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0-07-12林琳张乃强

消费导刊 2020年45期
关键词:经管类经济法院校

林琳 张乃强

哈尔滨金融学院法律系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阶段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面向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管理需求,培养富有现代法制观念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重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此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学科,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为行之有效的提升和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全方位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积极全面的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全面优化教学质量。但现阶段,在本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升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当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尚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缺乏职业性的导向

经管类专业涵盖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不同的专业面向的职业及其岗位不同,对法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但现阶段,本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在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缺乏一定的职业导向,同学生未来发展或者就业的岗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职业发展,也难以优化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当前,很多本科院校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存在着较大的雷同性,没有根据相应专业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调整。

(二)授课教师缺乏职业经验经历

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者。为更好的提升该专业的整体教学成效,为深入全面的优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引导他们更好的投身于专业教育实践中。但现阶段,经济法课程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岗位的经历,也缺乏系统的职业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很难真正做到以职业为导向。经济法课程教师没有企业管理或者相关职业的工作经历,他们虽然深谙法律条款,但缺乏一线经验,更多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与渗透。

(三)实践教学的比重相对比较低

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和优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结合教学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整体比重,科学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但现阶段,在本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整体比重相对比较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化。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更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试图引导学生来进行法律内容以及相关条款的熟悉以及认知。教师较少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科学的教学方法。这种过多强调理论灌输的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甚至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同时,在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相关的实践课程并没有有效开展,教师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并没有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

(四)校企合作的整体力度不够

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为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依赖于系统科学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搭设广阔的实践实训平台。但现阶段,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不够。比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本科院校缺乏对企业资质的学选择,同优质企业或者行业内发展程度较高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效果不佳,合作范围较为狭窄。比如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经济法专业学生更多是在大三大四学年才开始真正接触社会企业,在大一大二阶段他们同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不高,这可能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目标的确定。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的科学路径

在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为更好的深化课程改革,为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全方位优化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应该充分全面的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应该充分结合课程教学需求等,积极依托于科学且高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卓有成效的提升培养成效与质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调整课程的培养目标,以职业发展为导向

在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为更好的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成效,应该科学调整课程培养目标,同时始终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积极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虽然属于专业基础课,但在培养学生经济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法律素质和经管类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经济管理岗位或者岗位群的工作,并具备终身发展能力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科院校应该充分全面的结合自身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学特色,行之有效的打造完善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除注重以教材为载体,还应该积极增加全新的内容。不可否认,经济法教材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为此,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完善和扩充教材内容,不断补充最新最全的理论知识。在完善教材内容的同时,在发挥教材载体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调整以及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不断细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的精细化以及职业化。与此同时,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夯实理论素养,积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中,切实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全方位发挥学生的职业属性。

(二)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选聘行业专家

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引导者。为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注重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既要注重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也要切实有效的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经济法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注重挖掘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只有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才能够更好的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为此,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完善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积极构建完善的师资力量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复合型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本科院校还应该积极选聘行业专家来充实教学队伍。比如本科院校可以筛选优质企业的一线专家等来充当“客座讲师”、“客座教授”等,深入课堂为学生详细讲解真实岗位的真实内容、真实案例,切实有效的提升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成效与质量,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有效提升实践实训比例,巧妙采用项目教学法

在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和优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科学导向,应该行之有效的提升实践实训课程的整体比例,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充分高效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职业能力。一方面,本科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应该着重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协调,更好的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经济法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培养方向,要依托于差异化的培养目标等,积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的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成效。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创设真实案例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所学内容来开展思考与探究。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知识迁移以及思考探究等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和提升。另一方面,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应该全方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变革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切实高效的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实践实训教学法等全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他们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项目探究。在明确的项目任务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整合相关的法律知识内容,形成完善的法律框架,切实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每个学生的职业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优化。

(四)创设校园实践情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在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优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该创设校园实践情境,积极拓展实践实训的平台,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及能力。一方面,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寻求多方支持,全方位创设校园实践情境。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大赛,全面开展职业实训锻炼等。再比如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为目标来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情境,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还可以立足于岗位特色来开展广泛多元的创新创业活动等。另一方面,为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必要深入全面的开展校企合作。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寻求优质企业以及行业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完善系统的校企合作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践,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与配合,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来共同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优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

结论:在本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为深入全面的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充分全面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突出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用高效科学的培养路径,科学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经管类经济法院校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解读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