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修改过程》的叙事看韩少功小说文体的探索

2020-07-13田秋菊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长沙410000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田秋菊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长沙 410000]

韩少功从来就不拘泥于常规,成名作《西望茅草地》贴合现实、塑造立体化人物,不与当时只能写“优点”、不能写“缺点”以及人物形象平面化的写作浪潮同流合污;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经历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热潮后,又将观察视角转向人类自身。20 世纪90 年代后,在细读文本并翻译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和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随笔集《惶然录》,创作出了《马桥词典》 《日夜书》 等具有文体探索意味的作品。也正是从《马桥词典》 开始,韩少功的作品文体探索意味日渐被学者们所察觉。2018 年,他的又一部新作问世,就内容而言,新作《修改过程》 与姐妹篇《日夜书》 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具有 “寻根文学”的意味,但在文体形式上却又有新尝试的痕迹,是对自身不断地反思与尝试突破,为创作者该持有的态度提供了参考范式。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多囿于对小说的直观感悟与简单评述,缺乏对该小说文体理论、细致而又系统的把握。本文结合韩少功个人经历与创作思想,从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所采用的嵌套结构、元小说手法以及流露的读者意识三方面叙事特征入手,阐述韩少功在其小说文体上的探索与尝试。

一、嵌套结构

嵌套叙事作为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叙事特征,至20 世纪70 年代,以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和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早已对其本质、功能、形式等做了相关界定。总的来说,所谓嵌套叙事,就是指叙事者在主体叙事中嵌入另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形成了“戏中戏,故事套故事” 的结构,这两个部分形成相互补充说明的关系,为强化、升华主题而服务。

《修改过程》以高考制度恢复不久为背景,先是叙述1977 级学子陆一尘因不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向肖鹏兴师问罪,由此牵扯出马湘南、楼开富、毛小武等第一批大学学子的生活常态及肖鹏本人的人生际遇。而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采用嵌套叙事手法,将这一系列繁杂的人物关系与事件和盘托出。虽然,在这一手法的采用上,《修改过程》与诸多小说存在差异——为了在有限的叙事范围内增加叙事内涵的宽度与广度,作者有意将小说的嵌套故事与主体故事之间的痕迹抹掉,使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但从小说的整体框架与格局来看,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小说主体部分是时任某中文系教授即主人公肖鹏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将1977 级高考生的生活经历改编成网络小说,由此引起老同学们不满的情绪;而嵌套故事则正是肖鹏笔下与现实生活相关,却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的一系列人物命运起伏的故事。

在小说中,这两条故事线索齐头并进又相互联系。对于这种关联,热奈特认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关系是元故事事件和故事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类关系是一种纯主题关系……第三类在两层故事之间不包含任何明确的关系。”显然,在《修改过程》中,主体叙事与嵌套叙事的关系大体上属于第一种,也就是说肖鹏笔下的小说解释了当下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肖鹏的网络小说中以陈一尘为原型的丑恶的人物形象对其现实生活造成巨大困扰,使其成为众矢之的,从而引起他本人的不满,于是欲联合同样为小说人物原型的马湘南、赵晓娟等人与肖鹏抗衡。

然而,《修改过程》两个故事关系又不拘泥于此。小说主体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嵌套故事中初见端倪,在这一点上,二者形成相互补充说明的关系。例如从第四章“暖心故事”的内容来看,主体故事中身为三个公司董事长的成功人士马湘南对陆一尘一致抵制肖鹏的劝说充耳不闻,并对陆一尘来电的目的深感怀疑,生怕对方为了女子合唱团的资金问题而跟他套近乎,在自己的生存领域努力地维持着和谐、平静的表面状态。他只注重切身利益,对例如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不屑一顾,固守着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然而第六章“都是米米”嵌套故事中年少的他早已显现性格雏形——还是大学生的他通过虚构的“大基会”捞取捐款;为了给虚假机构塑造良好的形象而给斗争的学生送橘子汁;倒卖盗版的新党章……总之,他能够在自己所构建的事业圈中如鱼得水、大展宏图。此时他圆滑、虚伪的处事态度便是其走入名利场后势力、自私性格的初显,也与前文所提及的商业化驱使下他只顾追逐个人利益的性格特征完全一致,在这里,嵌套故事是对主体故事的扩充和补叙。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对于嵌套结构的使用韩少功显然已不是第一人,而对于热衷于创新、主张不重复自我的他自身来说,这部小说所使用的嵌套结构以及赋予这两个话语层次之间相互补充的关系无疑是其创作一个新的突破。

