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民乐团弹拨乐声部建设探究*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23期
关键词:声部排练乐团

汤 扬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民族音乐是根植于民族灵魂深处的音乐文化形式,彰显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传统与社会思想。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地方高校民族乐团一方面受国家加强文化建设号令的响应,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民乐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逐渐成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考量标准。高校民乐团的建设是大学校园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繁荣校园音乐文化,又可提升艺术教育价值,并能拓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民乐团品类众多的乐器中,弹拨乐器占据“半壁江山”。但受学生入学专业、学校开设专业等原因影响,高校民乐团中弹拨乐声部较难有完整的建制。地方高校民乐团弹拨声部建设对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播以及促进学生弹拨乐器的演奏技术提高提供了经验,丰富民乐团的演出模式。

一、地方高校民乐团及其弹拨声部建设现状分析

(一)地方高校民乐团建设现状分析

民乐团是一种社团类型,从结构来看高校民乐团构成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挂靠高校的音乐学院下面,由音乐学院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其主要成员也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另一类挂靠在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团委的社团组织,或是由高校设立艺术教育中心进行统筹管理,师资上大多采用兼职或者外聘,成员大多数一群热爱音乐非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组织大多为学生个人,参与方式也为自愿。笔者所在的皖江学院民乐团隶属于音乐系,于2014年9月成立,涉及的专业有二胡、扬琴、琵琶、中阮、竹笛、打击乐等,固定成员大致三十余人。虽然经过六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成员均是学生,随着学生毕业面临核心人员毕业流失,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从硬件设施来看皖江学院民乐团的演奏乐器较为全面,但是在考勤制度、演出活动、乐团制度以及设备维护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当下地方高校民乐团建设的重要因素。[1]

(二)“无弹拨不欢”—弹拨声部的重要性

中国弹拨乐器居世界之冠,更是我国乐器史中优秀瑰宝。传统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如琵琶、扬琴、中阮、古筝等,时至今日以其庞大系统成为当下民族管弦乐团无法替代的一部分。民族弹拨乐器大多数借助硬质工具进行弹拨发音,常常音头清脆,如果把弦乐比作线的组合,弹拨乐器无数的点的组合。这种特殊的颗粒状发声,增加了弹拨乐声部合奏时整齐的难度,极易混乱;加上弹拨乐声部的伴奏谱节奏型多为连续的后半拍,容易出现反拍的错误。在弹拨乐声部的教学中,不止需要高效训练使学生快速掌握乐器的演奏并满足乐团需要,还需要对学生的拍点训练、特殊节奏型训练、团员间的默契配合训练制定专项的教学方案。

基于弹拨乐器表演中的“颗粒性”与“点对点”独特舞台美学实践特性,因此在表演上注重音色、音准、快慢与强弱、舒缓以上这些因素,让无数的“点”构成“线”,从而让弹拨乐器非常适合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效果独特的乐曲。弹拨乐器最早产生与秦汉时期的两河流域,借助丝绸之路流传入我国,这样决定了弹拨乐器在演奏“西域音乐风格”呈现出绝对的优势。同时还可以结合地方传统民乐文化,融合本地的戏曲、民乐、方言等元素,提升地方高校弹拨声部的演奏水平,从而有效传承本地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高校民乐团弹拨声部创新与发展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乐团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民乐团弹拨声部建设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专业教学从课堂走入排练场地与舞台上。弹拨声部成员选择需要细致,从排练到演出严选有序,让学生不断精炼自身技艺,互相配合。当代教学理念确定学生主体的地位,在有限的资源内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学习,那么这就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优化。上到课堂,下到排练,最终走入舞台实践,让教学从隐形到显形,教师在耳濡目染之中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2]

(二)分析弹拨乐声部的特性,整齐划一技艺训练

乐音颗粒性是指音乐质感内在特性,纯指乐器音质地密而不虚,硬而不粘。弹拨乐器都具有饱满的颗粒感,如三弦、古筝、阮、扬琴等在音色呈现不同;琵琶声音的颗粒感是“坚实而清脆”;阮的音色的颗粒感“柔和而深沉”;古筝的音色颗粒感“宽宏而响亮”;三弦的音色的颗粒感则呈现“低沉而淡雅”。这种坚实而清脆颗粒感的声音如同刻在石头上条条印痕,清脆而有力量,这也是弹拨乐音色最大的特色。[3]

由于“点”的发音变短,在演奏旋律性上较强的乐曲会产一种模糊不清状态,这时我们需要在音色的线条上突出“点”的效果。好似《十面埋伏》这首曲子中如临大敌的战争场面,运用慢轮的大且直的线条感从而带动“点”的重音,从而展现战场上的战士的人物个性,让音乐层次更丰富性。音色中的“颗粒感”过于明显会打破整首曲子的旋律流畅度,从而让音乐显得过于平淡。弹拨乐器中既要重视旋律的颗粒感,让点带动线,线组成面,让音乐旋律完整体现出来,可见颗粒感在弹拨乐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4]

