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2020-07-13王雅惠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王雅惠[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一、纪录片中人物形象阐述

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再现,成功的人物为整部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激发观众的共鸣,展现人类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引发人们普遍性的思考和感悟。

人物是纪录片中的艺术主角,是故事的讲述者和承载者,是推动纪录片情节发展的演变的主要脉络,是带领观众进入情感体验的关键载体。所以,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因为它们之间的千差万别,创作者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增加影片的感染力。人物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无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生存的,无数个错综复杂的网,把人们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展现自己的形象,变化无穷,千姿百态,但是这些塑造的人物而又深深地埋葬在现实这个大环境中,慢慢地发芽长大成熟。

二、纪录片中人物塑造的方法

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再现,真实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类的最真实生活状态。在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选择也是一门艺术,不但要求选择一个典型人物,同时,典型人物也需要有普遍性的一面,就像人们所说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创作中,人物应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概念化人物,他说出了作者的声音;第二种便是类型化人物,他们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的特质和规律;第三种为圆整人物,圆整性人物具有形象的多侧面和复杂性 。

(一)故事建构:故事化叙述塑造人物

首先,深入人物生活,建构人物形象。正所谓好的剧本是影片成功的一半,所以说在剧本创作时,故事一定要有矛盾冲突,人物刻画要细腻。因此,深入人物内心对影片的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要极大程度排除虚构,反对对生活进行“搬演”或者“重构”。导演贾樟柯曾分享过这样的一个创作故事:他曾想拍摄一部关于三峡移民的纪录片,但是“在拍纪录片的过程中,有一个老者,在镜头前他是那么的自如,但我突然捕捉到了他的一个笑容,是那么的狡黠,表现出了对高贵的、远离他生活的电影镜头是那么的不信任。这或许是纪录片的局限性,在镜头面前人患有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因此,拍摄者应该运用大量的时间去跟随被摄者,深入了解被摄者的生活,让被摄者在镜头前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其次,抓住人物性格,树立典型形象。要塑造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共性之中寻找个性,借助这些特征把握人物独有的内在气质,运用想象和虚构,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而创作者应该尽可能地使得人物形象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独特性。纪录片中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缩影,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人的艺术性和多样的人性,通过影像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共鸣与启迪,最终看到的终将会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整个社会的真实状态。

(二)画面拍摄:视听化语言展现情感

第一,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细节对于人物刻画十分重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充分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的细节可以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观众,让人们可以产生共鸣,从而审视自己。

第二,正确运用解说词。纪录片中解说词对于人物的塑造也非常重要,解说词,它不仅是视觉的补充,并且让观众在观看人物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描述和解答,从而观众会受到感染和教化。同时,解说词通过对人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受故事里的情景,让观众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对人物情感上的共鸣和感悟。

著名人物传记纪录片《邓小平》,导演就用大量用解说词来塑造人物。影片开篇就用了解说词,邓小平,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他活在了广大人们的心中。他带领中国人们进行改革开放,他不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且还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几行解说词在镜头表现主人公的时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观众看到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同时,还可以听到惟妙惟肖的解说词,加深了观众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获得丰富深刻的认知。

第三,娴熟使用“服化道”。“服化道”,就是服装化妆道具的总称,它既是一部影片的画龙点睛之笔,优秀的作品,是各个部分共同协力的最终呈现。服化道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塑造人物,二是渲染故事气氛,三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四是为主题所服务,加深理解。例如纪录片《舞蹈家杨丽萍》的纪录片中,导演运用服化道来表现杨丽萍舞姿的优美,那美丽端庄的舞姿,那惟妙惟肖的孔雀舞服装,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生动有神。

第四,巧妙运用声音元素。声音的纪实使人物得到了真实的意义,细节的捕捉使得人物形象生动,内心情感一触即发,纪录片的创作者才能捕捉到生活的本质和那些细节的刻画,让它赋予纪录片最高度最真实的纪实品质。不仅人声在塑造人物方面很重要,音响和音乐也极其重要。一是音响和音乐可以复制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言行,刻画出生动的故事情景,描摹出真实细腻的人物形象和身份;二是音响和音乐参与剧作情节发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三是音乐和音响不仅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它对于人物心理的表达也十分重要 。

(三)外部包装:后期制作深化人物形象

第一,特技运用刻画人物性格。在后期剪辑中,它可以控制影片节奏的快慢,同时,在一些特技运用上,它能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国著名的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对剪辑所应遵循的原则和预期达到的效果这样阐述:“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剪辑,不是摄影,也不是表演,甚至不是故事,而是情感,是他们的感受。”因此,好的剪辑不应该只是使整个故事顺利进行下去,而是要通过一些剪辑手法,抓住人物的性格,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第二,镜头使用顺序塑造心理状态。剪辑是第二导演,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因为它是继剧本创作、导演拍摄之后的第三次创作。

三、纪录片中人物塑造的意义

(一)反映现实生活

纪录片的两大特点就是非虚构性和现实性,因此纪录片的镜头就是人们的眼睛,捕捉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罗伯特弗拉哈迪为了拍摄《北方的纳努克》,和爱基斯摩人共同生活了十五个月,记录了纳努克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吃饭,狩猎,捕鱼,建造冰屋,和海豹争斗等一些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了一些鲜活的人物性格,从而让人们了解爱基斯摩人的生活,以此来审视自己,反映社会现实。真实性是纪录片中的灵魂,没有了真实,纪录片也就失去了最核心的元素,它通过各种方法塑造典型人物,揭露社会现实,展现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让观众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创造出最鲜活的自己,唤起理性的思考。

(二)愉悦审美享受

罗丹曾经指出:“美就是一种生活,不管什么事物,我们在那里看见我们应该如此的生活,那这就是一种美;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能揭示生活,或者能让我们想起生活,那也是一种美。”所以说纪录片中每一个真实人物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美,这能引起观众在审美上的享受,可以看到生活的真实面貌,激发观众在某些方面的共鸣和感染,以此来提高自己。

(三)提升社会价值

纪录片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社会现实,人物往往也是现实中的各种人物,导演在选择拍摄对象上,正能量人物的塑造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创作者用摄像机观察生活,以典型人物为载体,通过客观的记录方式展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例如《大国工匠》,影片就塑造了一个个平凡人物在不平凡的岗位上所做的努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观众往往丢掉了本心,没有了生活的向往和目标,这时,《大国工匠》就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鼓舞作用。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的影片,塑造了一些真实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纪录片的创作者也希望观众可以从人物塑造中感受到电影文本的巨大魅力。无论是前期创作、正式拍摄还是后期制作,人物性格必须以生活为原生态,它作为生活的主体,“人”是有血有肉的,创作者必须以“人”为中心,展现人的魅力,体现人文关怀,提升艺术感染力。

1 罗慧钧:《浅谈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视听》2018年第6期,第30页。

2 〔美〕乔治·贝克:《戏剧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3 杨城:《贾樟柯:跳好这七天的舞蹈》,《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11期。

4 中央文献研究院:《邓小平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29页。

5 张燕、谭政:《影视概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6 〔美〕沃尔特·默奇:《电影剪辑的奥秘》,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