二、元小说手法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元小说手法就被什克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所发觉,当时被命名为“裸露手法”,60 年代以来,这一手法才真正逐渐兴起。帕特里夏.沃认为:“在小说中,它们被用来探究虚构之中的世界和虚构之外的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元小说中作者往往喜欢声明小说本身的虚构性,暴露小说的创造过程,注重谈论正在进行的超出小说故事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虚构在小说之中具有本体价值,我们称这种具有虚构性的叙述手法为元小说手法。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马原作为文体探索的先锋作家,元小说手法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同样,具有先锋创作精神的韩少功也开始尝试将这一手法运用于《修改过程》,讲述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的故事。他的《修改过程》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元小说,作者将亲身经历与历史现实进行筛选与提炼,经主人公肖鹏之手跃然纸上。在整部小说中,肖鹏的写作可谓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当小说进行到一定时段时,便停下来做一定的反思与评判,由此带动读者跳出小说,感受其创作过程中的思辨。肖鹏在某种程度上即韩少功自身,他的所思所想也是作者自身思想观念的反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肖鹏作为作者自身在小说中的写照,考察虚构之中的世界与虚构之外的世界的内涵与外延。

一方面,肖鹏(或作者)直言小说题材选取的过程。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就要求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繁杂的现实事物进行提炼和筛选,选取最贴切的部分为其创作主题服务。在该小说中肖鹏将作家创作小说时选取素材的过程进行梳理:先排除占选取范围80%的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平淡无奇的琐碎之事;再减去10%与已选取的素材雷同的事件;然后避免诸多“不合适”“不正确”“不允许”的社会伦理宗教素材,最后能够作为被写的对象屈指可数。在这里,创作者的思维跳出小说本身,向文本接受者讲述小说创作本身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以及文学写作所处现状,让读者体验小说创作构思的过程与意蕴。在中国传统小说写作中,作者往往直接进行故事的编排和叙述,很少有作者像肖鹏(或韩少功)这样袒露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行迹。

另一方面,肖鹏(或作者)还试图向读者说明小说本身的虚构性。在感叹小说创作选取的素材十分有限后,作者接着劝说读者,如果明白以上小说作者筛选素材的缘由与局限后,那么就不必再将小说事件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更不能将小说营构的虚拟世界等同于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并在面对读者小莲提出看附录里视频碟片的要求之时答道:“哪有什么视频……别当真。”“小说里的事你别都相信。”由此直言小说的虚构性。作者使用元小说手法强调小说内容与形式的虚构性,而非竭力将读者带入故事现场让他们相信故事以及小说本身的真实性。由此形成强烈的陌生化阅读效果,使得虚构世界之外的读者对小说叙述内容产生隔离之感,从人为的虚构故事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生活本身,又使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保持着怀疑与警醒的态度。韩少功对此手法的采用表现了其对世间万物存在意义的思考,也实践了对文学意义与文体做进一步的探寻与尝试。

无论作者所陈述的内容真与假,也无论其叙说的目的何在,他所叙述的内容本身都成为该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叙述手法的采用,破除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真实”的迷信,无情地揭示了现实主义成规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三、读者意识

童庆炳先生的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这就是说,接受群体(读者)在对文本进行阅读之后,会根据自己的专业修养、认知水平,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以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审美期待的第二文本。但这个新文本只存在于每个接受者的意识形态当中,相对于个体理解的差异性而存在,或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并不会对“第一文本”(作者的原创作品)产生直接即视的影响。而《修改过程》的嵌套叙事打破了这种常规,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方式,有意让读者参与到“第一文本”创作中来,而且这种参与直接影响了“第一文本”故事情节的走向,对文本的影响是可观可感的。

