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袷袢的保护修复及其面料来源

2020-07-13王淑珍库尔班热合曼

收藏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面料新疆

□ 王淑珍 库尔班·热合曼

图1 清 大红色暗花缎绣折枝花袷袢(修复后)

袷袢是新疆维吾尔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之一,基本款式是对襟的外套,连袖,袖长过手指,无领或为立领。男女均穿着,男款无旁衩,女款左右开衩,衣长过膝,无扣,以腰巾或皮带束系。其形制界于汉族的袍、褂之间,与清代宫廷的夹褂相似,但较为宽大,无后开裾。新疆哈密市博物馆收藏近百件袷袢,按其来源大致可分两类:其一为民间喜庆佳节之时所穿绣花袷袢;其二为哈密回王宫廷袷袢。民间袷袢的刺绣纹样多为牡丹、莲花、菊花、芍药、石榴、梅、兰等花卉,回王宫廷袷袢绣有龙、仙鹤、蝙蝠、蝴蝶等纹饰。这些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均有富贵吉祥的寓意。新疆维吾尔族袷袢是在吸收中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一、清代大红色暗花缎绣折枝花袷袢

清代大红色暗花缎绣折枝花袷袢(图1),新疆哈密市博物馆藏。身长113、通袖长156、前胸围宽60、前下摆110、两边开叉高25、袖深22、袖口宽13、领长34、领高3、后背下摆宽77厘米。袷袢形制为直领双如意式对襟,左右开裾,开裾、前襟处做如意头装饰。衣边两道镶饰,分别是青地花卉纹绦子边、黄地缠枝纹织银锦,石青缎缘边,配以蓝色绢里衬。整件袷袢主体刺绣,纹样为大红色暗花缎上彩绣牡丹、荷花、菊花、腊梅四季花卉,间饰蝴蝶、孔雀、佛手以及兰草等。其中荷花在前襟左右下摆处对称绣制,花呈侧面观,花瓣以红、粉红、淡粉、白套针晕色,周围有水草、荷叶、莲蓬为衬托,整簇纹样以根须相连,构图疏密有致,灵动流畅。牡丹在前襟腰部对称绣制,花呈俯面观,分别用蓝色、紫色等丝线套针晕色,枝多挺拔,叶为卵圆形,前胸左右处分别绣菊花,花型纤细,花朵及枝叶构图疏朗。肩部分别饰长春花及佛手,寓意福寿长久。两袖外端分别绣孔雀、牡丹,寓意吉祥富贵。夹袍的背面主体纹饰为荷花、腊梅、牡丹、菊花等,间饰蝴蝶、兰花、佛手、野花等。夹袍镶嵌绦边为黑地四季花卉纹样,织锦纹样承袭元代以来构图造型,突显金彩夺目。

服饰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气息和习惯。此袷袢主体色彩为暖色大红,艳丽夺目;黄色锦镶边,对比热烈。红色与黄色交融,反映出新疆地区所具有的“火一样热情、诗一样浪漫”的民风民俗。袷袢刺绣花卉则多彩用冷色、中性色点缀,如蓝色、绿色、紫色、白色等,一暖一冷,一静一动,相互搭配。此袷袢融合汉地喜庆尚红审美、晚清满族氅衣十八镶的造型,及本地独有的窄袖、对襟一字盘的必要环节。经过多次测试,最后采用由故宫文保科技部研制的多功能文物除尘布对袷袢进行整体除污。将去离子水和丝毛洗涤剂按100:1配置溶液,把除尘布放进配置好的溶液里,浸透绞干,沿着经线的方向轻轻地单向快速擦拭,及时换洗除尘布;至织物表面干净后,不再添加丝毛洗涤剂,仅用去离子水,同样的方法操作擦拭,至织物表面重新散发出鲜艳的光亮,达到理想效果。

2.面料的修复

图2 清 大红色暗花缎绣折枝花袷袢(修复前)

通过仪器对袷袢主体面料及各个装饰部位面料进扣的特征,虽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至今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二、袷袢的文物保护修复

