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中的《雷雨》

2020-07-13刘红霞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刘红霞[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陈媛华[西华师范大学人事处,四川 南充 637009]

引 言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话剧,它一经问世,便震惊了整个文坛,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并不断地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成为经典之作。《雷雨》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沉闷夏日的故事,鲁四凤的母亲从济南回家探亲,被周公馆的太太周蘩漪请来做客,却与周家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原来鲁妈三十年前曾与周朴园相恋,并生下两个儿子,即周萍与鲁大海,然而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将鲁妈(侍萍)赶出了周家,鲁妈只身带着大海远走他乡。孰知,他们的这次相遇打破了周、鲁两家的安宁,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而鲁妈与鲁贵的女儿四凤在周公馆做帮佣,并与大少爷周萍相恋,周朴园与蘩漪的儿子周冲也对四凤怀有好感,此外,周萍与蘩漪也有着不正当的关系。随着真相的不断暴露,所有矛盾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爆发,最终导致了四凤和周冲的触电身亡、周萍的饮弹自尽、大海的离家出走、鲁妈和蘩漪的精神失常,只剩下周朴园一人来承担孤独。

关于《雷雨》的研究已有很多,包括文学方向的研究、语言学方向的研究、教育学方向的研究以及社会学方向的研究。文学方面有涉及《雷雨》神秘色彩的解读、人物形象的研究、命运观的分析以及乱伦角度的对比分析等。这些解读与阐释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不仅丰富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拓展了作品的宽度与深度,而且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这正是文学批评的重要价值所在。而从提供新的阐释角度来讲,《雷雨》中所呈现的明显伦理道德倾向,使得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文本具有了一定的意义和可能性。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由聂珍钊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不是一种随意的文学评价,而是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批评术语,例如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伦理学就属于不同的概念。《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指出:“文学伦理学是一门运用伦理学知识解决文学道德问题的学科”,属于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道德立场、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道德情感以及文学批评的道德标准等问题。而“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和解释文学作品”。此外,文学伦理学批评形成了道德教诲、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两难、人性因子、斯芬克斯因子等一系列批评术语,很好地规范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使用范围和批评范式。笔者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有两点尤为重要。其一,从文本当时的伦理环境出发,而非现代人的伦理观念进行分析。其二,提倡阐释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跳出传统批评范式,由孰对孰错的主观评价,转向对伦理选择的阐释。为什么这样选择?选择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挣扎?这些选择是否符合当时的伦理规范?以及这样的伦理选择对读者有着怎样的教导作用?这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精华部分,值得注意。

