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维度模型下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中法文化冲突

2020-07-13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20年20期

⊙杨 蕾[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一、引言

随着中法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旅法华人作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他们用法语进行创作,给法国读者讲述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故事。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旅法华人作家戴思杰的代表作。作者戴思杰生长于中国,后长期旅居于法国,这样的双文化背景,决定了他的小说不会只含有单一的文化符号。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中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引入霍尔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几个方面,结合小说进行分析,力求将小说所反映的中法文化冲突以更为清晰和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戴思杰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戴思杰,1954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居法国,是著名的旅法华裔作家,同时也是优秀的电影导演和编剧。1971 年,戴思杰作为知青到四川雅安荥经县山区插队。1974 年,戴思杰结束了知青生活,随后于1977 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82 年,戴思杰考取了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研究生,于1983 年年底赴法留学,先后进入巴黎第一大学、卢浮宫学院、法国国立高等电影学院学习,取得学位后定居法国。

戴思杰的作品大多与知青经历有关。《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戴思杰首部以知青生活为背景,用法语创作的小说。作品一经出版就迅速获得了法国读者的高度好评,并在法国获得两个文学大奖。小说讲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个知识青年来到农村进行“再教育”,结识了当地一位叫“小裁缝”的少女,青年们通过给小裁缝讲述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国作家的小说,给这位农村少女描述了一个充满了自由和色彩的世界,最终,小裁缝决定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小说深刻地描绘出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文化饥渴和爱情饥渴,处处透露出了青年们对知识和自由的向往。“巴尔扎克”代表的法国文化和“小裁缝”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贯穿于整部小说。

三、霍式文化维度模型下的中法文化冲突

1967 年到1973 年,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跨国公司IBM 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观调查。调查对象涉及IBM 公司七十二个不同国家的员工,调查和分析着重于各国员工在价值观上表现出来的国别差异。经过长时间的汇总和分析,霍夫斯泰德于1980 年出版了专著《文化的影响力: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国比较》,后采纳彭麦克等学者对他理论的补充,总结出了衡量文化价值观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针对的是法国读者,他们大多不太熟悉中国。因此,为了降低理解难度,尽可能地靠近他们的价值观,作者将小说中的许多人物或元素赋予了些许“法国特性”,例如代表“先进”法国文化的“闹钟、小提琴、禁书”;相比于“我”的保守和谨慎,阿罗更像“自由开放”的法国人。这些人物和元素在小说中构成了一次次的文化冲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中,“小裁缝”代表了中国本土的文化,而“巴尔扎克”则代表了法国文化。在小说最后,小裁缝在“巴尔扎克”的影响下,勇敢地走出农村,去追寻自由,这也是中法文化从最初的格格不入到最终的相互融合的过程。结合霍式文化维度的理论,我们从五个方面来举例说明小说中的文化冲突。

(一)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指社会群体中,地位较低的人对于权力在社会组织中分配不均的接受程度。高权力距离社会的人群更注重权力,崇拜或忌惮高权力拥有者;相反,低权力距离社会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因此,中国社会通常被认为是高权力距离,而法国社会是低权力距离。

(二)不确定性规避

在霍式文化维度的理论中,“不确定性规避”是指某种文化中的成员在面对不确定的或未知的情况时,感受到的威胁程度。这种程度常通过紧张感和对可预测性的需求表现出来。具体说来,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社会人群更为认同规则的存在,对于不同主张和行为容忍度更低,不喜欢冒险或尝试新鲜事物;相反,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社会里,人们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规则制度较少,允许多种主张的存在。中国是典型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社会,尤其在小说中那个特殊的年代,遵守规则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比如村长规定早上九点整必须干活,只要一到点,哨子一吹,村民全都规规矩矩地拿上工具出门上工,没有人例外。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霍式理论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更注重自我;而集体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人们更注重家庭、族群、民族内部的相互关系,随时将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服从集体。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法国则是个人主义的代表。因此,在小说中才会有大量知识青年离开家乡,在国家的鼓舞下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四)男性化与女性化

该维度也可以被称作“阳刚与阴柔”,常用来界定“社会气质”,表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社会分工和角色如何分配的认识。通常男性化程度高的社会角色分工更加明确,常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配,人们更加崇尚竞争和奋斗;而女性化程度高的社会,强调机会均等,人们之间关系更加温和,崇尚家庭和关心生活质量。从古至今,受儒学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男性化程度都较高,而法国社会经历多次“女权革命”后,女性化气质更加突出。小说中,这种矛盾存在于大家对待“小裁缝”的态度上,以“老裁缝”为代表的传统中国男性认为女性不用接受太多的教育,只需要待在家里,因此,常常是老裁缝在各个村庄之间穿梭,为大家做衣裳,而小裁缝只能待在家中;而被作者赋予了“法国特性”的阿罗,则一心想改造小裁缝,给她朗读巴尔扎克等法国作家的小说,希望能让这个农村女孩了解外面的世界,缩小和他的差距。

(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长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尤其是坚韧和节俭。相反,短期导向则意味着培育和鼓励过去和当前的品德,尤其是尊重传统,维护面子以及履行社会义务。长期导向文化着重于长远,因而倡导克制;而短期导向则更着眼于当前,鼓励及时享乐。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长期导向性文化,法国文化则更倾向于短期导向。在小说中,“我”和阿罗都喜欢小裁缝,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大的“我”并不敢直接表露个人感情,只能选择将这种爱慕之情隐藏在心中;而阿罗则没有顾虑,对待感情更加主动,对小裁缝的爱慕表达得更为直接。

四、结语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小说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是法国读者不了解却又希望了解的。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小说中许多法国读者无法理解的想法和行为找到了注释。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大家更关心“小裁缝”和“巴尔扎克”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价值是如何从对立到融合,这恰恰反映出了当今中国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