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津干板腔的方言词汇研究

2020-07-13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张 慧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俗”艺术,干板腔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在河津,它是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从“方言土语嗓门亮,河津人爱表干板腔,老百姓粉墨登上场,风趣幽默笑断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干板腔的语言是以河津北坡方言为载体,节奏韵律感强,郎朗上口,通俗易懂。和普通话相比,方言词汇的使用更能体现出河津人民直爽、热情的性格特点,如“亲圪瘩瘩”“爷爷”“娘娘”等词的运用。其次,部分词汇的词义在普通话和方言中也截然不同,如“栽”“布袋”等,所以本文通过探究干板腔的词汇特点,来发现这种独特的地方曲艺形式所具有的生动性和幽默性。

一、概述

(一)河津市地理位置及方言概况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北部,北靠吕梁山,西面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东面毗邻稷山县,南部与万荣县为邻。“目前,就河津方言的归属问题,王临惠、张维佳等人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出发,将汾河片和关中片进行比较后,发现汾河片和关中片有很大的相似性,于是把河津归入了河东小片,汾河片则归入关中片,因此河津方言是关中片方言和晋语的过渡。河津各个乡镇的方言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城关话、北坡话、汾南话、下化话四个小片。”

(二)干板腔产生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发展过程

干板腔发源于河津北坡一带,该地四面环绕山脉、河槽崖沿。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性,本地方言基本没有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这为干板腔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环境。另外,北坡一带僧楼镇、樊村镇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也是干板腔产生和流行的原因。僧楼镇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樊村镇毗邻铝厂,乡民经济来源以发展电解铝、火电等产业为主。在外部地理环境和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作用下,干板腔得以产生和流行。

干板腔一词源于杨玉林老先生1964 年在临汾市的汇报演出,是山西省的地方戏曲曲种之一,表演时没有乐器伴奏,只有演员用一张巧嘴干说,所以又叫“撂干嘴”。关于干板腔的起源,目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起源于民谣,是劳动人民上山砍柴或赶集途中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用方言的形式讲故事,因其幽默有趣、浅显通俗而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2014 年经过河津文化馆申报,干板腔已被山西省批准确定为省保“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干板腔中方言词义和普通话的比较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方言,它们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其中,语法方面的差异较小,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较大。除了书面语词、新生词以外,方言词汇在内涵和外延上与普通话都有所不同,主要可以从词汇意义、修辞意义和语法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 词汇意义的差异

词汇意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即扩大、缩小和转移,也可以说是义项的不同。河津方言词汇的义项有的比普通话多,适用范围广;有的比普通话义项少,适用范围窄,这就是词义的广狭不同。

1.词义扩大

(1) 栽:动词,在普通话中有“栽种”“安上、插上”“跌倒”“失败或出丑”等四个义项,在河津方言中,“栽”除了有这四个意思外,还有“掉下,松开、散开”之意。和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扩大了。

白丝袜子绣花鞋,带带得绑紧不怕栽。 ——选自干板腔《走娘厦》

耽怕把歪拿栽了,耽怕把外胎歪了。 ——选自干板腔《我妈说啦》

(2)亲:在普通话中有名词义“父母,双亲”,也有形容词的意思“亲生的”,还可作动词“用嘴唇接触人或东西”的意思。在河津方言中,除了普通话中的义项外,还有形容词“可爱、漂亮”的意思。与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扩大了。

你今个真真亲,好像变了一个人。 ——选自干板腔《走娘厦》

嬷嬷嬷,打扮哩亲,今个能给我装人。 ——选自干板腔《走娘厦》

(3)饭:河津方言中“饭”除了有为了消除饥饿感,在每天特定的时间吃进的一份食物之义,如早饭、中饭。还特指能充饥的主要食物,相对菜而言,即用小麦做成的食物,如面条等。在普通话中只有前者义,所以和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扩大。

刚在屋里把饭擀,卖豆腐老王又吆唤。

——选自干板腔《娘要嫁人》

爱吃咱屋里外撅疙瘩饭,爱吃咱屋里蒸下外馍。

——选自干板腔《过年》

(4)挂:在普通话中可作为动词来使用,有“悬挂”“牵挂”“物体表面糊上或蒙着什么东西之意”,还可以用作量词,如“一挂钥匙”“一挂项链”。在河津方言中,该词还有“接触,拿手摸”的意思。和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扩大。