由于年代久远,这件清代大红色暗花缎绣折枝花袷袢面料的经纬纤维间吸满了尘土,污渍斑斑,缺失严重,里衬基本磨损;此前有过修复,但不专业(图2)。2016年,博物馆对其加以修复,并以文物保护修复为原则,使用历史性的材料与技术,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的原状。首先,记录袷袢的全面信息和拍照取样;其次,对其进行除尘、去污、去垢;第三,拆掉以前的不当修复,恢复其原来的面貌和尺寸;第四,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确定袷袢缺失部分的材料,并运用传统的针线工艺进行修复。

1.除尘清洗

这件袷袢色彩丰富,所用红色缎面碰水后极易褪色,各色绣线也不宜水洗,以避免造成搭色和串色。但是,除去织物表面的污渍和纤维间的尘土又是修复行测试,得悉大红色暗花缎的面料经纬线是蚕丝,缺失的前门襟下如意纹装饰部位是织锦,四周的滚镶边为纺类织物。古代面料的纹饰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内涵,现在难以找到同样的面料。因此,在选背衬材料时只能挑选与原件质地相同,组织相似或接近的织物,进行染色修复。原件主体袖前后片下部多处经线缺失、纬线散架,我们挑选了与原件质地相同的蚕丝素缎染色后作为背衬铺在缺失经线部位的下方,把纬线梳理整齐,用20/22D桑蚕丝线代替经线走铺针加以保护。门襟下方如意纹缺失部位,我们挑选了一块底纹和原件比较接近的厚实的蚕丝面料,按照原件的工艺要求剪样、上浆,裱上背衬,凉干滚边,成型后再缝到原来的部位。门禁和下摆缺失的贴边,我们根据原件残留的贴边尺寸和要求,将染好的绢纺按照45度角对折,裁成3厘米宽斜条,用回针固定在原件缺失处。

3.里衬的修复

图3 动物纹织金锦镶饰

图4 朵花纹织金锦镶饰

袢的里衬存在大面积不当缝补。我们将其拆除后发现,仅在领口、袖口部分还残存零星原件的痕迹。经过取样检测,原件的里衬质地为平纹棉布,灰绿色。虽然现在同类的棉布能够找到,但新的棉布颜色鲜艳,如果直接缝制在里衬上,会与袷袢整体效果不协调。因此,我们对棉布进行了染色作旧处理。作旧后的棉布熨平后按原件尺寸裁剪,依据原件的工艺走回针,把里衬和面料缝合起来,形成一件与原件艺术风格基本协调的袷袢。

三、清代新疆地区服装面料来源

通过对清代大红色暗花缎绣折枝花袷袢的保护性修复,以及对哈密市博物馆藏近百件袷袢面料分析,可以得出,一件袷袢通常是由多种品类的面料缝制而成。如大红色暗花缎绣折枝花袷袢,主体面料为中原特色的暗花缎;三道镶边,分别是花绦、织锦、石青缎,其中花绦、织锦又明显为西域风格;里衬是棉布。这些面料各具特色,分析其艺术风格,应该来自不同地区。我们以馆藏袷袢面料为依托,查阅了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各博物馆藏面料藏品状况,初步得出了清代新疆地区服装面料的来源如下:

1.本地生产

新疆古称西域,自东汉就开始学习内地的养蚕、治丝技术,如《后汉书》卷118“西域传”载:“伊吾地宜五谷、桑、麻”。汉时的伊吾,即今日的哈密。继《后汉书》以后,各代史籍,都记载新疆有蚕桑。

迄至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于田李圣天(912~940)派人带着当地的织品“胡锦”和“西锦”到内地交易。宋、辽时期,“胡锦”被视为名贵奇货,成为对内地中央王朝的贡品。元代,和田生产“捻金番缎”,并输往内地和西方。明代永乐年间,西域的“胡锦”、玉和独峰驼一起还作为贡品输往内地。随着之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这里的蚕桑丝绸业由盛而衰。

直至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中亚各国出现了贸易复苏的情况。新疆南部各地,几乎无处不桑。同治年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根据当时中亚情况和新疆的自然条件,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大力提倡蚕桑。他还派祝应焘到浙江招募60多名蚕桑技术人员,携带蚕种器具来疆,教授江浙地区的先进技术、织造诸法,并在疏勒设置蚕桑局,以事推广。