一、门当户对的伦理禁忌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的“三纲五常”在某种程度上是等级观念的维护者,所以说,等级观念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是人们隐形的交往准则。反映在婚姻问题上,便是门当户对、明媒正娶,它们像伦理禁忌一样是不容僭越的,这在《雷雨》中也有所体现。故事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夏日,没有提及具体年代,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作者已经将故事的伦理环境蕴含在了场景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言行之中。序幕部分提到,周公馆的门上雕琢的是半西洋化的旧花纹,“壁龛上大半满嵌着细狭而高长的法国窗户”。这样的装饰让人不由得猜想,这房子的主人“多半是中国的老留学生,回国后又富贵过一时的”。作者既然提到了具体的西洋化商品和老留学生的生活,想必主人公体验过或者接触过那样的生活,即在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西方化商品和出国留学的现象。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可追溯到1872 年那批由政府派出的留美学生,他们被送出国时只有十岁到十六岁,由此可以推测,《雷雨》中所谓的“三十年前”,应该是指19 世纪八九十年代,而“三十年后”,即故事发生的时间自然过渡到了20世纪初期。此外,蘩漪穿的是镶嵌着银灰色花边的旗袍,这也较为符合她作为中国旧式女性的风格,而周冲穿着西服与同学打网球以及鲁大海否认“少爷”的称呼,显示出他们对西方新思想的吸收和接受,这与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1919 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是相吻合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伦理环境,因为山东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区,它的思想总体而言是较为保守的。虽然受到新思想的冲击,但是封建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伦理观念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门当户对与重男轻女的等级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伦理选择,这是解读《雷雨》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矛盾的起点,周朴园一出场便被贴上了负面人物的标签。或许,当我们回归当时的伦理环境,他可以拥有自己的声音。周朴园是在德国留过学的老留学生,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所以能够抛开自己的少爷身份,与身为侍女的侍萍相恋。那时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周朴园真心爱着侍萍,侍萍也心甘情愿地与他发生关系,并且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下周萍和大海。但是,他们两个能够在一起应该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那就是周家人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然而,好景不长,侍萍与周朴园的恋情最终还是暴露了出来,而作为一个有头有脸的大家族,周家是决不允许侍萍嫁入周公馆的。这时的周朴园面临的是一个伦理两难的境地:选择侍萍,还是选择家族?如果说周朴园与侍萍相恋是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那么放弃侍萍则是理性意志选择的结果,因为他认识到了封建伦理力量的强大和家族压力的迫切。作为周公馆的接班人,即使他选择与侍萍私奔,也逃不出家族的影响范围,周家总会找到他们,将孩子和周朴园带回周公馆,到头来侍萍依旧一无所有,甚至是“声名狼藉”。假若他们逃到一个没人找得到的地方,过隐姓埋名的生活,但是切断了经济来源的他们,怎么养活两个年幼的孩子?怎么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这些现实问题是必须要面对的。要知道,子君和涓生出走之后,就是因为经济问题和两人之间越来越大的思想差距而分道扬镳的。此外,周朴园不得不考虑家族的问题,父母送自己出国深造,为的是更好地继承家业,将周家发扬光大。然而,自己却为了一己之情一走了之,完全不顾及年迈的父母和整个家族的生死存亡,在封建礼教格外森严的旧中国,这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明智之举。

或许周家对周朴园妥协,同意侍萍嫁入周公馆,然而,以她的身份,只能做妾,依然得不到家族的认可和尊重。周家必然会给周朴园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为妻,这种光景对没有家庭背景的侍萍来讲,犹如进入不见天日的囚笼,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经过挣扎与深思,周朴园最终还是向封建伦理屈服了,他狠心地将侍萍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出周家,并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为妻,他希望以这种决绝的方式让侍萍忘记他,远离这个满是压抑和罪恶的地方。本想给侍萍自由,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她的“死讯”。离开侍萍以后的周朴园是空白的,读者不知道他过得幸福与否,但是他一直保留着侍萍用过的家具和夏天关窗户的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她。或许在得知侍萍已经去世的那一刻,真正的朴园也随她去了,存在的只是一具躯壳,没有了感情和快乐,有的只是仇恨、金钱和家族秩序,变成了封建伦理的受害者和卫道士,成就了更多的悲剧。

即使到了周冲与四凤的时代,这种门当户对的伦理秩序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周冲告诉蘩漪他喜欢四凤的时候,蘩漪告诉他,四凤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别人知道了会说闲话。即使周冲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蘩漪也不同意他娶四凤,而且警告他“父亲的一句话就把你所有的梦打破了”。以她当时的状况,如果同意周冲娶四凤为妻,她就有机会将四凤从周萍身边支开,满足自己的私心,即使面对这样的诱惑,蘩漪依然不同意周冲追求四凤。可见,门当户对在当时的婚姻问题上是必须遵守的伦理法则。其实,从周冲身上可以看到周朴园当年的情形,当他告诉父母自己喜欢侍萍的时候,得到的是同样不容置疑的否定,甚至是比周冲的答案更决绝、更残忍。人在变,世道也在改变,但是伦理规则是不容侵犯的,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后依然如此。

爱情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那种伦理环境容不下少爷与丫鬟这样不登对的婚姻,周朴园的选择证明,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最后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因为封建礼教的势力太过强大,他们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必须清除这些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社会行为,以警示其他人。