作者有时候通过类似“读者们,我这样写好不好”的直接发问来征求读者的意见。就与读者主动交流的层面来看,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与中国传统曲艺说书在某种程度上不无相似之处。在说书过程中,说书人往往使用类似于“各位听众(看官)”“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话语与听众交流,但这里的交流是单向的,说书人利用套话向听众传达信息,并未有听取听众意愿的意图,也就是说,说者与听者在叙述过程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在《修改过程》中,作者却打破了这一点,在向读者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听取了读者的意愿,将读者的观点纳入整个创作计划中,实现新的小说建构。

具体写作实践时,如作者(或肖鹏)听取了读者的建议来修改已成文的小说。故事的开篇就写道,肖鹏因陆一尘的指责而对小说情节构思做了重大修改,删掉了原文陆一尘因摔断腿而与身强力壮的护士小莲相爱的一章。再如,肖鹏在小说的第十二章中写道,楼开福因为生活事业受挫产生了移民的念头,但这一念头却又被妻子突发的不可治愈的“脊髓小脑萎缩”而打消,从此,他的生活更加窘迫,身份职务也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最后在无意识中穿梭于满是行驶车辆的繁华街道,曾经在官场游刃有余的楼班长也被生活所抛弃。当我们还未来得及为他的悲惨遭遇感叹时,接下来的故事马上就发生了逆转。而到了第十三章,当毛小武因为上文所述内容与现实生活迥异而对其产生怀疑后,肖鹏又改写剧情,于是就出现了第十三章楼开富与妻子帮毛小武策划移民美国等故事情节。

陆一尘、毛小武作为文本接受群体也在无形之中参与了嵌套小说的写作,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小说中让读者参与写作的事件对于肖鹏来说虽然有些是出于主动接纳的意愿,有些源于缓和来自外界矛盾的被动改写,但无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些根据读者意见的改写行为都是既定的事实,这种形式也是韩少功在探索新文体上的另一种尝试。他曾坦言,这是一部需要读者参与才能完成的小说。这足以见证他对开放写作形式的重视程度,这种现象在中国以往作家创作过程中是十分少见的。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难看见当下所流行的网络小说的影子,写作者往往将读者的反馈、小说的销量或是浏览量作为小说走向的一个参考因素。从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可以发现韩少功对网络文学持兼容并包的态度,在他的笔下,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不再处于针锋相对的局面,对此,韩少功也明确表示:“互动是网络写作的一个特点,也可以被我们吸收。”纯文学不再以一种高贵的姿态俯视网络文学,而是从中汲取养分以不断革新、充实自身,这也是韩少功为当今通俗网络文学盛行时代纯文学的走向问题所提供的一条参考之路。

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读者意识除了体现在让肖鹏根据读者的反馈来修改小说外,还体现在让他将已成文的小说章节与根据读者反馈而修改后的稿子一并保留以供读者选择,以此达到分散作者话语权利的目的。另外,作者还有意在小说中留白,将部分内容用方框代替,并做注明“以后是否恢复,视作者申诉结果而定”。作者在试图让读者参与写作的同时兼顾当前文学写作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韩少功也曾感叹:“有些东西你三十年前是看不清的,人生要落幕的时候,整个历史要完结的时候,有些东西到了可以总结的时刻。”因此,老年的他选择通过《修改过程》来追忆自己大学生活,同时在远离世俗的行程中自觉地审视过去,其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却远远超出大学生活的范围。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不同于以往的叙事策略进行追求文体和自我写作的拓展,向读者展示了不重复自己和不懈探索的少年精神。

1 2 〔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163页。

3 王又平:《转型中的文化迷思和文学书写·20世纪末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4 5 9韩少功:《修改过程》,花城出版社2018年版,第224页,第224页,第68页。

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357页。

7 《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海口首发》,文明海南,http://www.sohu.com/a/286160773_100117618,2019年1月3日。

8 《作家韩少功:〈修改过程〉修改了什么?》,中国南方艺术,http://www.zgnfys.com/a/nfwx-56324.shtml,2019年3月5日。

10 《作家韩少功:有些东西你三十年前是看不清的》,中国新闻周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25295921 04759381&wfr=spider&for=pc,2019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