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正名思想看孔子的语言观

2020-07-13石佳豪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石佳豪 [郑州大学文学院, 郑州 450001]

正名思想出现在“名”与“实”不相符合的社会动乱时期,是孔子针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提出的政治思想。通常是以一种政治主张出现在大众视野,并非一般意义的明辨治学。正名思想,起源于孔子,首见《论语·子路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意识到需要某种社会思想来维持社会秩序,避免民众的僭越与盲从,恢复周礼教化。以期上升为孔子理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法世界。语言文化与政治效用紧密结合,是先秦时期语言理论的一大特征。政治理论和语言文字的关系,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先秦诸子在阐述其政治理论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利用语言这一载体。在早期的古代典籍中,也出现不少带有“言”“语”“辞”一类与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词语。

正名思想首先就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与语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孔子要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主张克己复礼、崇尚教化秩序,维护一些寓意着地位名分的词语。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孔子力图用周代金字塔般的等级秩序,来匡正这些词语的外延和内涵,以期再现天子号令“天下共主”的场面。在孔子看来,任何事,名不正则言不顺。小至语言文字,大至社会教化。从本质上看,是维护封建纲常,但从形式上来看,就是给万事万物设界立说,达到在其位才谋其职的有序景象。《论语·尧曰》:“不知礼,无以立也。”礼节所象征的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秩序。从仪式上就已注重秩序的合理性,可见孔子更是注重其正名思想。第二,要求君主乃至百姓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注重语言使用的合理性。尽可能使用符合自己特定身份的词语,如:

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

——《韩诗外传五卷》

在孔子看来,君主向他人借用马匹,怎么可以用“假”这个字呢?《说文解字》:“假,非真也。从人,叚声。借,假也。”这里用到了递训的训诂手法。假,就是“借”的意思,但是作为一国君主,向身份卑贱之人要物,怎么能用“假”呢?当用“取”。“假”和“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也关系着君臣大义之所在。春秋笔法,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中,尽显微言大义。古代语言研究的开端,是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

这样有关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绝对是孔子深恶痛绝之处,必须使用不同语言来表现上下尊卑,不符合社会秩序的语言是足以动摇社会根基的。正名是关系到社会理论与秩序的大问题,可以修正被混淆了的社会关系,是解决社会矛盾,使社会处于安定有序的救世良方。

关于如何“正名”这个问题,孔子也有所阐释。那就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规范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秩序。协调当时出现的“名不副实”“名存实亡”等问题。孔子所追求的是符合“礼”的教化,而非僵硬的教条主义,希冀通过语言强大的渗透性和传播性,来规范大众的观念和意识。“名”与“实”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紧紧跟随,在复杂的社会秩序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和不同步现象,但是这种情况是短暂的和过渡的,正是由于阶级立场有所偏差,才有了“名”与“实”的讨论,才会涉及语言和政治的接洽。孔子的“正名”思想,虽然直接指向的不是语言问题,但是“正政”是“正名”思想核心的体现,语言又是其达到“正政”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注重言论成为重修礼乐的当务之急。揭示“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的芜杂现象,引发了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大辩论,从而诱发了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现象的深入讨论。

“正名”思想不仅仅是政治问题的思索,也同样涉及语言观的忖量,所以不仅对先秦政治思想产生巨大动荡,也为先秦的语言文字发展推波助澜。后代经学硕儒,如马融、郑玄,皆对“正名”有所疏解,无论是“正百事之名”,还是“正文字之误”,这些只是对孔子语言阈值范围的探讨而已。“名”与“实”是意识和物质关系之间的范畴问题。“名”是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形成在自己脑海中而产生的意识,它通过人的语言和行为化之为实践问题,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行为规范,大到礼义廉耻。而儒家三纲五常之论,始终是站在当政者的立场上。当社会意识问题触及社会实践,便会引发一系列磋议。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萌芽,紧接着诸子百家就开始了“名”与“实”的讨论,特别是被后来诸家发展为的“名实论”一说,更是激荡起一首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乐歌。

以孔子“正名”思想为始,对“正名论”展开探讨的首推荀子。作为儒家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很好地继承了至圣先师孔子“正名”即“正政”的思想,他把语言的规范与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相讨论,极力渲染了语言的社会功用。其《正名篇》是荀子语言思想阐述的集大成之作,《正名篇》看似是对荀子语言观的阐述,但剥开外衣,深有政治气息。荀子和孔子一样,着重强调语言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作用。如: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尤为符节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 ——《正名篇》

在荀子看来,万物能够分辨之后,王者就要将民众的思想统一到这些已经被约定俗成的名称上来。久而久之,老百姓就会专从法度而谨慎地接受政令。民心归而四海一也,这便是统治者的最高境界。秦王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便颁布“书同文”政策,这一政令证明秦始皇已经意识到了语言统一对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性。处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大变革时代,语言的统一会上升到国民意识的统一问题。所以当政者要想巩固政权,语言文字的规范是绝对绕不开的一个举措。孔子的“正名”思想也为以后儒家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名学一直是以政治理论为指向,而儒家思想也是为统治者服务。虽然荀子将孔子正名思想发展为更有逻辑色彩的学问,但还是以“正名”求“正道”,再到求“正政”。

何九盈先生曾说:“在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候,语言,特别是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也随之发生了大变革。”事物的名称,一旦有了约定俗成以后,就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在孔子看来,随意对事物名称进行改变,特别是一些涉及等级制度、礼法祭祀的词语,更是偭规错矩。从《礼记·王制》“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中不难看出,遵守名物制度统一规定的问题,已经涉及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孔子对日常行为中出现的“名不副实”问题,也有所表态: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篇》

《说文解字》:“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从角,瓜声。”觚是一种古代的盛酒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后来孔子看到没有棱的酒杯也被称之为“觚”,发出了名不符实的感叹。在孔子的思想中,周礼和王权至高无上,不可撼动,像“觚不觚”这一类的语言符号,可能会造成尊卑颠倒等深层价值观的动摇。因此,他才极力主张通过“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在礼崩乐坏大背景下造成的等级观念混淆现状。

孔子的“正名思想”属于先秦语言思想的原生态,是后来语言思想蓬勃兴起的沃土,尤其值得人们去探索。但是因其遥远朦胧,许多见解后世未能达成一致。孔子从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出发,强调名称的永恒性和稳定性。虽有保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看到了语言形态与社会发展的息息相关,开创了后世研究语言的途径与方法,希望能对今天的语言学发展研究有所启示。

1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2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