二、母子乱伦的伦理选择

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最早和最重要的禁忌是图腾的两个基本定律:禁止杀害图腾动物和禁止与相同图腾(部落)的异性发生性关系。”后来的乱伦禁忌是出于对乱伦的畏惧,因为它将打破代际之间的秩序,造成家庭角色的混乱。这种畏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成文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波兰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凌诺斯基认为:“任何形式的文明中,如果其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允许乱伦,那么家庭便不能继续存在。”列维·斯特劳斯将乱伦禁忌视为“由‘畜生’变为有文化的人类的方法”。可见,禁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出于敬畏,出于生活秩序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而乱伦则是禁忌中最为忌讳的行为。违背伦理禁忌势必受到惩罚,这也是《雷雨》带给读者的道德警示。

周萍一开始就知道引诱继母是违背伦理纲常的,那为何明知故犯?因为他从小缺乏父母的关怀,对冷酷的父亲产生了极度的憎恶感。他希望父亲死,为了报复他,“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可以说,当时的周萍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兽性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简单地认为,占有继母就是在报复父亲。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去引诱蘩漪,并不是出于内心的爱慕,而是出于仇恨的冲动抑或是出于对蘩漪的同情。然而,随着人性因子的逐渐增强,他认识到父亲除了有一点倔强和冷酷之外,是一个无瑕的男子,他佩服父亲能够“抱着一件事业向前做,能依循着一般人所谓的‘道德’生活下去,成为‘模范家长’”,而自己却这么卑鄙地勾搭自己的继母,并将她“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这种罪恶感占据了他的内心。所以,他决绝地与蘩漪断绝这种不自然的乱伦关系,将自己从乱伦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哪怕是到煤矿上去工作,也要逃离蘩漪的纠缠,这正是周萍理性的地方。

相对于周萍的改变,蘩漪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兽性因子的支配之中。当时的她已被周公馆的生活折磨殆尽,是周萍将她重新拯救了过来,给了她生活的温存和爱情的火焰。所以,她不惧怕周朴园冷酷的折磨,但是害怕周萍怯懦的抛弃。为了和周萍在一起,她可以装神弄鬼,可以忍受鲁贵的威胁,可以无情地辞退四凤,甚至冒雨跟踪周萍去四凤的家里。得知周萍要带四凤离开周公馆的时候,她完全失去了人的伦理观念和理智,将其与周萍的乱伦关系公之于众。正如曹禺在《雷雨序》中所声称的,蘩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她“要如雷电般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中的路”。为了抓住周萍,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然而,这头“兽”最终还是落入火坑,走向了毁灭。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具有人性,具有伦理意识。周萍与蘩漪这段乱伦之恋起源于兽性因子,同样也毁灭于兽性因子,这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伦理选择的结果。他们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自由、民主的新思想不断地冲击着封建礼教,这无疑给了他们一个较为宽松的伦理空间,但是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乱伦都是被严格禁止的,这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存在。然而,蘩漪从一开始就没有理性地抵制周萍的诱惑,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乱伦之路;在周萍提出结束这段乱伦关系的时候,她依旧没有理性地进行选择,一心想要捡起这个破碎的梦,死死抓住周萍不放,又失去了一次回归正常伦理关系的机会;最后,她依然任由兽性因子支配自己的欲望,将她们之间的乱伦关系公之于众,选择了同归于尽。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名门小姐,蘩漪不可能没有接触过儒家的伦理纲常,不可能没有伦理意识,她之所以选择和周萍开始一段乱伦之恋,是因为周萍给她死灰般的生活带来了些许涟漪,这种小确幸激发了她的生活欲望,同时也放大了她的兽性因子。当她在周萍身上看不到希望,被彻底抛弃的时候,残余的伦理意识告诉她,“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的欺侮”,这种侮辱带来的痛苦在兽性因子的催化下,被无限放大。最终,失去理性的蘩漪选择了鱼死网破,催化了整个话剧的悲剧性。