嘿嘿嘿嘿我受不下,起过,叫我上你不要挂。

——选自干板腔《走娘厦》

放在中间都别挂,这回你不能和我争。

——选自干板腔《坐席》

(5)担子:普通话中有“扁担”和“责任”两个意思。在河津方言中除有这两个意思外,还有“连襟”的意思,即姊妹丈夫之间的互称,象征着男人要担负家庭责任的意思。和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扩大。

跟书记,是担子,下乡蹲点。

——选自干板腔《一路春风一路歌》

我情愿,我愿意,以后咱俩是担子。

——选自干板腔《“借”媳妇》

(6)听说:在普通话中的“听说”是“听别人所说、听闻”的意思。在河津方言中除了有此意思外,还有“听他人的劝、乖、听话”。和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扩大。

不顾家不听说,明夜不停哩上场火。

——选自干板腔《终了落个精身虎》

发号施令都听说,模范丈夫我有名。

——选自干板腔《一条花手绢》

2.词义缩小

(1)布袋:指用布制成的袋子,有尼龙袋、棉布袋等,具有轻便、可折叠保存的特点。在河津方言中“布袋”一词专指衣服上的口袋,所以,和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范围缩小。

羊肚得手巾得脑上挽,布袋里装上一新手绢。

——选自干板腔《走娘厦》

你再不要拐弯弯,我布袋就是这十块钱。

——选自干板腔《卖菜》

(2)把式: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有四个意思,分别是:一指武术的架势,也指武艺;二是“精通某一门技术或手艺的人”;三是有“本事、才能”的意思;四是“带点旧社会的味道,有讥笑农村子弟的色彩”。在河津方言中,“把式”的词义范围缩小,只用来指正经行业中有技艺的人。可见,和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缩小。

侯总管,好把式,转起圈圈。

——选自干板腔《候大总管》

有几个,大把式,明星大腕。

——选自干板腔《三友广告》

(3)屋:“屋”在普通话作名词,有“房间”和“家”两个意思。在方言中,“屋”只有“家”的意思。和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缩小。

快说伢女子在哪哪,屋里还有什么人。

——选自干板腔《防人之心不可无》

该给的彩礼过了手,停了咱屋里不要走。

——选自干板腔《防人之心不可无》

3.词义转移

“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那么这种演变就是词类的转移。”

(1)骨软: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是一种病的名称,有“骨软病”一说,多见于成年牛身上,属于一种骨质性脱钙,一般在干旱年份之后多发。在河津方言中,该词用来表示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用来表达“人身上发痒”的意思。所以,和普通话相比,该词在方言中发生了词义转移。

你抱我腰骨软哩,你这烂杆尽耍哩。

——选自干板腔《走娘厦》

把我听上都骨软,你就多少不要脸。

——选自干板腔《天仙配》

(2)焙:在普通话中可用作动词,意思是“围火烘烤”,也可以用作名词,专指制茶的场所。在河津方言中,该词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指需要通过围火烧柴来供取暖的一种生活用具,相当于“炕”,所以和普通话相比,该词的词义发生了转移。

先吃饭快上焙,我与我娃都热饺子。

——选自干板腔《走娘厦》

这不是你家的火热焙,你看你淡味不淡味。

——选自干板腔《坐席》

(3)口:在普通话中可以用作名词,也称“嘴”,是人的一种发声器官,也用来进食,也表示“身上破裂的地方”,还可以用作量词,如“一家五口人”。在河津方言中,该词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女朋友,对象”的意思。

小子今年二十九,到现在都还没有口。

——选自干板腔《防人之心不可无》

只要你能瞅下口,把我嬷也带上走。

——选自干板腔《常干扇》

(二)修辞意义的差异

修辞意义的差异就是方言词所附加的雅俗意义、褒贬色彩与普通话相比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能不一样,有褒有贬,有喜欢,有厌恶,所以形成了词义的不同附加色彩。

(1)老实:表示人性格的形容词,普通话中的意思是循规蹈矩、忠厚老实、安分守己、值得信任,是褒义词。而在方言中则表示随意轻信别人,对别人的命令和指示都顺从、服从,没有自己的主见。具有贬义色彩。

我男人放心牌,人很老实叫闷呆。

——选自干板腔《一条花手绢》

常说开口见人心,你就是个老实人。

——选自干板腔《防人之心不可无》

(2)厉害:在普通话中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剧烈、猛烈;二是指能做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情,或者具备有某项特殊的技能,多带有夸奖、赞美之意,具有褒义色彩。而在河津方言中,多用作形容词,形容人脾气比较暴躁,性格不好,具有贬义色彩。

