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黛玉困境分析

2020-07-13梁婉月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乌鲁木齐830000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梁婉月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乌鲁木齐 830000]

《红楼梦》里的黛玉是一个富有诗书才华和理想色彩的人物,是金陵十二钗之首,她有着“心较比干多一窍”之才,也有着“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之貌,她的美是内外兼修的。但正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内外兼修的女子,在大观园里却以最悲惨的命运告终,究其背后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总体来说,是在不可抗外力与内力的共同作用之下,造成了黛玉的感情、个性与人生命运的困境。

一、儒家纲常伦理与黛玉个性间的冲突

儒学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朝历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对社会的教化功用。孔子、孟子的儒学思想以社会大同为最终理想,注重对人格的全面培养;到了汉宋,以董仲舒、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讲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以礼仪纲常为内容;到了近代是以黄宗羲、谭嗣同等为代表,主张的是民本、平等的思想内涵,儒学经历这么多朝代的继承与创新,早已与政治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文学与儒家教化之间的联系都一直未间断,特别是小说这一文体自从形成以来,就被归类为不能与诗词歌赋相提并论的不雅文学,导致小说的表达内容总要“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并且要“文以载道”,因此,小说中的教化意味就变得十分的浓厚。

在《红楼梦》的人物设定当中,贾政是最典型的集儒家纲常伦理于一身的代表人物,在贾政的眼里,贾宝玉就是一个顽劣的孽子,只知道花天酒地和脂粉之乐,而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设定,从第一回就可以看到这将是一个与传统儒家文化相悖存在的角色,从某种角度来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是孤独的,是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却又无法自我解救的一生。尤其贾府是颇有威望的大家族,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本身贾府里的人物从贾母到王夫人再到薛宝钗,甚至到袭人,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观念,在这种大的环境制造的压抑之下,林黛玉的性格当中便产生了多疑敏感而又固执的特性。

黛玉初到贾府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他的外祖母家里与别人家的不同,因此一开始便小心翼翼地处事,在贾母问及黛玉都读了哪些书的时候,黛玉回答了“四书”;在黛玉询问了其他姐妹们都读了什么书之后,心里方觉自己的回答有些不妥,所以在宝玉又询问同样的问题时,黛玉便改口说不曾读过什么书。从黛玉对同一问题的两次不同回答可以看出,当黛玉性格当中的天性与封建伦理思想相冲突的时候,黛玉是敏感的,她对于外界的意识是清醒的,并且有意识地对自己做出了某种自我保护。在我们的儒家传统观念当中,确实存在有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观念,同时长期有一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是非观念,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这一套体系当中没有对女性的地位给予重视,直到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后,才给予了女性一定的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女性很容易成为儒学文化压制下的附属品,附属于整个社会体制和男权之下,大观园里的众多女子唯林黛玉最为特别,从第一次宝玉见到黛玉时,对黛玉的体态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还有对黛玉内在性格特征的描写:她是聪明过人的,有着伶俐的口才,并且才华横溢,但是这样的性格特点放置于贾府当中,往往会成为别人的口舌并不被众人所取悦,连一直疼爱黛玉的贾母在黛玉和宝玉吵吵闹闹多次后,也说他最不听话的孙子孙女也就只有宝玉和黛玉这两位了。黛玉敢爱敢恨,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她的性格得不到释放,在“元妃省亲”这一回中,皇室为宝玉和各姐妹准备的礼物当中,只有宝玉和宝钗的礼物是一样的,可清晰地看到代表封建文化的元妃这一形象也有意通过“金玉之缘”来撮合从伦理道德上来讲最为合适的宝玉和宝钗这一对,所以在这种大环境的压制下,黛玉的爱情之路是充满了艰辛的,也预示着不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二、黛玉诗词里的个性冲突

诗词是《红楼梦》中用来渲染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和描述性的文字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了这一经典作品。曹雪芹用天才一样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诗一样的女子——林黛玉,从林黛玉的笔中,又诞生出了许许多多的诗词,她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用诗词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多愁善感。林黛玉出生在一个世袭侯爵的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十分懂得孝顺父母,但是由于母亲早逝,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外婆家生活,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导致了黛玉十分敏感又自尊心特别强,同时又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特点,这从她的大量诗词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来。

