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与传播中的概念映射
——以疫情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为例

2020-07-13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张 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太原 030031]

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相似性创造出来的一种认知方式、思维模式,被放在特定的语体表达环境中,起到跨领域的沟通作用。Lakoff 和Johnson 指出“隐喻的基本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同时很多学者发现在人类的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对我们的交流沟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Lakoff 和Johnson 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概念隐喻作为隐喻的一种类型,在言语交际中起到了从认知思维到交际沟通的桥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表达隐喻的形式包括语言及其他模态的符号,均植根于概念系统的跨认知域映射,这些映射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2020 年初全球范围内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下文称新冠肺炎)疫情,媒体作为舆论先锋纷纷对其进行了报道,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比比皆是。“战争”作为源域来映射“健康”话题早已被广泛使用也被受众所熟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将“战争”作为源域,“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目标域,构成概念隐喻模式。通过战争范畴内的众多的载体词语来描述疫情自身的性质以及与疫情相关的各种信息。文章以主流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疫情的报道语言进行了语域分析,从中找出了具有“战争”隐喻作用的载体词,从思维模式的建立、新闻的传播等角度做了进一步了剖析。

一、“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战争”隐喻载体词使用情况调查

文章以我国部分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为研究的文本对象,这里的主流媒体主要选取了新华网、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被受众所熟知的具有较明确的政治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对其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即2020 年1 月20 日以后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报道中大量使用了“战争”隐喻载体词来映射“新冠肺炎疫情”,我门将其中与“战争”有关的,且是隐喻用法的词语进行了类型化研究,发现可以将这些词语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首先,大量报道中都使用了诸如“斗争”“战斗”战略”等词语,从宏观上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定性。其中从疫情自身的特点出发的,有防控战、阻击战、持久战、遭遇战、总体战、硬仗等,例如“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人民网);从疫情防御的政治地位出发的词语,有全民保卫战、人民战争、没有硝烟的战争等,例如“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我们这样打”(新华社)。使用这些词语的报道大多是从宏观上对疫情防御工作做整体部署的新闻。之所以使用此类词语,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性、突发性以及危害性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2.其次,既然用“战争”来映射“新冠肺炎疫情”,那么在应对这一疫情的时候必然如同应对战争一样会使用一些战争中常用的作战方式。描述疫情防御、应对、控制的词语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数量最为庞大。这类词语往往集中在动词上,如:打赢、指挥、打响、奋战、抗击、冲锋、出征、突击、攻克、一战到底、迎战、战胜、封锁、较量、牺牲、协同作战等;又如“我们将慎终如始,力争尽早全面彻底战胜疫情”(新华社)。除此之外,在报道应对方式时也出现了一些相应的名词,如:阵地、防线、一线、堡垒、号角、战鼓、战斗力、前线、武器、战场等,例如:“它们凝聚了为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磅礴伟力,为疫情的防控构筑了坚实的防线……”(人民网)用作战方式来隐喻疫情防御、遏制疫情发展、阻止病毒的扩散的方式,是共同体与个体的努力的结合,既有“战争”的整体概念,又有战争的具体形式。

3.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就是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站在与疫情对抗的最前线,如“各地医护人员以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地奔赴前线”(人民网)。在新闻报道中常用“战士”映射医护人员。与“战士”相似的词语还有很多,多为对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的风险的描写和赞美,诸如请战书、英勇奋斗、奋战、一线、打起背包、冲锋、突击队、参战、并肩作战、斗志昂扬、全副武装、挂帅等。医护人员在“出征”前要写“请战书”,之后会奔赴“一线”“参战”,组成“突击队”并“全副武装”“并肩作战”,但是因为病毒的传染性使医护人员处于高危状态,所以也会出现不幸的“牺牲”。除了医护人员之外,在新闻报道中也会将患者、疫情防控人员等作为医护人员的“战友”“协同作战”,例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越是危险大困难多,共产党员就越是冲锋在前,英勇奋战。”(人民网)

4.“战争”总是存在相对立的敌我双方,用“战争”映射“新冠肺炎疫情”时,用敌我双方来映射医患与疫情之间的关系。例如“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华社)。“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对疫情所使用的战争词语较少,如:敌人、来袭等词语。用敌人来映射疾病、疫情,也是“战争”隐喻关涉“健康”领域时常用的隐喻方式。

5.“疫情”与普通疾病不同,还有一个特殊的话题,就是疫苗的研制。在“战争”这一概念隐喻中,“疫苗”常常用战“疫”之盾、有力武器等来映射。“疫苗研制过程”则往往用战时状态、攻关、主攻方向、打破堡垒等词语来映射,例如:“为人类战疫打造最有力的武器——全球合力加速研发新冠疫苗。”(新华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疫苗研发的相关报道数量明显少于疫情防御的报道,且也较少使用“战争”隐喻载体词,这是因为疫苗研制工作的严谨性所致。但是对疫苗研发的开始、过程、预期等方面的报道中还是会使用“战争”载体词语进行映射,如把疫苗比作“盾”和“武器”。

二、“战争”隐喻的认知分析

1.隐喻载体词的使用分析。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看“战争”类载体词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丰富而且具体。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战争”载体词有以下几种情况。从疫情整体定位方面出发的载体词有防控战、阻击战、保卫战等。疫情防控工作方面多用抗击、突击、冲锋、打赢等词语。还有在对医护人员进行报道时使用的词语,如请战、突击队、战士、一线等。以上三个方面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使用率最高。报道中也出现了关于疫苗研制等方面的载体词,但是从数量上来说并不多。