光绪末年,新疆布政使王树枏对丝织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良蚕丝品质,调整织绸幅宽,面料花样翻新;主产易织的湖绉纺绸,放弃难织的宁绸贡缎。经过如此一番振兴以后,由于丝茧品质的改良,英俄商人竞相购运新疆丝茧出口。产、销两方面情况的改善,促成了新疆纺织业的再度繁荣。①

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清代新疆朝贡面料约1681件。新疆以穆斯林为主,伊斯兰教徒史称“回回”,因而新疆面料贡品,也被称为“回回”面料,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阿尔泌壁衍绸、经印染的窄幅丝绸织品以及马什鲁布,图案主要是几何纹和拜旦姆纹。

清代新疆地区服装面料色彩艳丽,红、黄、蓝、绿、紫等色都有生产。纹样以小团花纹、簇花纹、斜绦纹、几何纹为主,另有串枝花、缠枝花、折枝花、写实花卉纹等。自乾隆朝起,新疆与内地交流日多。到了清代晚期,新疆面料纹样多了不少中原纹样,如团鹤寿字纹、小团龙纹、云纹、绣团寿纹、绣百蝶金二团双喜字纹、绣彩云蝠八宝金龙双喜字纹、绣花蝶金勾莲纹、绣四季花果吉庆有余纹、绣彩云蝠杂宝金龟背纹、绣蝠暗八仙金勾云纹、绣二团火珠纹、团万字金斜条纹等。从面料的组织结构上分,品种主要有锦:暗花锦、织金锦、织银锦、织金银锦、棉锦、二色金锦;绸:暗花绸、织金绸、织银绸、织金银绸、妆花绸、织金妆花绸、印花绸;缎:暗花缎、织金缎、妆花缎、缎绣、素缎;布:织花布、印花布、绣花布;纱:织金纱、妆花纱。从面料的形制上分析,以匹料、手巾料为主,也可能这些面料从新疆进贡到宫中后,裁制为各种用途,因此出现了怀挡、枕套、桌围、夹桌垫、夹桌面、床围、夹床围、衣服、民族服衣、蒙古朝衣、夹袱、手巾等。

2.朝廷赏赐

《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内容选录了清代各时期的上谕和奏疏。此书记录新疆与清廷朝供、赏赉的与服装面料相关的信息300余条,且不包括“遣使进贡,赏赉如例”等未能显示出面料品种的信息。从《清实录》中摘录与服饰有关的词语,可以管窥清代新疆地区贵族阶层缝制服装所用面料的状况。

顺治朝,朝廷赏赐新疆的服饰物品有:缎、蟒缎、帽缎、彭缎、补缎、纻丝、绢、布、毛青布等。

康熙朝,朝廷赏赐新疆的服饰物品有:彩缎、各色缎、礼缎、绢、袍、褂、猞猁狲袍、貂帽、御佩櫜鞬弓矢、蟒袍、貂帽、金带、貂皮袍褂、银缎衣服、御用冠服等。

雍正朝,朝廷赏赐新疆的服饰物品有:各色缎、蟒缎、朝衣、帽靴、皮袍褂、孔雀翎、蓝翎、缎布、元狐冠、貂皮马褂、貂皮短褂、犬欠袍、皮袄、皮帽、带等。

乾隆朝,朝廷赏赐新疆的服饰物品有:妆缎、漳绒、宁绸、蟒缎、各色缎、锦缎、大缎、官缎、布、妆蟒缎、绒褐、毡毯、白布、印花布、彩缎、蟒锦、绸绫、元青素缎、小花线缎、荆花绢、荆素绢、摹本大缎、龙缎、南省绸缎、陕省秦纱、东省茧绸、貂皮、妆蟒锦缎、绒绸、库贮缎、织金蟒缎、漳绒等。物品有:荷包、天马褂、御用朝珠、金黄带、翎顶、三品翎顶、蓝翎、花翎、双眼花翎、双眼孔雀翎、三眼花翎、二品顶戴、三品顶戴、五品顶戴、五品顶戴花翎、六品顶戴、宝石顶帽、品级项带、珊瑚朝珠、冠服、棉衣、衣物、皮张、皮棉袍褂、衣帽、服饰、棉袄、毡衣、号褂、棉褂、帽、鞋、棉袜、皮袄、海龙皮张、黄马褂等。

