等直观的图像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传达想法,也能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他们的状态。对此,吴洪亮有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如绘画心理治疗的相关内容,让青少年学会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转换情绪,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第二,在大学通识课中开设有关艺术心理学的课程,在艺术院校的创作课程中增强艺术心理学的比重,并加强艺术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跨界研究,促进其成果的广泛运用;第三,对疫情等灾害影响严重地区的公共空间形象进行深度规划,鼓励艺术家为公共空间创作具有心理疗愈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度服务更广泛的人群;第四,结合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链接线上的心理自助评估与干预平台,融入具有积极元素的优秀艺术创作,帮助大众以艺术为导向调整生活状态,建构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健康实时守护。

猜你喜欢

两会艺术史藏品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近代艺术史研究资料续编》评介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