弹拨乐乐器演奏技巧自身就是点状形态,这种颗粒感让音色更为清晰,通过这种不同的演奏技法使“点”与“线”间搭建起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从而形成弹拨乐特有音乐风格。为了让乐器的音色的颗粒感清晰,明快、纯净、饱满,形象地表达“珠玉落盘”的美妙效果,弹拨乐演奏者可以对演奏指法进行不断探索。想要音色饱满且清脆一致,演奏者的每根手指的力度、速度和耐力就要相当,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如琵琶的弹挑、轮指和古筝的摇指等,演奏时使用的手指或是发力方向不同,要想保持力度和音色的统一,势必需要通过严格的要求和训练才能达到。除开对手指训练以外,还需要表演者有着正确触弦的角度和方向,让琴弦上下垂直波动,从而使音色强而不杂,弱而不涩。

(三)健全地方高校民乐团管理机制,加强团队思维训练

对于地方高校民乐团弹拨声部来说,乐团凝聚力与团结是最为重要的,在弹拨声部日常管理中,各声部首席以及相关管理人都需要发挥带头作用,需要事事有人负责,有人带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乐团工作顺利地开展;同时还需要完善相关乐团管理方法,根据乐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强内部考勤,在乐团相关活动与组织、策划实现内部的民主化。

弹拨声部在乐团表演时,会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如果弹拨声部每一种乐器表演时都想发挥自己如同“独奏”式魅力,这在日常乐团训练与排演中,会对乐团中弹拨声部产生一定影响。在地方高校民乐团弹拨声部排练与演奏中,需要加强演奏人员演奏技巧扎实过硬同时,还需要给成员加强“乐团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加强整体音效和谐,尤其是在日常排练与表演中非常必要。在乐团合奏中“共性”是让乐团声部成员之间保持应有的默契,彼此互相配合,服务于乐曲的宗旨。弹拨声部成员在日常排练中的大多是与声部成员共同进行,然而有时也会因为声部展开分开练习,熟悉彼此扮演的角色,加强声部关系建立的默契,最终才能让乐团整体水平得以提升。[5]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弹拨乐声部的责任与未来

(一)发扬与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形式

安徽的戏曲与地方民歌种类繁多,世人较为熟知的有黄梅戏,凤阳花鼓戏,本土较为出名如梨簧戏、淮北棒子、庐剧等。黄梅戏风格朴实细腻,还可以载歌载舞,旋律都取于民间小调,充满生活的气息与活泼乡土氛围。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演唱时伴奏较为简单,随着民族乐器的发展,逐渐融入这一戏曲形式之中。如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双下山》等融入琵琶等弹拨乐器。琵琶演奏采用左手弹奏技术和右手按音技巧,左手采用弹奏技巧有弹、挑、抹、分、轮、扫、滚等指法;右手采用技法有吟、揉、推、拉、推、颤等,有效烘托了剧情,琵琶对旋律的有效加花,从上行到下行和八度跳进等演奏,让乐曲行云流水之间与唱词完美融合在一起。因此在民乐团有效融入本地音乐中的经典曲目可以有效拓展民族乐团弹拨声部的演奏水平与音乐形式。[6]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章红艳十分注重弹拨乐室内作品创作与挖掘,她以演奏家与和创作者心态创作大量室内弹拨乐作品,在2018年《西域流光—中国弹拨·击乐音乐会》选取三首洋溢着西域风情作品,以弹拨乐队和打击乐融合的乐曲《西域流光》《那拉缇》,还有弹拨重奏曲《胡旋》。这些颇具西域风情又充满现代音乐风格作品无疑为中国弹拨音乐注入新鲜血液,为地方高校民乐团弹拨乐器声部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演出范式。

(二)注重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

皖江学院音乐系设有民乐排练课每周两课时、小型乐队排练每周两课时、民族器乐选修一周一课时,乐团排练时间得到有效保障。音乐系艺术实践周活动中的乐团专场、迎新年迎新生晚会、校各大社团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对外乐团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优化新的发展方向,联系本地一些剧院与剧场,可以让地方高校弹拨声部参加一系列的演出交流活动,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乐团活动范围,运用社会资源带动本地高校乐团的新发展,从而扩大本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同时乐团作为艺术传播者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如参与敬老院义务公益演出或是参加学校义务支教活动的演出等。通过丰富的舞台实践,促进乐团成员的专业水平、心理素质的提高,从提升乐团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声部排练乐团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两个大忙人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滚烫的交响灵魂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论爵士钢琴教学中的声部技术
鸟雀排练忙