黛玉还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者的形象,从小生活在良好家庭的她被娇惯长大,自身就有一种优越感,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特别强的自尊心。但是在进入贾府之后,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长有一双富贵眼,林黛玉究其根本也只是依靠着不太稳定的亲戚关系而在贾府得到一席之地的“不正经主子”;随着林黛玉的一天天长大,她在听了别人的言论包括自己的认识之后,越发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自尊心特别强的她又不愿意去承认这一事实,她不甘于去接受和面对这样的命运,所以林黛玉极力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爱情,用自己瘦小的身躯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空,她用血泪写出了一篇篇诗词,这在她的《葬花吟》和《五美吟》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如在《葬花吟》一诗中,整体来讲,这首诗并没有一味地哀伤幽怨,其中也寄托了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慨叹和自我认知。“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二句就寄托了黛玉对现世的不满和对人世炎凉的气愤。“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二句表达出对长期以来以极其冷酷的面貌对待自己的现实的一种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棹陷渠沟”二句则表现出当现实的处境与自己所幻想的世界相违背的时候,自身所坚持的不与之同流合污的骨气和宣言。一首《葬花吟》写出了林黛玉孤傲和不服输的强硬一面,也写出了其与这个污浊的现实决裂的豪迈气概,但也同时为其人生困境埋下了内在伏笔。

同时,黛玉身上还体现出自怨自艾与多愁善感的特质。黛玉虽然出生于大家庭,但是林家已经开始衰微,自幼就失去母亲的林黛玉缺少了很多的母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缺少了对礼教妇道的学习,虽然父亲为其请来了私塾先生,但是由于林黛玉身体自幼多病,所以对她也是疏于管教。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林黛玉就好像走了封建社会阴影的一个漏洞,形成了爱憎分明和我行我素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在很多种情况下是很难计较得失的,但是她又要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在这样的矛盾之下,林黛玉身上就出现了自怨自艾和多愁善感的气质特点。如在《葬花吟》中,林黛玉写道:“花谢花飞花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作者的这首诗中,能够感受到黛玉在预感自己爱情的不幸时,所表现出的挣扎、摧残和痛苦。诸如此类的还有《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

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和宝钗都写过《柳絮词》。黛玉写道:“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首词整体的感觉幽怨悱恻、凄美缠绵,每一句都是在借着“柳絮”抒写自己的内心愁苦、身世的飘零以及破碎的爱情。而在宝钗的《柳絮词》里却表现的是另一种人生的韵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与黛玉所作的词风格迥然不同,完全表现了沉醉于春意里的盎然情绪,也和宝钗工于心计、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本质是一致的。但封建传统看重的是宝钗这样有着正规封建传统教育的女子,宝钗本身又是一个会周全、会心计的女子,虽然宝玉在情感上一再归属于黛玉,但是为了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封建家族是不会允许“宝黛之恋”的成功;事实上对于宝玉婚姻择偶的选择,就是关系到整个家族兴衰的严峻选择。所以在此情形下,黛玉作为有叛逆思想而又无权无势的女子,只能是封建家族与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三、神仙道化思想下的黛玉悲剧人生设定

《红楼梦》里充满了浓厚的神仙道化色彩,从开篇的道士带顽石进入俗世,到结尾的时候宝玉看破红尘而进入佛门,无论是从作者对主人公身世的设定来讲,还是多次出现于文本中的形形色色的僧人、道士形象,都隐含着丰富的神仙道化思想。而曹雪芹一直认为佛学乃至神仙道化思想中深藏着日常生活中的深奥哲理,就其本人的生活经历来讲,他的一生中有很多的时间都是在寺庙里度过,虽然他没有出家,但是这些生活经历对于他的思想感情和文学风格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纵观《红楼梦》整个的人物设定,在一开始就指出这段传奇的故事来源于虚幻又回归于虚幻。由于前世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恩怨,而相纠缠于现世,在林黛玉完成了预设的使命之后,又回归到太虚幻境,变成了潇湘妃子,这其中体现着“轮回”色彩。

《红楼梦》这部小说开篇就设定了前世今生来世这样轮回的模式,小说由一段神话故事展开,女娲将补天后剩下的一块顽石丢弃,顽石最终感动了跛子道士而被带入了人间风花雪月之地,成为贾府的贾宝玉,而与其对应的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也化身为俗世中的林黛玉这一形象。纵观整部小说,都是围绕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木石前盟”以及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的爱情纠葛而进行的。这样的设定不仅是为了表现封建社会压制下的悲剧,更是涵盖有深刻的人生内涵。《红楼梦》所写的不是传统郎才女貌式的爱情故事,也不是简单的要与传统礼教相违背的追求爱情自由的男欢女爱之事,而是将着眼点放在男女主人公从伦理乃至人生观念上都与封建正统有着尖锐的矛盾,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正是因为这种黑暗无处可诉,找不出可以解救的办法,可能作者也未曾有过要解救的意识,于是才会借助于神仙道化思想来寻找依托之处,这也就预示着黛玉的人生悲剧是无处可逃的。

因此,在儒家纲常伦理、神仙道化思想以及黛玉自我个性冲突的多重因素影响之下,造成了黛玉的困境,这个困境表现在爱情的无奈分离上,也表现在个人日常冲突中,最重要的是悲惨命运的结局,这与整个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之间的逐渐衰落的事实是紧密结合的,它们是一脉向前发展的关系。正是这一系列密不可分的原因造成了黛玉的困境。

1 2 3 4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第93页,第150页,第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