嘉庆朝,鲜有记载赏赐具体面料,而以“赏赉有差”记录。

道光朝,朝廷赏赐新疆的服饰物品有:缎匹、布匹、大卷八丝缎、八丝大缎、小卷五丝缎、翎顶、蓝翎、花翎、双眼花翎、三眼花翎、二品顶戴、三品顶戴、四品顶戴、六品顶戴、五品顶花翎、五品蓝翎、金顶、老羊皮马褂、小荷包、顾绣蟒袍、白玉翎管、宝石帽顶、两团龙补服、紫缰、佩囊、龙补一副、黄辫珊瑚豆大荷包、白玉巴图鲁翎管、玉搬指、章服、红宝石帽顶、两团龙补服、御用珊瑚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御笔画扇、扇套、香袋、元狐马褂、缂丝蟒袍、大卷八丝缎袍褂料、大卷江绸袍褂料、元宝绸缎等。

咸丰朝,朝廷赏赐新疆的服饰物品有:八丝大缎、花翎、蓝翎、双眼花翎等。

同治朝,朝廷赏赐新疆的服饰物品有:蓝翎、花翎、三眼花翎、头品顶戴双眼花翎、四品顶戴花翎、二品顶戴等。

光绪朝,朝廷赏赐新疆的服饰物品有:缎匹、大缎、大小荷包、头品顶戴、黄马褂、花翎、三品顶戴、蓝翎、三眼花翎、紫缰、黄缰、膆貂褂、双眼花翎等。

宣统朝,朝廷赏赐新疆的服饰物品有:黄马褂等。

3.与周边国家贸易而来

新疆维吾尔人自古以来就与中亚各地有着贸易往来。乾隆二十四年(1759)就记载有浩罕、安集延、玛尔噶朗等地的中亚商人就前来贸易。《西域地理图说》记载,“伯德尔格,乃携诸畜、绸缎、香牛羊皮、水獭、海龙、猢、羊等皮张及烟茶、糖果、药味、脂粉、镜篦等物,往各部贸易之人。”《新疆外藩略》的《郭罕》记载:“时驱其羊数千或数万来叶尔羌贸易,归则携布、茶而去。”②

清政府对南亚商人实行免税,因此前来南疆的外国商人越来越多,他们有克什米尔人、巴勒提人、阿富汗人、犹太人、印度教徒、波斯人、西尔瓦人和鞑靼人等。

据“1876年喀什噶尔进口商品统计表”显示,新疆从俄国进口的纺织、服饰类商品有:俄国印花布、大红布、波里斯绒、黑色呢子、灰色呢子、制染料的植物根、棉花、皮带、线绳(金银线)等,其中大宗货物是俄国印花布,占总进口量的43%。据“1876年喀什噶尔出口商品统计表”显示,新疆向俄国的欧洲部分和土尔克斯坦边区出口的纺织、服饰类商品有:上等丝、中等丝、下等丝、白土布(棉制品,以及厚棉布、大布)、玛什鲁普、袷袢、地毯、印花布(染色的粗棉布)、俄国印花布、印花头巾,印度的细纱、白洋布、羊皮、白羊羔皮、狐皮、棉花、毡子(红色的)、套鞋式的萨尔特靴子等,腰带、中国布匹、古什纳(用作生丝染料的树根)、布兹滚其(黄莲木树叶上的虫瘿制成的染料)、丝织物、被子、锦缎,和田毛线。③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服装面料大多来自中原地区,有的衣领、衣袖或衣边,却是由新疆本地或周边国家贸易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回回”面料来缝制(图3、图4)一件衣服,用两地或多地面料来制作,体现了新疆清代贵族阶层着装追求舒适,又彰显奢华贵气的特征。新疆维吾尔族袷袢面料,反映了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的双向交流。

注释:

① 罗绍文《新疆蚕业史概述》,《蚕业科学》,1982年第3期。

② 【清】七十一(椿园氏)《新疆外藩略》。

③ 阿达莱提·塔伊尔《从地方文献看清代南疆维吾尔商业经济状况》,新疆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猜你喜欢

面料新疆
走进新疆
对苗族服饰面料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锦绣如织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热销面料及辅料
承压,重生——从第43届(2021春夏)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看创新之道
奢华提花
意大利2017春夏面料流行趋势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