咱两是有名的厉害人,我哥多乎敢发言。

——选自干板腔《一条花手绢》

满脸皱纹像核桃,一天厉害哩把我管。

——选自干板腔《醉酒回家》

(三)语法意义的差异

语法意义的差异就是指词的语法功能不同,一是指词的组合能力不同,即能够跟哪些词组合、不能跟哪些词组合的情况不同;二是指词的兼类情况不同,兼类是指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功能。

1.词的组合能力不同

河津方言和普通话在表达同一个概念或事物时,在词语的搭配和选择上往往存在差异。

(1)吃:“吃”在方言中可以搭配固体性质的食物:“吃馒头”“吃水果”,也可以和表示气体的物体组合:“吃烟”,但是在普通话中,动词“吃”只能搭配固体类的食物,和烟搭配时只有“抽烟”这种组合方式。可见,这些组合搭配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规律可循,一旦约定下来,就可以长期使用。

这事还要坐下说,请客要吃好烟还带鳖。

——选自干板腔《防人之心不可无》

老白汾酒八十几,连把烟吃你太便宜。

——选自干板腔《坐席》

(2)淡:在普通话中“淡”主要做形容词,表示程度浅或者“无关紧要”的意思,与之搭配的有“味道淡,人情冷淡,淡话”等,在河津方言中,“淡”除了有这些用法外,还能和“心”搭配,表示“心凉”的意思。但是在普通话中则没有这种搭配用法。

成绩最近下降啦,我苦脑啦心淡啦。

——选自干板腔《教子》

后半辈子活不下样,心比凉水都还淡。

——选自干板腔《防人之心不可无》

2.词的兼类现象不同

普通话中词的兼类现象很普遍,如“科学”兼有名词和形容词两种功能。河津方言中,也有大量兼类现象,但是和普通话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

(1)“难过”:在普通话中兼有动词、形容词两类词的语法功能,表示“日子困难,过不下去”和“心情很难过”两个意思,但是在方言中还兼有名词“病”“灾祸、祸事”的意思。

随便吐痰得难过,不洗手也不洗脚。

——选自干板腔《不讲卫生》

把你脑袋都磕破,差点闯下大难过。

——选自干板腔《醉酒回家》

二老放心我很正经,一点难过都没闯。

——选自干板腔《回家》

(2)“肉”:在普通话中是名词,意思为生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在河津方言中还可以充当形容词,形容人性子慢、行动迟缓或者表示人的身材比较圆润,相当于“胖”。

肉个嘟嘟真真美,我就瞅住这两条腿。

——选自干板腔《坐席》

缸高低,瓮粗细,肉圪矮矮有虎气。

——选自干板腔《打蚊子》

(3)“贵贱”:在普通话中充当名词,一指“地位的高低”,一指“价格的高低”,在河津方言中,“贵贱”还可以用来作副词,有“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反正”的意思。

一阵灯光闪我这眼,贵贱一点看不见。

——选自干板腔《好人有好报》

我娃是想媳妇发了疯,贵贱不应这种名。

——选自干板腔《防人之心不可无》

三、干板腔语言的构词特点

(一)重叠

干板腔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重叠形式,如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拟声词重叠等。这些叠词的运用使干板腔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呈现出一种诙谐幽默、有板有眼的风格。

1.名词性重叠三种形式:NN 式、BNN 式、BBN 式。

(1)NN 式。

伯伯好娘娘好,心宽洒落永不老。

——选自干板腔《走娘厦》

此处的单音节名词“伯”和“娘”重叠后,具有特指义,其中,“伯伯”指老丈人,“娘娘”指丈母娘。

(2)BNN 式。

扁担放到山坡坡,一气吃完一笼馍。

——选自干板腔《大唐骁将薛仁贵》

这里的“山坡坡”是由单音节名词“坡”重叠后,前加一个修饰性语素“山”构成,这里的“坡”也能单说,重叠后表示小称义。

(3)BBN 式。

都说我是大好人,到了落下这花花心。

——选自干板腔《一条花手绢》

BBN 式是由重叠的修饰性语素和单音节名词性语素组成。此处的“花花心”就体现了这种构词方式。一方面是为了和上半句中的“人”押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河津方言中的构词特点,采用大量的叠词形式,赋予干板腔生动风趣的特点和韵律鲜明的节奏感。