从隐喻载体词意义及载体词的词性角度来看,报道中更多地使用了动作性的词语来映射抗击疫情的整个动态过程。从隐喻词使用量的方面观察,映射疫情防控过程的隐喻词要明显多于对医护人员和疫苗研发等方面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抗击”“防控战”等词出现频率最高,是源域“战争”在新冠疫情报道方面最典型的映射。

2.“战争”隐喻思维模式建立。隐喻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隐喻映射涉及的映射不仅是物体、品质和关系,而且是关于两个认知域结构的原因、结果等其他方面的推理,说话人视角影响映射至目标域的推理内容。从思维角度来说,用“战争”隐喻映射“新冠肺炎疫情”,其中有多个映射关系,“疫情的出现是战争的爆发”“医护人员是冲锋陷阵的战士”“疫情是敌人”“疫情控制和患者治疗过程是作战”“疫苗的研究是铸盾”等。因为源域“战争”和目标域“新冠肺炎疫情”之间的共性是突发性和严峻性,即极易传播、危及生命,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战争”的映射原则是“新冠肺炎疫情”被理解为“战争”是因为“战争”爆发往往很突然,并且会对生命造成威胁,而“新冠肺炎疫情”也是突发的,并且对生命也会造成威胁。之所以可以形成如此两个域的关联,其实是日常生活中人的大脑里已经形成了沉淀式的记忆,所以从思维上来说,人很容易且理所当然地可以用“战争”来理解“新冠肺炎疫情”。

3.隐喻对交际理解的构建。从交际层面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普通非专业受众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而战争却是人们所熟知的。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无不在战争中诞生和更替。从历史文献和后人的演绎中都可以随时了解到关于战争的话题,所以利用源域“战争”来映射目标域“新冠肺炎疫情”更有利于达成交际目的。前文中“战争”作为源域来映射“新冠肺炎疫情”的载体词都符合这一理论。通过这一概念隐喻,构建起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战争”认知框架,使得理解成为更容易的过程。

三、“战争”隐喻的传播

1.新闻通过隐喻系统构建认知框架。“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概念隐喻在新闻中的使用是一个认知过程。在新闻事件中,常常以范畴来隐喻事物的总体和局部特征,从而通过这种隐喻使受众感知新闻中事件的内涵。“新冠肺炎疫情”和“战争”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对于受众来说从认知角度普遍认为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激烈的。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同样也具有了残酷性,死亡病例的出现也使它具有了血腥性,由于疫情的传染性大,不确定因素多,医护人员乃至全社会与疫情的应对显得格外艰难。从对立的一面来说,战争的对抗往往是顽强的、坚决的,映射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上来说也是顽强的、坚决的,控制疫情刻不容缓。在新闻中隐喻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为了凸显或者淡化本体的特性,所以用战争隐喻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是对意义识别的加强。新闻通过大众传媒与受众达成认知上的共识,构建起认知的框架。

2.新闻通过隐喻系统构建情感框架。新闻中使用隐喻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作为受众很难主动地去发掘新闻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但是通过阅读新闻却会激起受众的情感反应,这就是隐喻中潜在的评价功能。在我国,主流媒体作为国家宣传的喉舌,一直处在新闻传播的主导地位上,同时也对受众接受具体事件的情感有指导性的影响。主流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主要从疫情的发展趋势、疫情防治过程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协作、疫苗的研制等角度展开的。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使用“战争”隐喻可以使受众从情感上达成共识,认识到疫情防御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敌”“我”双方的对立关系正映射了政府对待新冠肺炎病毒的态度和抗击疫病的决心,从而激发民众的斗志,有助于结成全民的抗击疫情的防线。在非主流媒体中,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担忧”和负面情绪,甚至是对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不足的指控。两种媒体传递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种是积极防疫、齐心协力的情感唤起,而另一种则难免存在一些负面情绪,使读者看后更加为疫情发展的趋势而担忧。

3.新闻通过隐喻系统提高传播效率。如果把隐喻比作桥梁,那么这座桥梁将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一边是人们熟知的事物,另一边则是陌生的事物,隐喻可以使信息的难度在传播中得以降低。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大众感到措手不及,如果用医学术语来向受众解释病毒的传播和防疫工作,大多数人很难理解其中医学方面较为专业的知识。要想建立顺利的沟通,就必须建立一个联想的过程,从而达到理解,这种联想的过程就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病毒看不见摸不着,但用人们熟悉的战争话语来描写并报道疫情,容易被受众理解,传播效果也好过专业的医用术语。

我们常用战争概念来隐喻商业竞争、体育赛事、疾病健康、环境保护等话题,这些话题大多都具有激烈的对抗性,敌我双方即话题中的对抗双方。隐喻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认识构建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对于信息的传播而言,尤其是新闻媒体的传播,隐喻是一种依托认知框架的交流,受众从熟知的隐喻中获取对新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交流的便捷。当然隐喻的世界是无限的,只要有语言,有思维,有社会,有人,必然有隐喻,对隐喻世界的探知是无穷尽的。

1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2 Lakof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54.

3 转引自孙亚、任慧、崔子璇:《概念映射模式与语域分析——以“战争”隐喻使用为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4 孙亚、任慧、崔子璇:《概念映射模式与语域分析——以“战争”隐喻使用为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5 转引自覃岚:《理解新闻:隐喻认知框架下的交流》,《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