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读苏州天平山

2020-07-13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江苏苏州215104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徐 静 [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天平山位于苏州吴中区太湖之滨,是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有“吴中第一山”之美誉。因其巍峨高耸,仿佛与天齐平,故名天平山;又因其山高入云,常有白云缭绕,亦称白云山。

天平山是一座名山。天平山享有盛誉,其缘由一是自然景观奇特,二是人文景观独特。奇特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人文景观水乳交融,成就了名闻遐迩的天平山胜景。自唐代以来,天平山就是旅游胜地。这里,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范成大、倪瓒、高启、文徵明、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的遗迹,也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名篇佳作。

一、天平岭上石成关

天平山胜景,一胜在于奇石。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天平山,“山皆奇石,卓笔峰为最”。天平山著名的奇石景观有一线天、飞来石、卓笔峰等。关于天平山奇石,范成大有诗吟咏,形象描绘卓笔峰、一线天等奇石状貌,选录两首如下:

卓笔峰前树作团,天平岭上石成关。

绿阴匝地无人过,落日秋蝉满四山。

(范成大《自天平岭过高景庵》)

路入千峰一线通,陆离长剑立天风。

五年领客题诗处,正在孤云乱石中。

(范成大《白云岭》)

明初洪武年间大诗人高启十分喜爱天平山,对山上的许多景观,诸如龙门、卓笔峰、飞来峰、五丈石等均有描写的诗篇。其《卓笔峰》诗云:

云来初似墨,雁过还成字。

千载只书空,山灵恨何事?

天平山多奇石,卓笔峰最为著名。卓笔高数丈,截然而立。高启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描绘天平山奇石形状,而是在写景状物时,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书空”的典故见于《世说新语》,说晋代殷浩被黜废后,成天用手空画着写字,别人暗中观察,发现他一直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高启此诗引用这一典故,加上“恨”字的运用,增加了悲愤怨恨之情。高启一生追求精神自由,然而,诗人的生存环境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因此,诗人难免在诗中透露出对当时政治气候的惴惴不安,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敏感。

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与友人多次到天平,所作《天平山》诗写道:

雨过天平翠作堆,净无尘土有苍苔。

云根离立千峰瘦,松籁崩腾万壑哀。

鸟道逶迤悬木末,龙门险绝自天开。

溪山无尽情无厌,一岁看花一度来。

“龙门”即指天平山上著名景点一线天,又名龙门。由于地质结构的变化,天平山上巨石多直立而上,造型、神态各不相同,这就让巨石之间狭窄的空间产生一线天的概率大大增加。据称,天平山上有好几处一线天。最著名的当属龙门一线天:两壁巨石并峙对立,高耸入云,巨石间十分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这是一处很有特色的一线天,自古以来就是天平山的品牌景点。天平山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是个休闲的好去处。文徵明深爱天平山美景,所以他“一岁看花一度来”。从天平旖旎的山水风光、幽深的林木景色中汲取精华,作为他山水画创作的源泉。他曾创作《天平纪游图》反映家乡山水美景,凝聚了他对天平山风光的依恋之情。

二、天平山上白云泉

天平山的自然景观,除了奇石,还有清泉,尤以白云泉著称。该泉为山石裂隙中之水汇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为饮用佳品,是天平山镇山之宝。范成大在《吴郡志》称之为“吴中第一水”,泉水清冽而晶莹,泠泠不竭。选录几首名人吟咏此泉的名诗,欣赏如下: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居易《白云泉》)

龙头高啄嗽飞流,玉醴甘浑乳气浮。

扪腹煮泉烹斗胜,真成骑鹤上扬州。

(范成大《白云泉》)

天平烂漫游三日,林下狂吟石上眠。

浩荡春风芳草绿,梅花雪满白云泉。

(倪瓒《登天平》)

白云不为雨,散在清泉流。

泉气复成云,山中同一秋。

岩前石窦幽寒处,云自长浮泉自注。

潜龙未起出深泓,渴鸟时来下高树。

云应无心飞上天,泉亦不肯随奔川。

老僧爱此不复下山去,卧云饮泉终岁年。

(高启《白云泉》)

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经常利用闲暇日游览名胜古迹。有一次登游天平山,到了半山腰,忽听流水潺潺,如琴奏鸟鸣。原来是一泓清泉从石缝中涓涓流出,清澄透彻,白太守诗兴大发,挥毫写下这首七言绝句。此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第二句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全诗紧扣“白云泉”这一名称,着重描绘白云与泉水的神态,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逍遥惬意,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白云泉于是名满江南。

范成大的《白云泉》题下自注:“泉色正白,盖乳泉。”此诗引经据典,重点描写天平山之白云泉水色盖乳泉味如甜酒。

元末著名画家、诗人倪瓒的《登天平》,描绘出诗人在梅花盛开时节登天平山的陶醉状态,“浩荡春风芳草绿,梅花雪满白云泉”,如此美景难怪诗人狂吟醉眠。

高启的《白云泉》化用白居易诗意,自构境界,绘写白云、山泉、清秋的自怡相得,老僧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一种清纯的依依真情。