三、血亲相恋的伦理悲剧

周萍与四凤是整部话剧的关键人物,他们不仅打破了少爷与丫鬟之间的伦理规范,更重要的是他们触犯了手足之间的乱伦禁忌。如果说周萍与蘩漪之间的乱伦是名义上的,那么,周萍与四凤的乱伦则是实质性的。因为蘩漪与周萍虽是“母子”身份,但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而且年龄相差无几,如果周朴园与蘩漪解除了婚姻关系,周萍与蘩漪之间的乱伦关系便不再成立。然而,周萍与四凤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种血缘关系是无法解除的。正是周萍与四凤的特殊关系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推向了无法挽回的毁灭,为《雷雨》笼罩上了浓郁的悲剧色彩。

在这段畸形关系中,四凤可以说是无辜的,对一切毫不知情的她,却一步一步地走向了乱伦的旋涡,最后连选择生与死的权利都没有。周萍为了结束与蘩漪的不自然关系,需要一个新鲜的力量将他从冲突的苦海中拯救出来,他在妓院消沉过一段时间,在周朴园的权威和管教下,只好将目标转移到家庭内部,而周公馆除了蘩漪、四凤和一两个老妈子以外,用的全是男工,所以年轻的四凤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周萍的猎物。面对这样一位英俊的少爷,单纯的四凤最终还是重蹈了母亲的覆辙,深深地爱上了周萍,并且怀上了他的孩子。其实周萍喜欢的并不是鲁四凤这个人,她可以是林四凤、沈四凤、尹四凤,因为周萍“这次的爱不只是为求自己心灵的药,他还有一个地方是渴”。所以,周萍需要的只是一个年轻女性,一个可以让他逃离蘩漪,让他发泄生理欲望的人。然而,作者别有用心地安排鲁四凤,这个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出现在周公馆,或许是对周萍与继母乱伦行为的惩罚!

在20 世纪的中国,表亲相爱是被接受的,而亲兄妹相恋依然是严格禁止的。周萍与蘩漪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他们之间的乱伦可以开脱为欲望湮没了理智,兽性因子吞噬了人性因子。然而,周萍与四凤这对恋人之间的血亲乱伦,犯了最为严重的禁忌,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当他们知道彼此身份时,也是无法接受的。鲁妈为了保护自己的一双儿女,忍痛让他们离开,永远不再回到这个罪恶之地,但是作者让蘩漪关上了最后那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她叫来了周朴园。这个“罪魁祸首”为了弥补内心的罪恶,揭开了鲁妈是周萍生母这一伦理身份,并让周萍好好侍奉她,本想给予侍萍一些补偿,却扑灭了周萍与四凤生存下去的最后一丝希望,悄无声息地惩罚了所有违背伦理禁忌的人。如果说周萍与蘩漪之间的乱伦行为受到了惩罚,多数读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明知故犯;而对四凤的惩罚则让人为之震颤,因为她一直处于无知的状态,是无意识的乱伦行为。然而,正是这种未知的悲剧,给人们带来了更为深切的恐惧感,这也正是《雷雨》的伟大之处。

结 语

《雷雨》是一部悲剧,更确切地说,它是一部错综复杂的伦理悲剧。不可否认,封建礼教和不公平的等级观念在这一悲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没有周家对侍萍的抛弃,就没有周朴园对蘩漪的无情折磨,也没有周萍对母爱的追寻以及对父亲的憎恶;没有周萍的报复心切和蘩漪的心灰意冷,或许就不会有“母子”之间的乱伦;没有与继母的那段畸形关系,周萍也不会鄙视、厌恶自己,也不会让四凤来医治内心的疚伤;没有对四凤的引诱,或许就不会有兄妹之间的血亲相恋。当然,这些只是假设,无论他们出于怎样的考虑,进行怎样的伦理选择,悲剧已然发生。他们触犯了社会所固有的伦理禁忌,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平衡,势必要付出惨痛的教训,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选择。作者借助这场悲剧不仅仅是在发泄他对封建礼教的愤懑,更是在警示人们,要恪守人类最基本的伦理禁忌,因为伦理禁忌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违背伦理秩序的人必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1 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77页,第277页。

3 4 5 9 10 11 12 13 14 15 曹禺:《雷雨 日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版,第5页,第5页,第45页 第67页,第47页,第67页,第373页,第374页,第373页,第48页。

6 〔奥地利〕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7 8〔美〕尤金·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李富强编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