2.动词性词语重叠有两种形式:“VV+子”式、BVV 式。

(1)“VV+子”式。

油罐上都没盖盖得,柜柜门是撬撬得。

——选自干板腔《讨债》

“盖盖得”一词,由单音节动词“盖”重叠后加“子”尾构成,特指“油罐上的盖子”。后面的“撬撬得”,是动词“撬”重叠后表示“门的一种状态”。

(2)BVV 式。

穷叨叨,小念念,婆娘还算你脏脏脏。

——选自干板腔《一条花手绢》

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前面加一个修饰性语素,构成BVV 式名词,这些名词都表示特指意义。此处的“穷叨叨”“小念念”都是特指“比较抠门、小气、小肚鸡肠”的一类人。

3.形容词重叠构成名词,主要是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的AA 式构成名词。

干那活就没有寸,尝上甜甜难断瘾。

——选自干板腔《一条花手绢》

单音节形容词“甜”重叠后构成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此处特指“年轻貌美的姑娘,介入他人婚姻的女性”。

好憨憨,你宁着,小家子货你识个色。

——选自干板腔《坐席》

此处的单音节形容词“憨”重叠后成为名词,特指“比较傻的人”。

4.拟声词重叠,使作品更生动、形象。

黑隆咚哗哗哗,圪登登登登扑七叉,

滋溜滋溜叭叭叭,吱儿吱儿喳喳喳。

——选自干板腔《观看老鼠运动会》

此处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老鼠的动作,通过语言使老鼠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体现了河津人民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二)构词语素的运用

1.前缀“圪”的运用

在干板腔的语言中,以“圪”为前缀构成的词,使用频率极高。

彩彩踩住我圪膝盖,你下你下快快快。

——选自干板腔《走娘厦》

这里的“圪膝盖”是“圪”作词缀构成的三音节名词,功能与普通话中的“膝盖”一词相同。

你两赶紧招架好,千万不能让乱圪捞。

——选自干板腔《一条花手绢》

“圪捞”是词缀“圪”和动词“捞”构成的动词,是“胡来,鲁莽地做出行动”的意思。另外,“圪”嵌在词中还可以构成四音节形容词。

大满回头才看清,亲圪瘩瘩一小子娃。

——选自干板腔《手机》

这在河津方言中也是一种固定的说法。前一个语素“亲”在这里是形容词“可爱,好看”的意思,后面的“圪”加重叠部分说明这一形容词的程度,用来起加强程度的作用,并且带有鲜明的形象色彩,体现了干板腔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和节奏感。

2.前缀“日”的运用

“日”在河津方言中可以作为前缀放在动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动词,也可以放在形容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通常带有贬义色彩。这一词缀,被大量运用在干板腔的语言中。

你就日眼哩不沾音,纯粹这是羞先人。

——选自干板腔《坐席》

这里的“日眼”是前缀“日”加名词“眼”构成形容词,形容人的贪得无厌,没有节制。

一母同胞亲弟俩,你就这样日踏我。

——选自干板腔《一条花手绢》

“日踏”是词缀“日”和动词“踏”组合构成动词,有“糟蹋,欺负,陷害”的意思。

指桑骂槐你少日鬼,不还钱今天踩你这腿。

——选自干板腔《一条花手绢》

此处的“日鬼”一词,也是由构词前缀“日”组成的动词,意思是“胡来,想糊弄过去”。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要真正了解一种文化,必须了解负载该文化的语言。而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更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特色。河津北坡方言作为干板腔这种曲艺文化的载体,它和普通话相比,其义项较普通话的多,也就是词义的指称范围更加广。其次,在干板腔中有大量的重叠形式,这些叠词的大量使用,使作品更加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也赋予了干板腔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体现了河津人民淳朴、直爽的性格。最后,干板腔作品存有大量的方言构词前缀。内容题材也是丰富多样,反映民风民俗,如《走娘厦》《坐席》等,或者是揭露社会现象,如《玩手机》《二进饭店》等作品,也有歌颂名人题材的作品,如《大唐骁将薛仁贵》等。近年来,由于反映新生活新面貌、歌颂新时代等题材内容的增多,像以“日”为前缀构成的词语在作品中出现得越来越少,但是还有其他的词缀存在等待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努力,多关注干板腔语言的研究,将这种曲艺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1 引自《2018河津电视台干板腔春晚》中的主持词。

2 3 9 史秀菊:《河津方言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第3页,第145页。

4 任银梅.《耿城里的流行曲》,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5 8 卫水水:《山西临汾方言词汇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论文。

6 7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