三、范公祠庙俨峥嵘

说到天平山的人文景观,最重要的当属范公祠。

天平山又称赐山。北宋庆历年间,因参知政事范仲淹的高祖、曾祖、祖、父均安葬于天平山,宋仁宗便将此山赐给范仲淹为家山,由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负责管理。自此范氏家族称之为赐山,俗称范坟山。范仲淹谥号“文正”,其后代在天平山所建范公祠亦称“范文正公忠烈庙”,是天平山景区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建筑。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一身正气,先忧后乐,为国为民做出许多贡献,可谓济时良相,名垂青史。历代文人雅士来到苏州,总要慕名前来范公祠瞻仰祭拜,留下许多吟咏诗篇。

明代著名清官况锺(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来到苏州任知府。他在苏州任上,锐意改革,兴利除害,严惩贪吏,孜孜爱民,深受苏州百姓爱戴。作为良吏,况锺十分敬仰前贤范仲淹,所作《范文正公祠》诗云:

仰止范文正,宋朝第一人。

断齑而划粥,志在秉衡钧。

立朝展奇抱,父子并元臣。

义田还恤族,此惠永难泯。

我来守此郡,无自景芳尘。

登祠虔奠斝,欲去歨逡巡。

此诗概括了范文正公垂范后世的伟业以及后人的评价。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生活贫苦,但他从小就有志气节操,刻苦自学。“断齑而划粥”是范仲淹少年时代贫苦力学的经典故事。《宋史》本传也有类似的记载:“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范仲淹坚持昼夜苦读,冬天读书特别疲惫时,就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够,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样笃学不辍,终于学得满腹诗书,并在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

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史书记载,步入仕途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品格刚正,直言敢谏,每每谈论起天下大事时,就奋不顾身,他以自己的言行矫正不良世风,倡导士大夫崇尚品德节操。他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展示出一位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胸怀与胆识。

作为北宋名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做事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千古流传。为官几十年,范仲淹曾多次在地方上任职。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卓著,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义田还恤族,此惠永难泯”是写范仲淹乐于施舍,博爱众人,拿出毕生大部分的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用于赡养本族穷人。范氏义庄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影响深远。

除祭拜赋诗外,况锺曾主持修葺范公祠。当他发现范公祠“年深朽烂,崩塌不堪”,便向朝廷呈报《修葺范文正公祠奏》,得到明宣宗准奏。通过况锺的精心组织,范公祠修建工程规模大质量好,为春秋二季乡祀先贤提供了场所,也为后代人们慕名前来瞻仰范文正公创造了条件。

明代大学士王鏊曾多次到访天平山,不仅游览胜景,而且缅怀乡贤。与范仲淹相似,王鏊有立朝为官、身居高位的经历,同样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深刻体验。他晚年来天平拜谒范坟时,曾赋诗《天平范氏坟》,诗云:

衰年不减登临兴,福地灵山搜欲罄。

城西诸峰吾所嘉,就中尤爱天平胜。

亭亭一盖倚苍冥,严若端人人自敬。

狮山奔伏象山回,支硎秦台皆退听。

横山当面横作屏,背拥蓬华互相映。

林林万石相拄撑,倚插半天欹不定。

蹲如虎豹奋攫噬,骞如鹏鲸恣豪横。

勇如武士力赑屃,秀如女子色娟靓。

我来敬拜太师坟,松柏阴森趋一径。

忽瞻万笏森向天,直气喷薄凛犹劲。

乃思范公立朝时,正色危言拄邪佞。

兹山固合生兹人,崧岳降贤尼孕圣。

吴山第一称天平,宋家第一称文正。

高风千古允作合,仰止岩岩续前咏。

王鏊此诗称赞“吴山第一称天平”,其重要缘由在于“宋家第一称文正”。范文正公为政清正,刚直不阿,体恤民情,力主改革,虽几次遭贬,然矢志不渝,忠心报国,忧乐与民,如此高风峻节,堪称宋朝第一人。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乡贤范文正公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

清代诗人李果,字硕夫,号客山,苏州人。读书穷理,诗格苍老,与沈德潜齐名。其《范文正公祠》写道:

石笋排空山骨清,范公祠庙俨峥嵘。

独从天下关忧乐,尚想胸中富甲兵。

晚穗迎霜遗断陇,寒乌啼月傍丹楹。

先皇银榜龙章在,红树阶前交映明。

此诗概括了范仲淹一生的文治武功和忧乐胸怀。

“先皇银榜龙章在”句下自注云:“康熙四十四年,圣祖题‘济时良相’四字,榜其祠。”李果是乾隆时人,故称康熙为先皇。

清高宗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来到天平山。有感于范仲淹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格,写下好几首赞美诗章。其中,《高义园》颇具代表性。诗曰:

磴道下灵岩,名园寻高义。

霁烟敛寥廓,韶光鬯明媚。

载过文正祠,默读义田记。

春和对芷兰,复缅后乐志。

白云千载心,名山五经笥。

我自勤政人,流连未可恣。

干惕意弥厪,智仁怀偶寄。

乾隆十六年(1751)春,乾隆帝第一次驻跸天平山。范仲淹立朝为官时“先忧后乐”的崇高境界以及捐资创立义庄以资助族人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这位清朝皇帝,遂取杜甫诗中“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句中之意,当即涵墨御书“高义园”三字,以表彰范仲淹之高风义举。苏州府县和范氏家族,便用汉白玉精制成石坊一座,上镌乾隆所题“高义园”和“乾隆御书”等字,立于范公祠前。这首《高义园》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在天平山所作,进一步赞美范仲淹先忧后乐、忠君爱国的高节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