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公益性美术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2020-07-13

大众文艺 2020年18期
关键词:进社区美术馆美育

李 锦

(太原美术馆,山西太原 030000)

公益性美术馆具有展览、典藏、研究及公共教育和服务功能,向公众开放且不以营利为目的。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公益性美术馆如何实现“文化惠民”,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是美术馆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社区是社会发展、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容忽视,社区文化建设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明素养的重要基石。

本文主要探讨公益性美术馆与社区二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讨论美术馆如何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发挥自身职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送文化进社区,助力社区文化建设,惠及大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美术馆发挥公共教育职能的组成部分

作为文化艺术资源的集结地,美术馆是城市文明进程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作为公益性文化设施,美术馆有义务主动激活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意识。

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旨在将群众、观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作为美术馆首要对象,以展览、讲座等形式,发挥美术馆的社会美育功能,共享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地方相关部门重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针对社区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将其看作社会服务的一部分,并作出具体规定。

2014年9月17日印发的《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标准(修订版)》中,对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作出了要求,提出美术馆要有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公共教育计划,通过讲座等活动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教育活动,服务学校、企业、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

2018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第七章社会服务第三十九条规定,美术馆要在做好日常公共教育活动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相关规定办法为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方向引领,各美术馆需要结合自身办馆特色,不断创新形式,将美术馆公共教育与社区的文化建设相融合,实现美育普及,构建全民终身教育平台,担当社会职责。

二、美术馆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走出去”模式探索

近年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把观众、群众作为“第一位”,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开展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是美术馆业内逐渐达成的共识。

公益性美术馆日常运行模式可以归纳为:通过举办各类高品质的艺术展览,吸引广大市民走进美术馆,观赏展览,接受熏陶,形成良好的城市艺术氛围,打造供市民休憩的艺术家园;典藏美术精品,形成独特的典藏体系,注重藏品活化,构建美术博物馆;秉承学术立馆理念,结合本土美术及艺术家发展,开展艺术研究,产生一批水平精湛的学术成果,为美术史研究贡献力量;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普及艺术教育,提升大众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营造良好的观展环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社区作为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的受众,美术馆可结合日常业务“走出去”,与选定社区开展文化结对共建,送文化进社区,形成四种基本模式,即送展览进社区、送“藏品”进社区、送美育活动进社区、送文化志愿活动进社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一)送展览进社区

美术馆举办展览有场地资源、有艺术资源,还有丰富的策划、展陈经验。社区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建设有自己的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室、活动广场等。一方面,美术馆可以将自主策划的优秀展览“搬家”,带到社区场地展出,打破距离限制,让展览的精华蔓延,惠及更多群众;另一方面,与社区共同策划举办展览,为社区提供展陈设计资源,号召广大社区群众参加,共享展览成果。展览将以最直观的模式,将艺术作品呈现在社区内,空间上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让社区群众体验艺术参与感。

(二)送“藏品”进社区

美术馆典藏的佳作,多为当代名家之作,要使典藏“活化”,除定期举办藏品展览之外,可以在馆内合理报备的情况下,由典藏专业人员负责,按规定将典藏作品的电子版本带到社区,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由美术馆专业人员开展艺术品鉴。藏品资源以这种形式走出美术馆、走进社区,面向社区群众普及艺术知识,提升艺术修养,从学术层面加深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可有效增强群众的艺术获得感。

(三)送美育活动进社区

美术馆的美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在馆内进行艺术审美培养,还要把艺术思维和审美启发带到各个机构、场所,使公共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在社区开展美术教育具有不可忽略的传递功能[1]”,社区群体年龄层次丰富,因此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审美需求,策划制定不同的美育活动方案。美术馆可组织馆内专业人员授课,或邀请艺术家举办艺术讲座,形式多样,重在提升社区群众的艺术体验感,激活、传递艺术审美意识。

(四)送文化志愿活动进社区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公益性美术馆设置有志愿服务团队。以文化服务为主体,美术馆志愿服务队赴社区开展志愿活动,主要包括艺术创作活动、传统佳节惠民活动、优秀文化图书馈赠活动等。公益性美术馆承担社会公益职责,志愿者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实现美术馆和社区之间的文化联动,为社区注入文化惠民活力,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样作为公益性文化设施,与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一样,具有“凝聚社区文化的功能”[2]。美术馆“走出去”,发挥公共教育职能,参与并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广大群众的审美情操,为社区创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同时,“走出去”也要能“带进来”,将社区带进美术馆建筑内,把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在美术馆的环境中,双向互动,实现美术馆公共教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一是将社区群众“带进来”。通过在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使社区群众对美术馆不再陌生,增强参观美术馆、接触艺术的意愿,充实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同时社区居民可以报名加入美术馆志愿者队伍,学习专业美术知识,补充社区文化建设的专业力量,为社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是将社区故事“带进来”。社区是一个社会的浓缩版本,也是美术馆展览展示的艺术源泉之一,邻里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熟悉与陌生之间、都会碰撞出艺术火花。美术馆可通过影像展览、分享会、美育活动等形式,用艺术语言叙述、展示社区故事,或可成为艺术视角与社会学研究结合的新范式。

三是将社区文化建设成果“带进来”。美术馆可为社区提供展示平台,集中展出社区在文化建设中形成的优秀实践成果、理论成果、艺术创作成果,这种流动形式,既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专业认可,也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推广,从而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自信发展。

三、美术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助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内容、管理、保障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维护了广大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公益性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代表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因此,美术馆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从自身的公共教育职能出发,针对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利用美术馆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另一方面是从宏观方面出发,美术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政府的指导下,美术馆通过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职责,与社区文化合作共建,为社区提供和传播优秀的公共文化产品。

美术馆结合自身实际,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时要贯彻践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坚持以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民为中心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利用送艺术展览进社区、“典藏作品”进社区、美育活动进社区、志愿服务进社区等多种活动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艺术美育职能,通过艺术联动、资源分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社区文化建设的艺术色彩。

“如果每个文化场馆都能承担起该地区的文化服务和辐射,则整座城市的公共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繁荣。[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美术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要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一起协作发力,面向社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有益提升审美意识的文化艺术活动。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作为日常文化建设的公共设施,密切联系整个社区的群众,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涵盖整座城市,甚至更广泛地域,在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方面,能够为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提供业务角度的指导性建议,并实现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确保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惠及基层群众。

社区发展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基础,社区文化建设对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城市发展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益性美术馆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时,需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文化互动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助力打造文明和谐、艺术气息浓厚的社区文化。这是美术馆作为专业的艺术展览展示机构,应积极承担的社会职责与文化使命。美术馆扎实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将有益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美育普及,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自信,在保障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益的同时,推动城市文明发展。

猜你喜欢

进社区美术馆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仪征市:三位一体抓服务 推进侨务进社区
去美术馆游荡
海峡姐妹杂志社送健康进社区
美术馆
宜川社区鉴定 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落地见效
嫩江县开展“双进社区”活动,增添城市基层党建新活力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